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4-12-31赵越李旻泽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育

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貌”。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出现在需要无私奉献的地方,大学生逐渐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当前志愿精神培育仍有完善空间,有必要对其展开整体审视与系统建设,认清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时代意蕴与文化特质,在理论、实践、制度等层面突显育人属性,健全志愿精神培育机制,提升高校志愿精神培育能力。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时代意蕴

践行核心价值,唤醒集体信念的情感共鸣。志愿精神是从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群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具体体现,志愿精神所涵盖的平等思想、进步思维、全民参与理念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参加的各类志愿活动,如支教助教、扶贫济困、道路清障及助老助幼中,服务的客体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与具体对象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不断将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专业素养传达出来,从而在为他人带来助力的同时生发出真实的幸福感与真诚的收获感。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特质的现代化社交形式,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出了大学生的进步性社会意识,在志愿精神的导向下,大学生志愿者逐步成为成熟稳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体。

坚定文化自信,耦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新时代志愿者精神不仅体现了时代性,更彰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一方面,志愿精神源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所涵盖的互助、奉献、回报社会等人生信念同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一脉相承,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厚植了精神沃土。诚如儒家学派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品格高尚、人格完整的大学生必须以博施济众为己任,并通过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帮助他人的机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昭示了中国积极迎接现代化、勇敢面向未来迈出坚定步伐的勇气,提倡以每一个个体的奉献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恪守人本理念,达成利他与利己辩证统一。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理想信念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坚定人生信念,提升个人素养,力求学有所成,从而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志愿精神的利他性正是为人民服务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志愿精神的利他性服务于人民的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与心理性需要,通过满足个体性、低层级的需要,提升社会整体幸福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八字箴言也是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应有之义。大学生只有做到顺应时代潮流,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提升精神境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做到利他与利己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认知偏差,难以获得精准把控。当前中国社会存在诸多对志愿精神的误读,大部分民众将志愿服务简单划归为“做好事儿”,认为志愿精神就是做好事儿、帮助他人的精神。这种看法虽然部分把握住了志愿精神的含义,但过于笼统,反而将志愿精神窄化为个人的道德遵循与精神追求。造成志愿精神概念异化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应的文化积淀。虽然中华民族文化涵养优厚,且历来都有着“兼济天下”“成人之美”等传统美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愿精神引自西方国家,其在与本土理念交融互渗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排异反应。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载体不宽泛,且大学生本身对志愿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所接受的志愿精神主要来自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相关解读,缺乏足够的宣传、推广与相关活动参与途径,导致不少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流于形式。

行动失据,难以形成内生动力。大学阶段,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然而国内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存在队伍不持久、志愿活动连续性差等问题。在大部分高校的志愿者队伍中,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具有较高占比,高年级大学生因学业事项排满日程,不得不退出志愿服务,而后续加入的志愿者又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造成了大学生志愿者队阶梯性差、志愿活动衔接不畅等问题。此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逐渐呈现功利化,道德动机不再是支撑他们服务大众的主要因素,名誉、学分、评优指标等现实利益才是他们的目的,这种现象表现为大学生志愿者更乐意参加文艺汇演、会议、比赛等影响力强、服务时间短、纸面数据好看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避而不谈。

制度缺位,难以实现多方联动。社会资源投入与政府政策支持能够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带来正向激励,但目前国内社会各方主体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支持力度并不高,志愿者队伍权益保障和权责界定仍然缺乏制度性保障。大部分大学教师持有学业为重的理念,认为参加与课程关联不大的活动是不务正业,因此会阻拦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这阻碍了志愿精神的传播与沉淀。高校的评奖、评优、考研等事项均以成绩为衡量标尺,激励机制的缺失大大影响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质量。仅依靠《志愿服务条例》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原则性指导,缺乏制度规章的保障,导致志愿服务规范性不足。社会不认同、激励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参与意愿下降,也异化了志愿精神培育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以思想理念重释传统文化,阐明时代立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应当着重吸取传统思想中的智慧灵光,激起大学生加入志愿实践活动的心理动因。比如,可以从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汲取营养,鼓励学生追求人格上的自我完善,为志愿活动的展开注入传统文化动力。从墨家的“兼爱”、道家的“上善若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以培育大学生博爱互助、无私奉献的品德修养。

将志愿精神纳入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鼓励大学生为国家富强、社会繁荣肩负责任。通过拓展志愿精神的理论维度,推广志愿精神的现代含义,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心理获得感,激发受助者的情感认同,将志愿服务有机融入社会发展主体脉络。还要重视大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认识到志愿精神所涵盖的“奉献”“利他”“服务”“不计回报”等具体思想,在本质上是由个体自觉所引发的精神状态,在动员志愿者、传播志愿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人意志,以科学的理论指引与软性的价值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使之乐于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实现个体、他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提高。

以把握规律提升育人效能,激发参与热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推动大学生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把握、精准认识、自觉遵守和自发行动,从根本上调动起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参与热情。

志愿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需要在长效、连续的实践中将情感冲动与理性反思相融合,逐渐培养出志愿精神,并根据该精神做出正确行动与决策。“在培育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带头先锋作用。”大学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性阶段,对新兴文化、思想、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也较为容易认同志愿精神。但这一阶段的青年学子又有着情感波动大、生活轨迹多变等特点,这导致刚刚被培养起来的志愿精神脆弱易碎。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应当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变化趋势,必要时可以辅以心理辅导、专项思想品德教育,敦促学生建构出基于内心的自我适应、自我激励机制。

要以疏导、沟通、渗透、关切等软性方式帮助大学生走出迷惑,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自省品质,促使他们在能力培训、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帮扶弱势群体、关心组员,并将关心呵护的客体蔓延到整个社会。还要鼓励大学生在非功利性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精神收获,通过总结在志愿活动中收获的成就感、充实感、知识技能等成果,增强其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深度与践行热情。

以制度建设联合社会力量,强化正向激励。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基石,在志愿活动中,大学可以不计物质利益,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需要向其投入政策、法规、资金、人力的支持。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以推动志愿者精神培育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

第一,建立基于社会评价体系的大学生志愿活动激励机制,采用荣誉式激励,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对奉献他人、服务社会、获取认同的内在需要,避免激励内容异化为评优、加分、考研的筹码。第二,建立基于政府补贴的资金激励机制,该机制主要面向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利人与利己的深层统一,使其以更旺盛的精力与更强烈的动机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第三,建立基于大学生志愿者自身专业的实践式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大展身手并丰富专业履历,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还可以结合高校、大学生及当地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激励制度,但无论选用哪种制度都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防止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动机被过于诱人的激励内容所消解。

指向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志愿服务需要注重社会化工作机制建设,将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志愿机构等主体力量串联起来形成发展合力。政府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制定相关法规为志愿者组织带来帮助,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登记注册、纪律约束、考核机制等方面走向规范化,让大学生志愿者以更坚定的志愿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企业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事业投入资金,同时也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志愿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工作、培训的机会,反之又可基于此凝聚组织力量、牢固群众基础。如此一来,便构建出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社会服务体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目标将不再局限在个人成才成长范畴内,而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全面挂钩,这种宏大的使命感也会促使大学生将志愿精神根植于心。

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应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志愿精神,让大学生深刻明晰道德的力量与行动的价值。为将志愿精神内化为青年学子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动机,高校应当向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遇与平台,从实践创新、理论指导、制度建设等层面提升志愿精神培养效能,创设出处处做、时时学的志愿精神践行环境。还要以此为基准,以更宏伟的视角、更宽广的格局审视志愿精神的内在含义与实现路径,以此奠定大学生志愿者的品牌形象,增强青年群众凝聚力,将中国志愿精神这一优质文化现象推广到全世界。

作者简介:

赵越,女,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为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5309708)。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育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