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

2024-12-31韩群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诗词中华精神

毛泽东诗词研究热度不减,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诗词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映射时代又引领时代,彰显出高度的文化自信。毛泽东诗词的核心内涵体现在人民至上的情怀、敢于斗争的气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上,这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启示和促进作用。

毛泽东诗词是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不仅饱含思想性、艺术性和哲理性,还深刻彰显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心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崇尚,是对先进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充分信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自信的根由

中国自古便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三千年的诗歌史,充分体现了“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创作风格,彰显了中华大地上生于斯、成于斯的文化自信心理。五四运动以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诗词创作实践,将这一传统文化自信推升到新的高度。

毛泽东诗词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近代以来,受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盛行的影响,包括旧体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但毛泽东诗词擅用活用化用古典元素进行诗词创作,与当时盛行写新派诗相比,独树一帜,“其本身即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文艺实践范例,歌咏文化之‘志',流露出浓烈的文化自信气象”。

毛泽东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者的典范。毛泽东少年时代在私塾熟读四书五经,青年时代求学湖南省立师范时博览群书,听课所做笔记《讲堂录》达万余言,并“以工整楷书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并将《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眉批……精心钻研《昌黎先生文集》,学会了古文文体”。在之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仍坚持读书,仅史学巨著《二十四史》批阅3遍、《资治通鉴》批阅17遍之多,晚年转向专心研读诗词曲赋。博闻强记、熟读精思,加之对文史哲及诗词的酷爱,毛泽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者的典范。

毛泽东诗词善于推陈出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其诗词旁征博引、取精用宏,名篇佳句、神话传说、史籍典藏、民歌谚语或直用,或化用,或反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七律·洪都》“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正用“祖生击楫”“闻鸡起舞”的典故,借以表达对枪林弹雨战争岁月的回忆,抒发壮心不已的情怀。《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明用典故,抒写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登临碣石山的历史场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暗用“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句。毛泽东诗词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超越传统,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尝试把当代新内容注入旧体诗形式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诗词映射时代并引领时代,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诗意表达,成就了“诗史合一”,推动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生发展。

开创了毛泽东时代特有的革命文化。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毛泽东诗词也由摹景抒情转向战争纪实,开创了毛泽东时代特有的革命文化自信。《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对开展民众联合、发动秋收起义事件进行抒写。1935年长征即将结束,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写下《七律·长征》,回顾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盛赞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成为毛泽东第一首在国外被公开发表且影响深远的革命诗词。

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视角从革命的战火硝烟投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如火如荼中,盛赞人民群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展现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如“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生动再现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的场景。先进文化的天然品质就是与时俱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从革命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的创新发展从来都是源于实践需要,层层积累,因势而成”。

为文终是为人。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来源于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仰。毛泽东诗词作品是文化自信的诗意表达,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自信的核心内涵

人民至上的情怀是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内核,民为邦本体现了中华文化立场。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诗词的文化自信,源于其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将人民群众(无产阶级)作为推动历史进步的时代主角来歌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枯木朽株齐努力”盛赞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表达了人民战争的正义性。心系人民幸福、心系国家独立、心系民族解放是一体的。正是因为始终心系人民,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守群众路线,毛泽东才能在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才能在诗词创作中展现出高度自信。

敢于斗争的气魄是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的意志基础。读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能提振信心、鼓舞力量,首先在于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表现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其晚年写下“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依旧老当益壮、豪情不减,即便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心境虽是苍凉,但仍写下“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表达了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其次在于其敢于斗争的气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面对千难万险镇定自若、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愈挫愈勇的顽强斗志。毛泽东的奋斗哲学不仅是个人“小我”之奋斗,更是同人民在一起的“大我”之奋斗,“遍地英雄下夕烟”“试看天下谁能敌”“环球同此凉热”,是把人民当作舜尧、看成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奋斗。

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的精神特质。“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1961年毛泽东读陆游《卜算子·咏梅》有感而发,写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借用梅花之形而升华其义,一“俏”一“笑”,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形象,赞颂“功成而弗居”的高尚品质,一改中国诗词史上梅花清高孤冷或苍凉寂寞的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能屈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保障,毛泽东诗词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以守正应不变,以创新应万变,勇于创新是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的精神特质。

毛泽东诗词中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直以来,毛泽东诗词研究热度不减,除了领袖光环和毛泽东思想理论光芒,其诗词文艺价值和精神价值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中华诗词史上的民族史诗和艺术瑰宝,其蕴含的文化自信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呈现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民性是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的内在属性之一,由人民性生发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纵观毛泽东一生,从第一次关注政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开始,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再到“霹雳一声暴动”“横扫千军如卷席”“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穿毛泽东一生奋斗始终,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进而改变了20世纪世界格局。新时代新征程,从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中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凝聚亿万民众深沉持久、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有利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能够激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古体诗创作逐渐式微,毛泽东主张在古典诗词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性中发展。从“万类霜天竞自由”引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再到‘天翻地覆慨而慷’‘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特诗意表达,实现了从‘问天’‘比天’到‘翻天’‘换天’的不断演进。”他的诗词创作实践和诗歌创作主张,“解决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普及与提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华民族诗词发展的方向”。

有利于弘扬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奋斗精神。“从已掌握的文献看,毛泽东诗词创作即使不包括童年和晚年,也不是年年都有,甚至有三四年无诗作问世……1935年10月是毛泽东一生中写诗最多的一个月。”尽管长征之艰难世所罕见,但在这样的艰难时期,毛泽东一个月创作了《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四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诗人毛泽东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和誓言。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蕴含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弘扬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奋斗精神,有利于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开阔人生视野、打开人生格局、提高人生境界。

有利于弘扬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艺术追求。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图像、视频强势席卷表意文字的领地,AI人工智能在几十秒内就能创作出“标准”的格律诗,但无论时代与科技如何发展,真善美永远是文艺的度量衡,是一切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必经之路。研究毛泽东诗词文化自信的艺术价值,有利于弘扬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艺术追求,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出更多反映时代进步的文化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中共安庆市宜秀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诗词中华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