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景实写

2024-12-31苏榕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至德桃花源记桃花源

虚景实写是陶渊明建构“桃花源”这一理想图景所采用的重要手法,是理解《桃花源记》深层意蕴的关键。诗人利用虚景实写手法表达政治隐痛的创作路径如下:借“细节的失真”隐喻“桃花源”的虚构性;以虚构的“桃花源”寄托诗人“至德”之世的理想;借鉴习氏春秋笔法,暗讽时代混乱、黑暗,暗示自己的政治隐痛。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为历代传唱的名篇。研究诗人表达政治隐痛的手法与创作路径,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诗人虚构“桃花源”仅是为了隐喻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吗?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是否只停留于小国寡民的层面?探究这些问题将为更深层次理解“桃花源”所代表的深层含义提供视角,也对了解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所要追求的境界,以及需要借用如此委婉曲折的手法隐斥的原因有重要价值。从现实,即立足于陶渊明所处晋宋易代的时代背景虚构“桃花源”;从精神,即追求代表道家“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最终到物化,即对春秋笔法的承袭以隐晦表达政治态度三个角度,探究陶渊明采用虚景实写手法表达政治隐痛的创作路径,从而理解诗人在这篇文章上寄托的政治倾向及社会理想。

借“细节的失真”隐喻“桃花源”的虚构性

诗人所提到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诗人虽没有在文中明确表述,但也留下了暗示的线索。诗人在文中共有三处提到了“外人”这一词,其中有两处分别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下称为①)“遂与外人间隔。”(下称为②)历来学者对文中这两处“外人”有不同的争论,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进行解读,首先明确《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一篇寓言小说,在此基础上,从以虚写实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处看似有悖常理的话,便可以得出整个桃花源,包括桃花源内部的人都是“虚幻的真实”这一奥秘。在文中,①是作者对桃花源内人们的衣着描写,②是桃花源内人的叙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桃花源内人们身穿的衣服都与桃花源外的人,也就是生活在当时晋代社会人们身穿的衣服一样,而且是与晋代时期人们断绝了来往的,这两处“外人”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即桃花源以外之人。如此理解,便出现了矛盾,如果这些居民自秦就迁至桃花源隐居(“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经历了朝代更迭、民族交流之后,如今桃花源内居民的服饰又如何能与桃花源外的人保持一致,这显然①与②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再者,《桃花源诗》里提到这样一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这说明桃花源内的居民在经历朝代更替后的衣服还保留着秦人的样式,这同样与①中的“悉如外人”构成矛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忧外患,当权者不恤民艰,百姓饱受战争的折磨,生灵涂炭,天灾人祸横行,诗人站在广大人民百姓的角度上,建构出一片劳动人民极其向往的乐土。在诗人的理想中,现实中晋代时期人们的衣着与想象中桃花源内人们的衣着是相同的,那他们的生活与桃花源内人们的生活必然就是一样的,同样是和平、安宁、幸福的。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这种手法被称为隐喻。在中国诗学中,隐喻常常用来表达作者出于谨慎而未敢或者不愿言明的社会理想或政治态度。诗人利用两处“外人”构成的矛盾冲突这一“细节的失真”,虚构出了“桃花源”这一美好的理想图景,这其中隐喻着诗人的美好理想,他是如此希望当时晋代时期的人民可以同桃花源内的人们一样过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幸福生活。这片没有阶级、没有君臣、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净土,正是陶渊明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

以虚构的“桃花源”寄托“至德”之世

由于时代的局限,魏晋的文学作品创作中经常出现对“古人”的向往,诗人们在怀古中寻求精神慰藉,道家的自然境界更是其中重要的内涵,陶渊明也不例外。诗人处在汉末和魏晋的动荡时期,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虚构出“桃花源”,这片世外桃花源实际上是诗人希冀从精神上构建的一种理想社会,其中也蕴含着诗人信奉的道家思想,文中对桃花源地理位置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是最好的证明。

桃花源的地理位置极为隐蔽,远离喧嚣,渔人步行至“林尽水源”才看得到山洞口,且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还需要“复行数十步”才能“豁然开朗”。在桃花源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句描写就是桃花源与外界彻底隔绝的最佳体现,同时,它最能表现诗人心中的理想社会。首先,其道家色彩可以上溯到《老子》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特意设立了一个“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闭塞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是保持民性之原朴的必要条件。其次,从整部《庄子》来看,就可明白庄子实已意识到:要保持民之素朴性如初,就必须使民处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这个远离人类文明的地方,“民”才能逍遥地生活着。从诗人对“桃花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尽管“桃花源”深处幽静,但桃花源内的人们和环境丝毫没有隐居诗人那般幽僻高洁之感,桃花源内的环境清新、宜居,人们的生活是富有人情味的,亲近自然的。进入桃花源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的农家景象全部映入眼帘,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声随处可听见。小孩愉快玩耍,中年人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整个环境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惬意之感,这是同现实和平生活相仿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陶渊明内心自给自足生活的反映,这也是世外桃花源最本质的内涵——生存的自由和乐。这种自由和乐如同庄子素朴的“至德世界”,“至德”并不是接受道德教化、治理的结果,而是百姓顺应自然天意,遵循自然规律,安居乐业,万物和谐生长。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至德”世界,在这里寄寓的不仅是对物质生存方式的向往,字里行间隐含的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大自由、大自在。没有强权,没有霸凌,不用折腰扭曲,可以顺应天性生存。诗人基于“至德之世”理念去描绘心目中的世外桃花源,可以说桃花源内外的物质条件没有区别,然而相同的百姓与相同的物质条件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个世界里,相同的生活形式却幸福与苦难迥异。一个是和平、自由、顺应天意的世界,另一个是充满战乱、残暴、险恶人性的世界。所以,一界之隔,就产生了物质丰饶、生活有序、人烟阜盛与颠沛流离、祸乱滔天的天壤之别。诗人通过描写桃花源中的环境与人文,并将美好的理想世界与残酷的现实世界进行对比,暗含了对战乱世界的厌恶和批判,也表达了诗人对充满自由和乐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寄托诗人“至德”之世的道家思想。

借春秋笔法暗示政治隐痛

“桃花源”是诗人创造的理想世界,诗人将“桃花源”作为一个逃避现实的地方,渴望回归田园得到心灵慰藉。纵使桃花源是美好的,但诗人也深知这样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现实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结合时代背景,陶渊明生活在礼崩乐坏、战乱纷争的魏晋时期,作为当时万千苦难百姓的一个缩影,目睹了民生之艰,对于当朝局势的不满,精神上的寄托远远不够,只好将其流露于文字上,就如陶渊明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停云》)诗人将自己对世间天道乱离无序、渺茫难言的怨恨与满腔愤懑在这些作品中倾泻而出,同样的,《桃花源记》也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只是当时陶渊明身为已覆灭的桓玄政治集团的一分子,刘裕登基称帝,他无法将事实和盘托出,如何既能隐晦透露自身的不满,又得以保全自己的安危,那必然只有借助文学化的历史叙述,让真相具有隐蔽性。

可以得知,“桃花源”实际上是诗人创作出来隐晦表达政治态度的产物。文中前两段都是在描绘桃花源自由和乐的生活,直到第三段才道出了桃花源存在的原因,是为这一批躲避战乱的人们提供的净土,尤其是“不知有汉,不论魏晋。”这一句,前文也提到了,这是最能代表“桃花源”理想境界的句子,此句也是诗人政治态度最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同时我们也应该发掘这个句子表述的来源及其代表的深意。范子晔在《lt;桃花源记gt;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一文中提出,“不知有汉”来源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习氏在书中表达得委婉且规矩,晋应越魏继汉,像“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一样,然而,他真正的目的是寓褒贬评判于提出曲折的文笔之中,文字背后的立场十分鲜明,即是否定曹魏的正统地位,他主张将晋朝直接嫁接到整个汉朝上,他所表达的观点正是“不知有魏,无论蜀、吴”。

可以看出,习氏这种历史话语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底文”。换句话说,就是陶渊明借鉴了春秋笔法,对魏晋朝代进行讽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字面意思是“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南北朝了”,实际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说明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前代更加黑暗无序的朝代,即是说陶渊明对整个魏晋南北朝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否定魏晋朝代的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刘裕登基称帝,晋室灭亡,陶渊明对乱世中的争权夺势既无意参与,也无力干预,他对桓、刘篡位弑君的行径也深感不齿。史臣对陶渊明的记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宋书·陶潜传》)也可以证明陶渊明“不复肯仕”的政治态度与刘裕的昏庸无能、社会的混乱脱不了干系。这简简单单八个字涵盖了从汉至魏晋时期这段烽火连天的历史,秦汉鼎革、王莽篡权、魏晋更替、晋宋易代,贯穿其间的是流血漂橹的战争残杀、阴险狡诈的计划阴谋,表达了诗人对王莽篡汉弑君,刘宋王朝的不满以及坚决不与刘宋王朝同流合污的政治思想。

陶渊明笔下的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言外之意就是“知汉、知魏、知晋”。归隐后的陶渊明并非不问世事,归隐也只是他与刘裕和皇室保持距离的无奈之举,这是他安身立命的政治根基,所以他绝不可能对时事无动于衷,甘于就此退出,只有借助于春秋笔法,才能使自己淡出政治斗争的漩涡,免于杀身之祸,又能让后世读者从中明白他的深意与无奈。

通过对《桃花源记》采用虚景实写手法表达政治隐痛的创作路径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与平日印象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君子不同的诗人形象,他在战乱纷飞的时代对险恶的政治深表不满,厌恶现实且彻底绝望,但仍然胸怀天下百姓,借助“细节的失真”,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与世隔绝又不脱离世俗的虚拟“桃花源”,又借助“桃花源”寄托了自己的道家思想,渴望拥有一个“至德”的理想社会,试图从理想社会中寻找到能够证实他自由生存模式的历史证据,尽管如此,诗人又苦于力不从心、无法干预,幸而深谙“汉晋春秋”暗讽之意,通过对此手法的学习继承,暗中传达对政治高压下的避祸苟安,以及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节操。这一路下来,最终凝聚化为一篇《桃花源记》,可见这篇文章中凝聚了多少心酸与血泪。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至德桃花源记桃花源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再造“桃花源”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润心至德 立德树人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桃花源记》
隐匿的桃花源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不管事的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