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庄子“无为”思想比较
2024-12-31虞赛赛钱肖妤
在孔子与庄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思想都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孔子的“无为”以德治为核心,重在恢复社会秩序;庄子的“无为”以自然为核心,关注个体的存在方式。在对比二者的“无为”思想过程中,对孔庄二人的思想有更真切的理解,同时深入把握儒道思想之间的差异与互通,从而对历来中国知识分子行藏进退的特性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儒家和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哲学和政治讨论,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源泉之一。其中,“无为”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尤其在道家学派中备受关注。无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还是之后的庄子,都主张“道法自然”,人应顺应自然而无作为。反之,孔子在历来的研究与讨论中,常被认为是“有为”思想的典型代表,主张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改善社会状况。但自20世纪90年代郭店楚简被发现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儒家反对“有为”的证据。这些发现引发了学术界研究孔子“无为”思想的兴趣,并将其与道家思想进行比较。在这些早期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儒道两家的融合与贯通,其二者的“无为”虽内容不同,却也有类似之处。孔子与庄子是对比研究儒道两家“无为”学派的重点对象。比较研究孔子与庄子的“无为”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儒道两家的融合贯通,通过研究,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把握,对历来中国知识分子将出世与入世统一的特性有更为真切的认识。
孔子的“无为”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列国以推广自己的政治思想,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一直被视为“主动进取”“积极入世”的典范。然而,仔细研究《论语》和其他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无为”思想的明显表达。在政治上,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段记载直接阐明了孔子的“无为”思想。孔子所言“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舜只用恭敬庄重地坐在王位上,就能使天下实现太平。同时,他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肯定了自然界万物自发自为的特点,体现了孔子自然观上的“无为”思想。在孔子的晚年政治抱负受挫后,他还产生了出世的愿景,与积极有为的入世思想迥然不同。除《论语》外,孔子的后继者在关于孔子的相关记载中也证实了其“无为”思想,如《荀子》有记载孔子观水的言论:“夫水,大编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水以其顺从、柔弱的特性体现“无为”,不用做什么,顺乎自然顺势而下便不可阻挡,是以孟子所谓“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在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文物中,学者们更是发现了孔子对“有为”的反对,如“父孝子爱,非有为也”“虽能其事,不能其心,不贵。求其心有为也,弗得之矣。人心不能以为也,可知也”等,这些材料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孔子“无为”思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孔子的“无为”不仅是一种学术思想,更是他的为政实践主张。他强调在政治上“无为而治”的重要性。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舜被视为圣明之君,代表了他的典型思想。孔子的“无为而治”所追求的是天下大同的状态,在这一状态的基础上,君主凭借自身的圣贤使天下得到有效治理,同时也使这一状态持续稳固。在孔子的思想中“无为”和“治”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前文提及的像舜一样“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实现“无为而治”的核心是德治,这并非是真正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契合“德”这一儒家核心理念基础上的顺势而为。孔子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无为而治的状态:为政者就如同北极星一样,北极星什么也不需要做而众星环绕,为政者什么也不需要做而百姓归顺。这种状态只有通过“为政以德”才能实现。朱熹解释这一句话时表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并引用程颐等人的注解:“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这些注释都意味着统治者应当通过修身养德来教化百姓,使百姓感受到统治者的德行,从而实现治理天下,即所谓的“无为而治”。在《孔子家语》中,孔子进一步强调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恭己和任贤被认为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前提和基础。孔子对曾参说:“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其中七教即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等七种教化,三至则是行“至礼”“至赏”“至乐”以实现“天下治”“士悦”“民和”,这些都体现了儒家教化第一的思想。孔子的德政思想围绕德与仁展开,内容丰富,在孔子思想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说,孔子的德仁思想教化皆是为了实现“无为而治”,他个人“有为”的实践是为了“无为”的最终理想。
孔子的“无为”思想不仅在政治领域中有所体现,还贯穿于个人生活领域,表现为对生命和人性的本然顺应,这种态度源自他对天命的理解。孔子曾言“五十而知天命”,并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种对天命的顺应使孔子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变故,他以“无为”的姿态展示了自信和镇定。在知天命的前提下,孔子积极顺应着不断变化的现实,以“无为”之道,灵活而不过于干预,最终达到了中庸之境,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此外,孔子在人际关系上也不强人意。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体现了对人性的理解,追求顺其自然,避免冲突和强迫。
“无为”思想在孔子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思想在政治、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中都有实际应用,为维护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平衡提供了有益的引领。
庄子的“无为”思想
庄子所属的道家自老子始,就一贯秉承“无为”思想。在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道家以“道”为核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世理念。在道家观念中,“道”与“天”并称为天道,被看作宇宙运行的最高标准,即是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老子言“道法自然”,就是在说道即是自然法则,而这一自然法则运行的核心就是“无为”。然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无为”思想仍然是一个纲领性的概念,主要用于讨论帝王或圣人的统治方式,而较少触及个体修行的“无为”。庄子则是对老子的“无为”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较为系统地展开论述了“无为”思想,将帝王统治之道与个体修行之道相结合。在庄子看来,“无为”并不等同于“无所作为”或是“无能为力”,它是指个体的“有为”应当与自然法则(即道)和谐共生,不违背天理,顺从自然规律。通过这种方式,人可以获得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命体验。庄子的“无为”思想即是他救世的手段,既要求统治者“无为”治天下,与民众和谐相处,也要求个人通过“无为”来修身,摒弃物质的欲望。庄子认为,只有在上下皆“无为”的情况下,才能改变当下的无序社会局面,恢复上古社会的纯朴风气,实现“天下大治”。
庄子的“无为”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融合,其“无为”思想顺应天道顺其自然,超越人我之分。他倡导个人“无为”以超越世俗的束缚,破除功名利禄的困囿,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从而获得心灵的沉静与个体的自由。
孔庄“无为”思想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逐步瓦解,新的制度正在逐步形成。在新旧更迭之际,社会动荡万分,个体的生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孔庄二人都讲“无为”,但二人的思想有着明显差别,这是基于他们对当时混乱社会秩序的不同态度。
孔子力求“恢复周礼”以恢复社会秩序,他所追求的“天”实际上是“人道”,即人的伦理道德。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仁德处于核心地位,认为道德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基础。孔子这种以“德治”为途径,即“人道”下的“无为而治”,强调的是道德在政治中的根本作用,“无为”思想则在其理论体系中处于隐层。而为了实现这一“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孔子始终以“有为”的姿态践行,他的“无为”思想是“先有为而后至于无为”的过程,是对现世的一种积极参与。不同于孔子零散的“无为”思想,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无为”展开,其“无为”顺应自然的“天道”,体系清晰。孔子对社会尚存希望,反之庄子则是对社会秩序的恢复彻底绝望,比起社会秩序的恢复,他更关注个体如何在混乱的世界里获得保全。他虽对统治者的“无为而治”提出了要求,但更多的是基于本我生命个体进行考虑。他认识到社会关系对人自由本性的戕害,提倡以“齐物”的途径破除外物的束缚,脱离政治,顺应自然,从而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也正由于庄子对种种社会关系的否定,他往往被认为是消极的自由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但不可否认,庄子的“无为”思想在战乱时期对个体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对孔子、庄子的“无为”思想进行比较,使我们对孔、庄及其思想的关系有更为详尽的认识,从而深化对儒道关系的认识。孔庄二人的“无为”都有减少作为、顺势而为的基本含义,但也存在根本区别。孔子以其积极有为的个人实践搭构起“无为”的思想框架,其中的“恭己”和“任贤”策略具有明显的道德伦理特征。孔子的“无为”更注重政治领域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强调“仁德”的重要性,其思想以“德政”为核心,顺应人道。庄子则以去欲、弃名等内容填充其“无为”的理论框架,体现出自然而然的特色。庄子的“无为”更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与万物的关系,强调挣脱外物束缚,其思想以自然为核心,顺应天道。同样是“无为”思想,孔庄二人思想相比照,呈现出儒道理论体系间的鲜明差异。但在差异之外,二者亦存在相似之处,孔庄二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都是当时混乱社会下形成的救世之策,儒道思想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如今,孔子思想中的“无为”思想早已逐渐被人们忘却,其“有为”思想则被看作主流思想;庄子思想仅以“无为”为主要特征,形成主张摒弃一切外物、追求极端个体自由的单一面目。孔子提倡顺势而为的“无为”与庄子关心社会政治的“有为”被忽略甚至是彻底否定,儒道两家站在对立面,显然是对两者思想的误解。深究二者的“无为”思想,其内部共同存在的顺应自然本性、追求淳朴道德、心系苍生的社会责任感等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儒道思想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存在,而是具有互融、互补的可能性。这种儒道互融的特性在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身上得以呈现,或是“始则进取,终则归隐”,或是“身居庙堂,心怀山林”,这些知识分子汲取儒道思想的真精神,并将其在自我本真的生命中实现自然的融合。如此,儒道思想的贯通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行藏进退的特性,为中华民族后代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作者单位:浙江开放大学瑞安学院;温州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