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的党史:用舞蹈感悟党史
2024-12-31王朝旭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文化精粹;感悟党史学习内容,结合老一辈舞蹈家的“艺、国情怀”,分析具体舞蹈作品,铸为人民而舞的初心,担用舞蹈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执政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扎根于心。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我们党立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与传承在人民、守护与力量赋予也在人民,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中国舞蹈界涌现出了一批拥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舞蹈人才,他们编创了大量饱含文化沉淀与红色基因的优秀舞蹈作品广为流传。比如戴爱莲创编的《荷花舞》,匠心独运、超脱具象,以荷花的典雅、圣洁的象征之意来讴歌新中国渴望和平、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贾作光扎根内蒙古实地生活,提炼当地民间舞蹈的动律元素,编创了形象反映内蒙古人民日常生活的《鄂尔多斯》;张羽军、姚勇根据冼星海钢琴协奏曲编创的《黄河》,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模拟黄河的浪潮,不仅象征着我们先辈前仆后继、迎难而上的革命斗争精神,还形象化了中华民族所具备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品质。这些作品不但见证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激励着一代代舞蹈艺术工作者铸刻“为人民而舞”的赤子之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和而不同”“言必行、行必果”“天人合一”等思想与理念,这不仅是我国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还是舞蹈编导汲取灵感的来源。舞蹈的创作都是充满个性的,但不能背离艺术创作的规律共性,“和而不同”是舞蹈创作时应有的态度。在杨丽萍之前,傣族的孔雀舞大多以“架子孔雀”为主,自1986年她自编自演的独舞《雀之灵》在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一举夺魁后,观众对孔雀舞有了新的认知。灵动的双手,幻化出各种惟妙惟肖的手势;缀着孔雀羽毛的白纱裙,仿佛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杨丽萍抓住了孔雀的灵性,“一反过去的形态模式,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以手指和手臂有节奏的律动,表现了孔雀的灵动、精致、高贵,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傣族舞蹈语汇,“以心造舞,营构了一首生命的颂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认识。2014年,上海歌舞团创排的舞剧《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野生动物朱鹮为题材,以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纵线形成三段式结构,展现了朱鹮从最初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到人类忽略自然环境造成生态恶化致使朱鹮濒危灭绝,再到最后人类幡然醒悟后的保护与珍惜。在动作上,整体采用中国古典舞的现代表现方式,并以中国古典舞的气、韵融合芭蕾舞和民族舞的精髓,抓住朱鹮“翔、涉、栖”的经典动作姿态,提炼升华为演员的律动之美,使之形成符合现代人审美欣赏的艺术创造。舞剧《朱鹮》的主创团队以灵动精巧、柔美曼妙的舞蹈,传递人与其他生物要和谐相处的理念,浸入式地带领观众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舞剧《朱鹮》多次受邀赴国外演出,尤其是在日本演出时,受到了诚挚、热烈的欢迎,不仅传播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体现了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艺术无国界,文化有共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交流可以起到缓解对立情绪的作用,有助于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作为肢体艺术的舞蹈,无疑在承担“共同语言”这份使命中占据重要的席位。孙颖老师,汉唐古典舞创始人,博学好钻,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编创出了大量具有中华传统舞蹈品格与意境内涵的艺术作品,不仅首创“斜身含远意,顿足有余情”的舞姿节韵,使观众在现代得以又见汉唐时的舞蹈风韵,还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交流上的桥梁。2016年4月29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为纪念世界舞蹈日,发行《世界舞蹈日》邮票,其中一张描绘着女子“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轶态横出”“云转飘忽”的中国古代舞蹈形象,正是源于孙颖老师编创的古典舞蹈作品《踏歌》。孙颖老师说:“我绝不钻进艺术神殿里面去自我欣赏,因为我的根是在中国历史之中、在人民之中。”好的作品一定要经受社会、人民的检验,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说“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舞蹈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做到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我们党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舞蹈文艺工作者的初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而舞。“蓝天高,绿水长,莲花朝太阳,风吹千里香。祖国啊,光芒万丈,你像莲花正开放。”这是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编创的《荷花舞》所选用配乐中的唱词,这也正是该舞蹈的主题,不仅形象表达了新中国人民的纯朴、含蓄、有韧性,象极了静谧中孕育勃勃生机等待绽放的莲花,还着重抒发了她对祖国深深眷恋的热爱之情和憧憬欣欣向荣景象的向往之情。值得一提的是,戴爱莲先生于九十岁高龄之际,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赤诚的爱国之心,真正做到了一生都为人民而舞。
“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要始终如一地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常告诫自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就像我们提到的戴爱莲先生,她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现代意识,把对祖国深切的爱沉淀于每一个作品的细节中。不管是回国前还是归国后,她一直在用舞蹈唤起人们心中的爱国之情。戴爱莲先生在英国学习现代舞的时候,就经常对老师说,她的长相是典型的中国姑娘,应该跳中国的舞蹈。并且在学习舞蹈期间,多次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的义演,自编自演了《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辗转回国后,她积极参与到抗战前线,编创了《东江》《思乡曲》《空袭》《卖》等反映现实的舞蹈作品,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把对骨肉同胞遭遇不幸的怜悯同情,对侵略者残忍暴行的深恶痛疾,对人民战士英勇战斗的赞美讴歌,都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一部作品的感情都炽烈而饱满、深沉而厚重,她有感而发的创作更加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先生更是致力于中国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创办了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开展土风舞运动,为中国舞蹈的“民族化”、民族舞蹈的“舞台化”铺出一条康庄大道。她还担任了新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的校长,倾心于新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戴爱莲先生的事迹深深影响着每一位舞蹈文艺工作者。就笔者自身而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经常重温党章,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词”,时常“叩问初心、守护初心、坚守使命、担当使命”。不仅要注重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修养的提高,积极参与党组织的思政活动与学习,恪守职业道德、高尚情操,同时也要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严谨治学,以身立学,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党员要身体力行地发挥先锋带头模范作用。
舞蹈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
在舞蹈实践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
“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革命文化是政治文化之根,革命精神是政治文化之魂。“根”和“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各行各业要守住自己的“根”和“魂”。单就舞蹈创作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舞蹈文艺工作者所要长期坚守的“根”和“魂”。周恩来同志曾经对文艺工作者说过:“(要)长期积累,(才能)偶尔得之”。原文出自宋代陆游的《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得”,并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生活经历和阅历多了,具象触动的结果,也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1947年5月,贾作光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牧民一起生活。在生活中提炼整理了很多动作,当与牧民共同生活产生的共鸣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编创了舞蹈《鄂尔多斯》,这是根据寺庙中喇嘛跳鬼的舞蹈动作改编,加入了大量诸如挤奶、梳辫子、扬鞭等生活化的动作,并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形成了赞美牧民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的主题深化,至今仍被广泛演绎,成为蒙古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贾作光谈到这个舞蹈创作成功体会时说:“文艺工作要学习社会,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他深入群众生活,怀着对党的感恩、对人民的热情、对民族舞蹈的炽热情感,充分诠释了“文艺工作者必须与劳动人民紧密结合”的真理。
“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要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校美育的途径中,舞蹈的情感渗透、共情作用无疑是最直观、最强烈的。“以舞育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责任观念。张继刚,一位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舞蹈家,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浑厚的民族精神,编创了大型系列民歌舞蹈《黄河儿女情》。自1992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后,创作了很多诸如《哈达献给解放军》《祖国不会忘记》《哭泣的鸽子》《一个士兵的日记》等具有红色基因的作品,通过并不繁复但意义深刻的舞蹈动作,阐释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对孩子们的关爱、对人民子弟兵的敬爱等蕴含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主题,其舞蹈构思之巧妙、主题动作之鲜明、内涵意蕴之深刻还形成了特殊的“张继刚现象”。所以舞蹈文艺工作者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出来”给我们的下一代,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艺术创作要和国家兴衰、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让我们国家文化的软实力“硬起来”,还要在党史学习中感悟更多的编创灵感,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去歌颂那些值得歌颂的,去贬损那些必须贬损的。坚守不忘为人民而舞的初心,牢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是每一位舞蹈文艺工作者的追求和责任。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