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柏拉图“洞穴”理论看《房间》中主人公的认知重构与自我成长
2024-12-31郭世歆
爱玛·多诺霍是杰出的爱尔兰作家,二十年间笔耕不辍,产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房间》这部小说取材于2008年奥地利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讲述了名叫杰克的小男孩与他的母亲逃出监禁他们多年的房间,回归社会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杰克经历了认知的发展与成长,从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到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最终接受了真实世界,他与母亲一同适应社会并开始了新的生活。2010年,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入围了当年的布克奖长名单。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阐释了可见世界与真实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把人类认知发展比作从一个阴暗狭窄的地下洞穴步入阳光普照的地上世界的过程,这就是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同时也是《理想国》第七卷的核心思想。从这一角度来看,小说中的房间作为象征意义上的“洞穴”可以看作是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形象化注脚。旨在基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认知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困于“洞穴”、走出“洞穴”,以及重访“洞穴”。这不仅是一个物理过程,还是小说主人公从对世界一无所知走向理性清晰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洞穴”理论视角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柏拉图“洞穴”理论对文本的解读,还有助于多角度完善多诺霍小说的研究体系。
爱玛·多诺霍是著名的爱尔兰女作家,于1990年从故乡迁居英格兰。二十年来她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曾获得兰伯达文学奖、爱尔兰图书奖、布克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等。她的作品通常从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中汲取灵感,取材广泛、题材多种多样。爱玛一直十分关注普通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作品中饱含着她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房间》是爱玛·多诺霍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2010年一经出版便立即入围了当年的布克奖。《房间》的主要情节取材于2008年轰动一时的奥地利弗里泽尔性侵和囚禁事件,主人公杰克作为被常年囚禁和性侵的产物,从出生起就和母亲住在一个11英尺见方的房间里。母亲为保护杰克不受到身体和心理的伤害,并没有将他们是被监禁者,而老尼克是强奸犯的身份告诉他,而是告诉杰克他们是地球上仅存的两个人类,而房间外面就是外太空。杰克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在杰克眼中,房间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母亲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同伴。然而,在杰克5岁生日那天,一个意外让母亲不得不告诉杰克真相,得知自己和母亲被囚禁真相的杰克装死骗过了老尼克,和母亲一起设法逃出了囚禁他们多年的房间,一起回归人类社会。最后,杰克和母亲短暂地回到房间,与房间告别,真正融入了社会,接纳了真实的自己,与母亲一同开始了新的生活。《房间》在2010年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被高度评价为“一部紧张、震撼、扣人心弦、感人、振奋人心的作品”。《房间》曾为爱玛·多诺霍赢得了大量读者。
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第七卷的开篇提出了“洞穴”理论,把人类认知发展比作从一个阴暗狭窄地下洞穴步入阳光普照地上世界的过程,同时阐释了何为可见世界和真实世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中的房间作为象征意义上的“洞穴”可以看作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形象化解读。
困于“洞穴”:房间作为可见世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世界分为可感知的世界和可知的世界。可感知的世界也称为可见世界,主要是指人的感官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然而,这可能只是一个“映像”而不是现实。在这一切之外,必须有一个真实、绝对、永恒的可知世界也即真实世界。小说中房间内的世界可以看作杰克和母亲的可见世界,是杰克认识世界的起点。
小说中的房间是杰克和母亲自杰克出生以来唯一住过的地方。这个11英尺见方的房间位于强奸犯老尼克家的后院,老尼克为了不让其他人发现他们的行踪,房间并没有设窗户,只有屋顶上的一个狭小天窗和一个只有老尼克知道密码的电子安全门。房间里的陈设也非常简单,只有一间没有门的浴室、一个小烤箱、一个衣柜、一张床、一台旧电视和一条破地毯。这样狭窄逼仄的生存空间使母亲和杰克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母子二人只能依靠老尼克定期带给他们的补给来维持生活,所谓的补给也只是一些破破烂烂的旧衣服和质量低下的发霉食物。在母亲眼中,这个房间就是老尼克囚禁她多年的监狱,然而,杰克却把这个洞穴般狭窄的房间视为他的整个世界。在杰克眼中,这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它既是餐厅和卧室,也是课堂、体育场、图书馆、画室、音乐室和游戏室。白天,他和母亲一起吃饭、睡觉、学习、读书还有做游戏。他们吃老尼克送来的简单廉价的冷冻食品或罐头;到了晚上,母亲把他安全地关进柜子里,因为老尼克到来的晚上,母亲与他约定好他应该在那里睡觉。他在房间里学习词汇和数学,他可以绕着房间跑圈、打空手道,他和母亲一起阅读《暮光之城》《爱丽丝漫游奇境》和《达·芬奇密码》等小说和故事,他还能画画、唱歌、下跳棋,玩纸牌、迷宫碉堡和跳房子等各种游戏。在杰克看来,房间里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有,外面的一切都不是真的,是“外太空”。房间对杰克而言就像是他的伊甸园,充满了童真和无限的温暖。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的开篇就阐释了他的“洞穴”理论,“洞穴”理论的第一部分讲述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小就被铁链锁住,困在一个洞穴里。这些人不能自由移动,只能直面洞穴的墙壁。而在他们身后较远的地方点着一只火把,有一条路通向洞穴之外,路边还有一堵矮墙。在朝向火把的矮墙一侧,一群人拿着各种工具,并将工具高高举过头顶做着各种动作,他们时而谈笑风生,时而缄默不语。困在洞穴里的人将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当做真实的影像,将洞穴里的回声当做影像所说的话。绝大多数评论者认为,柏拉图的“洞穴”理论阐释的是关于认识论的相关问题。然而,在哲学家J·E·Raven看来,柏拉图的“洞穴”之说穷尽了人类的认知状态分类。洞穴内的囚犯从小生活在昏暗的环境中,生活环境逼仄狭小,他们的视野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受到了限制。这些人将自己和他人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自己听到的回声视为现实,认为自己眼睛所见到的、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甚至就是世界的全部,囚犯从洞内一步步上升到洞外,从可见世界过渡到真实世界,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在小说中,杰克自出生以来居住多年的房间就像一个洞穴,房间就是他的“可见世界”。在杰克看来,电视上的人和商店都不是真实的,“他们都是由颜色编织而成的东西”。老尼克也不是真实的,因为当老尼克走进门时,杰克总是安全地躲在衣柜里,老尼克只是那个可以带来各种杂货和周日优待礼物再带着垃圾消失的人。“老尼克不像我们,我们是人类。他只在晚上像蝙蝠一样出现。”在杰克的认知中,只有他和母亲才能被称为“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两个人类,房间外面就是外太空。他和母亲可以在房间外面看到不计其数的星星和UFO,外星人搭乘着UFO在星际间飞快地穿行。电视机的遥控器就是一把神奇的魔法钥匙,杰克只要摁下它,他和母亲就像“芝麻开门”一样,进入外太空或电视机里面的世界。爱玛试图从一个孩子的不可靠视角向读者呈现一个被囚禁的小男孩所认知的世界,这是一个受困于“洞穴”的人对于外部世界的错误认识。房间就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洞穴,虽然杰克并不像真正洞穴中的囚犯那样带着锁链生活,但杰克作为一场绑架案的受害人,长期生活在“洞穴”一般的房间中,他的视野和生存空间都受到限制,他的身体和心理已经适应房间,并且将他所生活的房间当做了真实的世界。母亲为保护杰克不受老尼克的侵害,每天晚上让他安全躲进房间的衣柜里,同时为杰克编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谎言,不断地为他创造充满童真的世界,并让他相信这就是现实。杰克因此自得其乐,心安理得地享受被囚禁的生活。
走出“洞穴”:社会作为真实世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世界存在“可感知世界”和“可知世界”。“可知世界”就是永恒的,真实的世界。小说《房间》故事的第二部分发生在杰克和母亲成功逃出房间,回归社会之后,社会本身可以被看作他们逃出“洞穴”以后见到的真实世界。在适应社会、融入真实世界的过程中,杰克经历了艰难的认知成长历程。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有一天一个人被解开束缚,他困惑地抖掉绳索,四处走动,看到了洞穴里燃烧的火把和拿着工具的人,他突然意识到之前所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影子。他站起来,克服身体上的些微晕眩,慢慢走出洞穴,外面世界艳阳高照,耀眼的阳光让他头晕目眩。当他的眼睛适应了光线,他先看到了一片事物的阴影,然后是万物倒映在水面上的倒影,等他的眼睛完全适应了太阳的强光,他终于看清了真实的世界。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听说老尼克已经失业一周并且随时可能失去房子的所有权,因为担心老尼克破产后很可能杀掉他们母子二人灭口,母亲下定决心孤注一掷,逃出房间。母亲向杰克坦白了他们被囚禁的真相,杰克按照母亲的指示,“装死,卡车,钻出来,跳下去,跑,一个人,纸条,警察,喷火枪”的一系列逃亡计划,终于在一个深夜逃出房间,并随后成功领着警察救出母亲。当杰克趁着夜色仓皇跳下卡车时,所感受到的真实世界让他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他第一次看到了“最广阔无垠的天空”,闻到了“外面可爱的黑色空气”,“一束束光从头上嗖嗖地过去,有东西在天空中滑过”,他第一次明白,原来“外面是真的,而且那么亮”,就像第一次走出洞穴的囚犯一样,杰克第一次看到了“真实而光明”的外面的世界。
在“洞穴”理论的第二部分,走出洞穴的人虽然摆脱了束缚,进入了真实的世界,但他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习惯了洞穴,外面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和痛苦,他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样,逃出房间的杰克在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面临重重困难。在逃出房间之前,杰克认为这世界上只有房间、母亲和自己是真实存在的,长久以来,杰克的自我认知和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与房间捆绑在一起,房间的存在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房间的突然消失令他无所适从,严重的空间障碍症经常让他摔倒或撞到什么东西,很长一段时间杰克因为不在房间睡觉而难以入眠,真实世界的一切都让杰克感到困惑和迷茫。从前受母亲影响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同他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杰克经常想起房间,甚至产生了想要回到熟悉的房间的念头,“我已经看见了世界,现在我累了”。在他看来“外面的东西都很狡猾”,他脑海里时常盘桓着和房间有关的种种困惑:“我不在房间里,那我还是我吗?”“妈妈说我们自由了,可是这感觉不像自由。”“为什么出来就比待在里面好?”为了摆脱内心的困惑和不安,他经常去找母亲给他喂奶。在杰克心中,母亲的乳房就是一个内化的房间,是他所居住的房间的延续。当母亲因自杀而被送去抢救时,杰克不得不与母亲分离,他不停地抚摸着、吮吸着母亲缺失的一颗牙齿,他认为“这是妈妈,是她的一部分”。这是他和房间之间仅剩的唯一纽带。杰克的种种行为都表现出一个刚从与世隔绝的囚禁生活回到人类社会孩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体现了杰克试图融入社会,接受真实世界,重建自己认知的努力。柏拉图认为,阳光是真理的源头,赋予人认知的能力,人只有站在阳光下才能清晰认识世界。就像囚犯适应洞外的阳光一样,杰克从看清外面的夜空开始,到适应阳光下的真实世界,过程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重访“洞穴”:拥抱真实世界
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无知的“可见世界”中,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认定为真实的事物并对此感到舒适。人们第一次认识事实真相的过程无疑是可怕的,痛苦的,甚至很多人想要回到原来相对无知的世界中去。然而,如果人们继续追寻真相,他们中有一天会接受真相,拥抱真实。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在那之后,他们就能够接受现实,获得对世界完整正确的认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并未止步于洞穴内的囚犯走出洞穴,当他经历千辛万苦适应了外面世界的生活后,这个获得自由的人重返洞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洞穴内的同伴,他这才意识到他之前一直生活的洞穴是多么狭窄幽暗,难以忍受。
在小说的末尾,杰克和母亲短暂地回到了房间,杰克对后院角落里狭小破旧的房间外景感到震惊。当他们走进房间时,它已经不再是杰克记忆中温暖的家。“它变小了变空了,空气中有一股奇怪的气味。”房间里的水槽、衣柜和床的摆设仍然和之前一样,但在杰克眼中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他告诉母亲:“现在它不再是房间。”最后,杰克与房间内的所有物品一一告别,头也不回地和母亲一起走出了房间。重访房间表明杰克和母亲真正与房间解绑,心理上彻底脱离了房间的束缚。对杰克来说,房间不再是他认识自己和了解世界的参照物,他最终获得了理性判断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能够真正理解和拥抱真实的世界。杰克和母亲一同走出房间,不仅是身体走出去,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内在心理认知的根本转变。杰克和母亲达到了一种理性的认知状态,能够理性认识世界,把握现实生活。
从柏拉图“洞穴”理论出发对小说《房间》进行分析。“洞穴”理论中柏拉图将人类的认知发展比作从幽暗的洞穴逐渐步入明亮地上世界的旅程,阐释了可感知世界和可知世界之间的关系,生动反映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对真理的认知成长过程。文章根据“洞穴”理论的三个阶段,即困于“洞穴”、走出“洞穴”、重返“洞穴”,分析小说主人公对自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成长过程,揭示了人们应当理性认识世界,接受真实自我的主题,研究丰富了柏拉图洞穴理论对文本分析的理解,并从其他角度完善了多诺霍作品的研究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