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憩园》的叙事话语

2024-12-31艾玉晴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老三巴金小说

叙事学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思潮,它一改往日小说研究中教条式的批评,透析了小说的本质——叙事。在发展过程中,叙事学逐步形成了有关“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多个范畴的理论,使我们在解析小说时跳出内容本身而更多关注叙事行为。在《憩园》中,作者第一人称视角的选择在叙事上有诸多优势,黎先生作为局外人和朋友相遇来到憩园,从而知晓发生在憩园两代主人的种种事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叙事视角的内在转换就使得文本既有限制叙事的真实性、亲切感,又有全知视角的多角度和完整性,比之鲁迅《祝福》中视角的转化则更为清晰。多线并置的情节使文章的叙事结构交叉繁复又有条不紊,相比较《家》宏观视野下的顺时叙事,《憩园》的叙事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显得更为充实。

新颖的叙事视角

根据热奈特的叙事学“聚焦”理论,叙事文本中通常有三种叙事视角:一是叙事者所知道的信息多于人物,所讲述的东西多于文本中任何人所知,这种也叫做“零聚焦叙事”或者“全知叙述”,我国的古典小说大多都是全知视角,就如同上帝的放映室这般,这种视角一般很难制造悬念;二是叙事者所知道的东西等于文本中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知,也叫“内聚焦叙事”或者“限制叙述”;三是叙事者大于人物,类似于没有感情的摄像头的客观叙事,适合用来写悬疑作品和营造一种冷峻的风格。

《憩园》的叙事视角总的来说是一种内聚焦叙事。文中的“我”也就是叙事者,告别故乡十六年,因归乡进行小说创作,偶然与昔日的同窗好友相遇,在朋友的热情邀约之下,再加上当时境况确实窘迫,使得叙事者以客居的方式进入故事的发生地——憩园。故事的开始,叙事者对这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姚国栋和杨老三一家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借宿憩园这一情节使这些故事从内部慢慢被揭开。《祝福》开篇也写到叙事者回到故乡,离乡日久,故乡的一切都让“我”感觉到陌生和疏离,鲁四老爷的话也让“我”感觉到自己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我”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还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于是我准备离开故乡,不料却遇到了祥林嫂。接着,作品一边展开叙事者“我”与祥林嫂的对话,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灵魂的存在?“我”支支吾吾不能回答,另一边,通过叙事者的回忆和道听途说把关于祥林嫂的故事情节串联了起来。由此展开了对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追溯。

在后文二者均加入了其他人物视角的补充:《憩园》里的李老汉、寒儿;《祝福》里的卫老婆子。这样一种旁观叙事视角的转换与选择,在给读者以真实动人之感以外,还有其深层内涵。黎先生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叙事上相对客观,他可以对很多事情感兴趣,这些事情缠绕着他的心扉,但事实上跟他自身的关系并不大。他身陷叙事之中,他的观点和心理变化让叙事的主题凸显。叙事者对姚太太产生的同情,杨家小孩的倾诉,激起了他的怜悯之心。在他的视角之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家庭只留下财产而不留德行给子孙是不行的,这样做只会导致不同形式的悲剧。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下,《憩园》的主旨,即对“福荫子孙”传统观念的批判更容易为读者所感知。黎先生不仅与叙事交织,同时也使叙事进一步展开。他就像一个探路人,一层一层地带领着读者揭开谜底。在黎先生新到的这个陌生环境——憩园里,读者和黎先生一样对好多事物充满着好奇,如刚到憩园时遇到的想要摘花的杨家小孩,黎先生与老文之间突然中断的对话更勾起了他对杨家事情的好奇,紧接着是结尾处神秘的背影等。这也体现了内聚焦叙事的优势:读者和文中黎先生所看到的一样,故而内心也充满好奇,这些情节就好像是侦探小说里面悬念的设置,引人入胜。再到后来叙事者跟踪着可疑背影来到大仙祠,杨老三一直不说话,我还以为他是个哑巴,悬念加深,由此循序渐进。直到后来从李老汉的交谈、杨老三的沟通、杨家小孩的叙述中,这些事情才慢慢浮出水面。叙事者的心路历程是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沉重再到叹息,读者亦然。杨老三懒惰成性坐吃山空一无所有,这样的人被妻儿逐出家门流落在外是很不值得怜悯的,但在巴金笔下,杨老三离开大仙祠写下的悔恨和他带走的那朵小儿子为他偷摘的干枯的红茶花,让我们看到了温情。

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作为叙事者的黎先生的身份,和巴金一样他也是个作家。黎先生是虚构的人物,站在其身后的还是巴金本人,我们不禁联想到巴金的创作心路历程是否也通过黎先生反映了出来?文中那些自省的话语似乎也包含着巴金对自己半生创作的深刻反思。而文本中黎先生的创作轨迹:从开始的悲壮凄美收尾变成揩干净世界上每一双带泪的眼睛——似乎也印证着巴金创作的思想轨迹。回到《憩园》的叙事,限知视角虽然有其独到的优势,但一部好的叙事作品从头至尾的单一视角是不够用的。《祝福》里同样通过采用叙述者和相关人物的多语言叙事方式,将每一段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叙事事件中起主导作用。内聚焦视角内部的转换与流动,旁知视角的补充使整个故事更为流畅和充实。

多线并置的叙事结构

叙事线索是指作者在叙述故事时贯穿整个故事的脉络。在叙事文本中,如果要描绘多个人物和时间,就要尤其注意叙事线索的安排。只要叙述线索安排恰当,那无论故事的人物和事件多么错综复杂,就都能依附线索而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就《憩园》的叙事线索而言,文中主要呈现了三条线索:黎先生回归故乡完成自己的小说创作、憩园两代主人,即姚国栋和杨老三的家庭变故。杨老三嗜赌成性、好吃懒做以至于变卖家产、被妻儿嫌弃最终落得个一人流浪在外孤独死去的悲惨结局,他个性懦弱,发誓改过自新却又每每再犯,生性懒散却又自视清高,在大儿子替自己找来差事干了一天后就称自己做不来服侍人的活儿。姚国栋家里也很阔绰,本人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留过洋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在祖上积下的家业之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富足的生活让他每天都忙碌于各种无意义的生意应酬之中,于是渐渐与理想背道而驰变得自大空虚而不知。对儿子纵容溺爱,不顾妻子的劝告,最终小虎因为如杨老三那般的纨绔劣习而葬送生命。这两条线索在发生过程中相互独立,在结局时却遥相呼应,两线合成一线,从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对长宜子孙观念的批判。两个家庭之所以破灭,其根本语言也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福荫后代、长宜子孙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封建家庭制度下所孕育的只能是堕落的人性和金钱名利对人的腐蚀。作者让《憩园》以悲剧收尾,对我国传统的小说叙事结构之中的“大团圆”模式进行了突破。文本的第三条线索也就是黎先生笔下所创作的故事,《憩园》是写两个大家庭的落败,黎先生笔下的故事却是写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老车夫和唱戏瞎眼妇人的辛酸艰难的情感之路。叙事者黎先生归乡的目的是进行小说创作,小说的情节也受到了姚太太的关注,从大方面来说,这条线索并没有对以上两条线索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条独立的线索和之前的两条线索并立为三线。从表面上看黎先生写小说和姚杨两家的故事没有什么关联,但一个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和苦难更增添了《憩园》悲凉沉郁的情感基调。在创作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叙事者的心绪和主观意愿似乎都在其情节之中得以体现了。姚太太对黎先生所说的“给人间多添一点温暖,揩干每只流泪的眼睛,让每个人欢笑”。在和姚太太的交谈之中,黎先生改变了一开始定下的悲剧结尾而让这个故事得以圆满。三条线索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补充,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得以呈现,就这样,在三条叙事线索的相互作用之下,叙事文本形成了相互交错、爱恨交织的复杂叙事结构,奠定了小说悲悯沉郁的情感基调。

抒情化的叙事语言

叙事语言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叙事者完成事件概述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信息对话的媒介。叙事语言对文本叙事形态至关重要。一位出色作家的叙事语言也必定独具特色,但在巴金这里情况似乎有些不一样。有人认为巴金小说的语言平平无奇,甚至有点拖沓,但这么多年来,巴金的作品依然深受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在那个时代,他的文字深深吸引和震动了那些热血青年读者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巴金早年是无政府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把坚定的信念变成了充满激情的创作。在经历了变革社会的理想挫折后,他用创作来治愈内心的伤痛,巴金以战士的姿态投入创作的方式就决定了他对叙事语言的独特理解。叙事语言是叙事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对话的工具,其本质是传达信息和思想,这点可以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展开论说。巴金小说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感情,从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灵感和声音,以取代他的不善言说、不善表达思想、不善抒发感情。在巴金看来,真正能打动读者、缩短自己与读者之间距离的不是华丽的文字或精湛的技巧,而是文章的“真诚”和“朴素”。亦是这样的一种真诚,巴金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尊重,当读者在阅读巴金作品时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真挚热烈的情感流动,而这样一种让读者与作者相贴近的话术也在《憩园》中得以体现。

小说的叙事者黎先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带着我们“揭秘”藏在憩园两代家主身后的故事。但是我们并不用冷静的眼光不动声色地去对待这个故事,而是跟随黎先生的视角,跟随他的心情我们的心绪也为之所忧愁所慰然。第六章初来到憩园中老朋友给我安排写作的院子,我见到了温和带笑的姚太太,窗外树上无名小鸟的歌声使“我”愉悦。第七章老朋友的儿子小虎出场,细心的“我”捕捉到了姚太太眼底稍纵即逝的忧愁。在第九章,我发现老文视角下好友的家庭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和谐,以及李老汉的叙述、寒儿和小虎的对比。那天夜里“我只觉得有什么野兽的利爪在搔我的胸膛”,这些黎先生主观的所见所感都坦率地反映了人物的心情,黎先生对小说和现实人物的担忧、姚太太在小虎教育上与其丈夫的分歧、寒儿的无力和无助、杨老三让人唏嘘的悲惨经历等,人物的情感随着叙事的发展波动起伏,文本的感染力激增。巴金文本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叙述者,他更倾向于从正面人物的思想立场去展开故事,这些正面人物与主要人物的视角相结合,以表达自己的爱与恨,突出主题,读者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作者的主观意愿。

作为叙事文本的《憩园》,其巧妙而转化的叙事视角和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安排使整个故事呈现圆熟精致之感,后期的巴金虽然不复先前的奔放和热情,但细究文本我们依然可以窥见藏在悲凉基调下的脉脉温情,瞎子妇人和车夫的故事无疑是对憩园悲剧的补偿。将激情转为稳重批判的巴金仍是那个真诚追求着真善美的巴金,他不再写青春的赞歌,而是在批判这个社会的同时书写了一曲人性的赞歌,《憩园》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青睐也不无这点缘由。

本文为陕西理工大学2023年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后现代语境下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重构”SLGYCX2333。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老三巴金小说
海上日出
叁见影(微篇小说)
遛弯儿(微篇小说)
劝生接力(微篇小说)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不用,我打车
小巴金“认错”
王老三进城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