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铁生《命若琴弦》的艺术特色

2024-12-31孟子怡

三角洲 2024年23期
关键词:瞎子琴弦师父

《命若琴弦》是作家史铁生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现代人》1985年第2期。在叙述语言上,《命若琴弦》的语言非常优美且充满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中国的水墨画世界里,亲眼目睹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感人故事;在叙事艺术上,小说也独具特色,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巧妙的叙述手法。

语言特色

诗化散文化的语言。在小说《命若琴弦》中,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调营造了诗情画意、宁静优美的意境,书写了群山中、村落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小说开头就写“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营造了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将诗的意境和散文的流畅融入小说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中国水墨画中,自然优美,甚至一度让我想起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所描绘的真善美的“湘西世界”。

整篇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又通俗易懂,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有时还夹杂着方言。小说一开始在老瞎子与小瞎子的对话中就表现出这一特点。老瞎子嫌弃小瞎子走得慢,说“野鸽子都往窝里飞啦”。在农村,用家禽走兽的活动来暗示时间变化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显得十分接地气。除此之外,这一片段还使用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比如说“鼓捣”“鬼动来”,在初读时我没理解它的意思,细细品味才发现原来是方言,顿时有一种亲切感,再模仿着说几遍,还觉着有几分趣味。

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有意识地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多次使用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来形容某个人或某样事物,以达到强调突出的效果。

如小说中描写兰秀儿的声音“尖声细气”,且多次使用这个词来形容兰秀儿的声音。所以,当兰秀儿捂住小瞎子的眼睛让他“猜是谁”,不仅小瞎子猜出来了,读者也猜出来了。“尖声细气”仿佛就是兰秀儿的代名词,是兰秀儿这个人的象征。

小说除了在揭示主题——“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时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还有许多蕴含深刻哲学思辨的语句。

“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生活中并没有所谓的上帝视角,我们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勾勒出未知世界的轮廓。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瞎子,我们看不到超越自己认知的未知世界,正如我们看不到老瞎子说书时“脑海里能呈现出什么景象”。

“失去的已经永远失去了,他像是刚刚意识到这一点。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

当苦难过于漫长或难捱时,我们往往会迷失其中,遗忘自己出发时的初心和目的。这值得吗?我想应该是值得的。俗话说,“人不就活那一口气嘛”,人这一生不就是为了那几个瞬间。老瞎子是生下来就瞎了眼的,他从来没看过这个世界。如果弹断一千根琴弦真能获得光明,那为什么不呢?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怀着这样的希望和期盼,老瞎子弹断了一根又一根琴弦,也走过了人生的一程又一程。

“三尊泥像早脱尽了尘世的彩饰,还一身黄土本色返璞归真了,认不出是佛是道。”

这是野羊岭小庙中供奉着的神灵。“三尊泥像”经历了历史和岁月的洗礼,已经脱去了尘世的彩饰,回归自然原始的本色。“一身黄土本色”,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和本质。在这个本源和本质中,没有过多的装饰和虚饰,只有最真实、最原始的存在,是一种生命的返璞归真。最后,这句话还表达了一种超越宗教、超越文化的思想。无论是佛还是道,都是人类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和探索。这种理解和探索不应该被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宗教或文化,而应该超越这些限制,追求最真实、最本质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像是一个历经千帆的老者对后来人的谆谆教诲,让读者在阅读时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去体会。我们读的不仅是小说,更是人生。

“两面脊背和山是一样的黄褐色。一座已经老了,嶙峋瘦骨像是山根下裸露的基石。另一座正年轻。老瞎子七十岁,小瞎子才十七。”

文中的两座山,分别象征着小瞎子和老瞎子,一个正年轻,另一个已迟迟暮年。两座山虽是“一样的黄褐色”,但这黄褐色又是不同的。

小瞎子才十七岁,他见过这个世界。凭借三年朦胧的记忆,他补充着世间万物的颜色和形状。他对一切都保持着好奇心:路边的小狗和蛇能轻易吸引他的注意;电匣子里的新鲜事物令他心驰神往;他还对兰秀儿抱有难以言说的好感。他好像和正常的少年没什么区别。他会对命运感到不公,抱怨“凭什么咱们是瞎子”。小瞎子的黄褐色更加明亮和鲜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老瞎子生而失明,他从未见过世界。他早过了稀奇电匣子的年纪,在他眼里,“天底下的好东西多了,跟咱有啥关系”。他似乎对这个世界没有过多的留恋,这个世界似乎也没给他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是对未弹断的几根琴弦的执念和对小瞎子的牵挂。他坦然接受命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经历了七十载岁月的洗礼和磨难,他的黄褐色更加深沉和苍老,象征着生命的沧桑和苦涩。

叙事艺术

《命若琴弦》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或表现人物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提示重要信息。

“把三弦子抓在手里。”老瞎子喊,在山间震起回声。

“抓在手里呢。”小瞎子回答。

“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湿了。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

“抓在手里呢。”

这是小说中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第一段对话。老瞎子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暗含关心和叮嘱,小瞎子漫不经心地回答,从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瞎子和小瞎子之间深厚的师徒情谊。尤其是那句“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令人忍俊不禁,轻而易举地调动读者的情绪。

老瞎子挺来气:“我说什么你听见了吗?”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你不信?”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吗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呢?”

“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

老瞎子与小瞎子的对话道出了老瞎子执着于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原因。原来是老瞎子的师父说,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药,吃了药就能获得光明。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缘由,解答了读者的疑惑。在人物对话中,读者获得小说情节的重要信息,如同解密一般,层层揭开迷雾。

在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埋下了许多伏笔,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从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为后文老瞎子将“弹断一千根”改为“弹断一千二百根”的情节作铺垫,读者在读到后文时会恍然大悟,原来一切早有预谋。

小说并没有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而是刻意略过了一些情节,或者将重要的情节后移,设置悬念。如省略了老瞎子的师父弹断琴弦,寻找药方的情节,只在人物对话中交代。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他说最多十天就回来,谁也没想到他竟去了那么久。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就在读者好奇老瞎子拿到药方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时,作者并没有率先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是选择将时间直接快进到老瞎子回到野羊坳,将读者求知欲提到最高,最后在老瞎子的回忆中才将故事娓娓道来,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情绪,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出现了一模一样的几句话。一样的环境描写,一样的开始,也是一样的结束。一种宿命与循环、传承与延续的意味自在其中。让人思考:这是旧的人的新的开始,还是新的人的旧的延续?“无所谓谁是谁”,是小说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重拾生活的希望,继续拨动手中的三弦琴,游走在群山之中,还是另一个崭新故事的开始。这样的结局,令人回味无穷。

三弦琴的象征意义及主题

三弦琴,作为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三弦琴是老瞎子和小瞎子赖以生存的工具:老瞎子和小瞎子以弹琴说书为生,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三弦琴是老瞎子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老瞎子在弹琴说书时也是快乐和满足的,文中写道,“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老瞎子弹琴说书的技艺非常高超。当人们称赞老瞎子,全神贯注地听他说书时,老瞎子内心无比满足。在这一刻,老瞎子其实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了他人的认可。

三弦琴是老瞎子情感变化的反映。

老瞎子没听见,这会儿他自己的往事都在心中,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流溪,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小瞎子有点害怕了:师父很久不这样了,师父一这样就要犯病,头疼、心口疼、浑身疼,会几个月爬不起炕来。

“师父,您先洗脚吧。”

琴声不停。

“师父,您该洗脚了。”小瞎子的声音发抖。

琴声不停。

“师父!”

琴声戛然而止,老瞎子叹了口气。小瞎子松了口气。

来到野羊坳,老瞎子又弹断一根琴弦,按理来说他应该是高兴的,他离弹断一千根琴弦又近了一步。可人就是这样,当你和自己梦寐以求、期盼已久的东西越来越近时,你反而会不安,会惶恐。因为你已经期盼了很久,已经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一旦期望落空,美梦化为泡影,这样的结果是任何人都不愿面对的。这一段描写,将老瞎子既兴奋又惶恐的复杂心理,通过三弦琴的琴声反映出来,使老瞎子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化。

三弦琴是老瞎子和小瞎子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老瞎子的师父告诉老瞎子,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获得光明。他对此深信不疑,并且为之日日夜夜地努力着,“拉紧了琴弦”,整日整日地好好活着,不浪费一天时间。就这样老瞎子弹了五十年,也就意味着他好好活了五十年。这五十年里,老瞎子有目的有希望,虽然不能看到光明,却总有个盼头,仿佛置身黑暗的人有光明在前方指路,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当真相揭露时,老瞎子起初不能接受,“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这是人失掉目的和希望的状态。生活没有目标,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人也就迅速衰老。于是,老瞎子顿悟,“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目的本来没有的,是人赋予的。生命亦如此。你想怎样活?你要如何活?全看你自己给生命赋予怎样的意义。

老瞎子告诉小瞎子,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就能恢复光明。他把目的和希望给了小瞎子,希望小瞎子能好好地、快乐而充实地活下去。而这份寄托在三弦琴上的希望,在未来也能传承下去,或许小瞎子将来会告诉小小瞎子,弹断一千四百根琴弦就能获得光明了。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瞎子琴弦师父
阿爸的琴弦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云山之间
我的师父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额头上的琴弦
瞎子算命
瞎子的故事
我们都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