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毛主席学读书
2024-12-31张曌
有些人读书,只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抑或是一种附庸风雅的手段,甚至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方式。带着这样的态度去读书,只是空耗时间,白白浪费自己珍贵的生命。毛主席读书,是发自内心地对知识和真理追求的一种渴望。我们也要带着这样的渴望去读书,用心、用脑地去真读书,真学习,真思考,而非浅尝辄止。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攻书到底”。
近几日读了《毛泽东阅读史》,从中受益匪浅,仿佛亲眼看到了毛主席每天在书桌前伏案读书的样子。我从中学习了毛主席读书的内容和范围,更知晓了毛主席读书的方法。方法比知识重要,这是毛主席的经验之谈,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一通百通,学懂所有的知识。
在此,我将毛主席的“攻书”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获益。毛主席的“攻书”之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是经典的和重要的书反复读。对于马列著作,毛主席是常读常新。他曾向曾志说道自己阅读《共产党宣言》时的情况:“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阅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同一本书反复读,因为每次阅读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心境不同,理解和发现也会有所不同。
二是相同题材的书对照起来读。毛主席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阅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阅,不光要读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读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多次讲,不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书,就不能真正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三是读书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做“联系员”又做“评论员”。所谓“联系员”,就是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书中的内容。毛主席反复强调,读书学习的目的是要运用学到的思想理论,指导个人或社会的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而且,运用本身也是学习,甚至比读书学习还要重要,“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所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评论,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而不是跟在书本后面亦步亦趋。当“联系员”和“评论员”的攻读之法,彰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说明了毛主席的读书活动同客观实践是如何发生关联的。这种关联,激活了书本,让“死”书变“活”,也激发了毛主席的思考,使他常有新的思想收获,做到字中出智、画中有话、心中常新,进而在实践中有新的运用和发挥。
我们今天要成为“学习型人才”,最可靠的保证,就是不断地读书学习,向毛主席学习科学的读书方法,必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张曌,女,1989年2月出生,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助理馆员,作者单位:泰州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