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延安情
2024-12-31张凌云
宝塔巍巍、延河滚滚、三山鼎峙、两水环绕的延安,自古以来就是“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历史古迹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红色印记与雄奇山水交相辉映。自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进驻以来,延安就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标志着中央红军主力完成了战略转移的历史任务。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从那时起,延安成为无数爱国人士、热血青年心中的圣地。
延安是我少年时代就已铭刻于心、魂牵梦萦的地方,宝塔山、延河水、枣园的灯光是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带着无限的向往,我一次次踏上这块红色热土,去回望那一段壮怀激烈、泣血如歌的岁月。
第一次来延安是在1997年8月。“两基”教育沿途考察,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正值初秋,群山环抱中的延安苍松翠柏,处处洋溢着激情和活力。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随参观的人群依次走过枣园、杨家岭、王家坪,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革命旧址,驻足于简陋的窑洞、桌椅、枪械、纺车、农具、泛黄的文件前,面对一幅幅照片中衣衫破旧却洋溢着自信和微笑的革命先辈,除了敬仰、感动,更多的是直抵心灵深处的震撼。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一路突进,一路血战: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越雪山草地,进行了几百次战斗,经过十多个省份,翻越几十座大山,行程二万五千里,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出发时8.6万人的部队,到陕北时只剩下7000多人。延安窑洞、小米饭温暖了饥寒交迫的战士们,延河水洗濯了战士们满身的硝烟,陕北人民以善良、包容的胸襟接纳了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从此,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革命圣地,1948年3月离开延安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
仰望庄严肃穆的长征雕像,那场悲壮的远征又浮现在我眼前,在数十倍于己之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在天上飞机、地上大炮的狂轰滥炸中,英雄的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绝处逢生。在陕北“地瘠民贫”的山沟里,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这支武器装备和粮食棉衣都极度缺乏的部队奇迹般立足,扎根,迅速发展,壮大,并创造出无数的人间奇迹。
这是怎样一支钢铁般的军队啊,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走过千山万水、战胜千难万险?带着萦绕于心的思考与疑问,带着无限的敬仰与深情,延安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我期待着再次与延安相逢。
第二次来延安是在2008年7月。时隔11年后,我再一次来到延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特别是自己从事乡镇工作的经历变多,在多年的学习、思考、实践中,红色基因、红色血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思想、视野,使我对党的感情更加深厚,对党在延安的革命历史、丰功伟绩、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再次踏上这片热土,近距离感悟共产党人源自内心的理想和信念,我深切地体悟到延安精神放射出的时代光芒和巨大力量。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延安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在这里,党中央作出了事关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运筹帷幄,经天纬地,指点江山,叱咤风云。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着眼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着眼于中国的前途和未来,以非凡的胆略、卓越的智慧、巨大的勇气进行理论探索和哲学思考,在理论上实现了新的蜕变和超越,写下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等凝结集体智慧的理论巨著,如盏盏明灯照亮了革命的航向,使中国革命的航船穿越激流险滩,战胜惊涛骇浪,不断走向胜利。这些光辉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决心和气魄,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年轻的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延安是民族的希望。抗战时期的延安,条件艰苦又充满希望,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依然危机四伏,蒋介石调集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地方军阀等共260个团,把陕北根据地包围得水泄不通,而此时的红军武器装备和粮食棉衣都极度缺乏。毛泽东以天人般的韬略和高超的政治、军事艺术,分化、瓦解、击退来犯之敌,红军在陕北得以扎下根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业为重,高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八路军、新四军支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希望,开赴华北、华中抗日前线,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延安,民主平等、团结进步、朝气奋发、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焕发的蓬勃生机和磅礴力量,让中国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看到民族的希望和未来。1940年5月,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考察抗战情况,来到重庆和延安。延安之行,让饱经忧患的陈嘉庚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盛赞延安“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4年7月,“美国记者和军人观察团”考察了晋绥、晋西北等敌后根据地,并赴延安对毛泽东进行访谈,观察组预言:“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在延安。”斯诺称赞延安“那种精神,那种力量……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延安是前进的灯塔。在民族危亡关头,延安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灯塔。“到延安去”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灯塔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跨越千山万水,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奔向他们精神的家园——延安,又从延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当时来到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等大约有6万人。诗人何其芳这样写道:“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国际友人柯棣华大夫看到此情此景,赞叹道:“奇迹,奇迹,这简直是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延安是革命的熔炉。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强调要对全党的学习观念、作风、方法、制度来一次根本改造和变革,通过学习,改变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的思维。为了更好地肩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责任,党中央高度重视军政人才队伍建设,创办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延安大学等众多干部学院,培养了数十万党之事业需要的各类人才。
创建于延安时期的抗日军政大学,被誉为“烽火熔炉”和“将星摇篮”。一大批爱国青年在这所大熔炉学校中磨炼了意志,强壮了筋骨,坚定了理想信念,凝聚了乐观自信,获得了思想武器,积聚了前行的力量,在革命的道路上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一大批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将士,利用战争间隙在这里学习理论,增知启智,洗涤灵魂,修炼精神,改造自我,淬炼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智慧。许多由矿工、农家少年出身的军人在这里蜕变重生,百炼成钢,成长为文武兼备的战将,成为抗战的脊梁,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上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从1936年到1945年间共培养了10万政治和军事人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曾是这所学校的教员。1955年第一次授衔的1056名将军中,曾在抗大担任领导、教官、学员的将军就达316人,其中元帅7人,大将8人,上将26人,中将53人,少将222人。这支经过千锤百炼的英雄之师,成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钢铁洪流。
延安岁月光芒灿烂,延安精神光照千秋,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去感悟,去践行。
第三次来到延安是在2018年。6月的延安激情似火,革命旧址人潮如流,处处是浓浓的红色氛围。为了更好地学习百年党史、追寻党的初心印记,我又一次来到延安,步入枣园张思德纪念广场,驻足凝望张思德负薪前行的雕像,聆听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5日,一位名叫张思德的普通战士,在安塞县山中烧木炭时牺牲。同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枣园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千余名官兵一起,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毛泽东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
一名普通战士何以打动了党的领袖?《为人民服务》中这样说道:“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在《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中,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感悟中,我找到了答案,读懂了其中的真谛: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共产党员来自人民,所有的奋斗、牺牲都是为了人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最深沉底色,“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汇聚了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延安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蒙恬、李广、范仲淹、韩琦、沈括都曾在此驻军御敌,这里山、河、城、堡、驿站,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见证了千年历史风云,积淀了古城的厚重与沧桑。历史的机缘,延安有幸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领袖、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融入这座古城的风骨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可以说,延安是精神的原野,是力量、信念、勇气和智慧的源泉。
永远的延安情!三次延安行,我与延安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内心深处对党、对延安的情感点点滴滴汇聚成海。在上级组织的支持下,我负责神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筹备工作,这项工作让我倍感光荣与自豪,我将奋发努力,与研究会的同志们一起追寻红色历史的足迹,探寻延安精神的博大内涵和当代价值,让延安精神这个党的传家宝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神木大地上永远得以继承和弘扬,为神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张凌云,男,1973年7月23日出生,汉族,陕西省神木市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选刊》《延河》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