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回眸
2024-12-31钱少洪
这里所说的“沙”,不是广袤的戈壁,也不是绵长的海滩;而是时间之沙,是生命之沙。回眸这沙的前世今生,远古与现代的鲜活气息会扑面而来。
万里长江东流水,湍急的水流涌至入海口,匆匆按下暂停键。面朝大海,是仰慕、朝圣,还是逗留?混浊的泥沙,如大江的胎儿,落叶般洒在江尾南北两岸,又在宽阔的江中哺育大大小小的“沙洲”。沙洲也不安分守己,随着千百年的涨坍起落,“崇明岛”脱颖而出,犹如一颗宝玉镶在江中。它东临浩瀚东海,北与江苏海门一衣带水。
早在清朝初期,一批勤劳的崇明人相继迁入江苏海门定居并开垦田地。“八月初三大潮来,崇明阿娇汆过来”一语,就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居民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情景。海门古名“东布洲”,也称“北沙”。崇明岛与海门两地虽被长江阻隔,但同宗同祖,人文风俗、方言俚语几乎相同,都称为“沙里人”,方言称为“沙里话”,属吴语系。其中两地家喻户晓的口头禅就是:“三天勿吃腌齑①汤,脚骨郎里酥汪汪。”
从海门乘轮渡只要一刻钟左右就能到达对岸的“永隆沙”。轮渡满载着车辆缓缓行驶。一艘艘来往船只的隆隆声,一串串浪花的跳跃声,一只只白色江鸥掠过浪尖的鸣叫声,为波光粼粼的江面增添了无限生机。登岛后前往崇明方向,公路两旁的行道树大多为水杉,葱茏挺拔,伸出手臂,站列成欢迎的队伍。
秀丽的风景和放飞的心情总有着不约而同的默契,宛若清泉流淌心间,喷涌的思绪打开被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
20世纪7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后到永隆沙农场参加劳动。那时,永隆沙与崇明涨潮时是一水之隔,退潮后连为一体。盛夏劳作之余,我和伙伴们纷纷涌向滩涂,往返于两岸之间,涉水嬉戏,捉泥螺,抓螃蜞,最有趣的当属抓螃蜞了。长江里的螃蜞又叫“沙蟹”,因其螯微黄,故也叫黄螃蜞。螃蜞小巧玲珑,蒸炒生炝,味道鲜美。尽管我们一天的农活干得很累,但一到江滩捉螃蜞便乐此不疲。潮水刚刚退去,正是抓螃蜞的最佳时机。我们带着小铲子、网兜和水桶,踩着温暖湿润的沙滩,惬意油然而生。我迫不及待地加入捕捞的队伍中。凭着平时积累的经验,我也算是抓螃蜞的高手了。螃蜞藏在沙滩的洞里,我们只要用脚一跺,它们就会逃出来,并迅速钻进石头缝里。抓螃蜞时不能心急,眼疾手快是基本功。只要看准一只,就迅速用网兜罩住,倘若逮不着,就看清楚它钻进的洞口,用小铲子轻轻一挖,螃蜞就会原形毕露,任你用手抓或用网捞了。一顿美滋滋的江鲜大餐信手拈来,犒劳疲惫的自己。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0世纪70年代后,那柔软如毯的浅滩成了一马平川,那高高的岸堤也无影无踪,崇明与永隆沙已“珠联璧合”。岛上全是由水、湿地和树林打扮成的生态乐园。
崇明以水为伴,生活离不开水,相信水就是他们的前生,汇成世间多少传奇。
古时被称为“东海瀛洲”的崇明,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东海中有一个叫“瀛洲”的小岛,为神仙居住之处,但这个仙岛在海中一直飘忽不定,行踪诡秘。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四处寻找未果。后来,南宋的文学家文天祥为崇明的“宝庆观”题写了“海上瀛洲”。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就把“东海瀛洲”这四个字赐予崇明。从此,崇明岛便有了“瀛洲”的名字。如今的瀛农古风园,就是崇明人为发掘和传承沙里文化而建。她以悠久的瀛岛为载体,把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串连成沙里农耕文化的发展史,生动展示了崇明自唐代以来1300多年的民俗风情以及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智慧,就像一条时光之河在身旁流淌。园内展示着水车、纺车、木制独轮小车、织布机等物件。那“吱吱”的纺车声,“潺潺”的水车声,农民的号子声……记载着多彩的流金岁月。尤其是手推小车,旧时再贫穷也十有三四家拥有,作为装运粮草、趁墟赶集、走亲访友的交通运输工具。
温和的秋风缓缓而至,闷烫渐渐消褪。我们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拱桥上,桥下碧水蜿蜒曲折,水面天光云影。远处湿地上流水潺潺,花草摇曳出喜悦;近处一块块稻田,布满深绿、淡黄,波澜起伏涌向远方。
我闻着诱人的稻香,特地邀请一位崇明大嫂唱一段插秧“山歌”。她便兴高采烈地扯开了嗓门:“莳稻要唱莳稻歌,一把黄秧分六棵,眼关落斋②田里插,十只节头③忙勒苦。”听着“沙里”山歌的优美旋律,我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充沛的雨季正值早稻插秧,一个个插秧能手你追我赶,一排排,一行行,水汪汪的稻田映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场景。这时,被称为海门“金嗓子”的黄大姐也饱含激情地唱了一曲海门传统沙地山歌《小珍抄米下河淘》,“日出东方白潮潮,我小珍姑娘抄仔三升六合雪花白米下河淘,只见一只小小舟船在浪里飘”,充满乡土气息的歌声飘向远方,似乎连空气里也凝结着劳作的畅快与丰收的喜悦。
金秋撩拨心绪,大家谈笑风生,轻歌曼舞。在瑰丽的晚霞中,娇姿留影于桥上,倩影倒映于水中,犹如一朵朵竞相绽放的花,在清风中舞动,在夕阳下炫彩,在绿岛上浪漫。“今朝吃了腌齑汤,脚骨郎里硬梆梆”,乡音是那样的清甜,节奏是那样的优美,步履是那样的芬芳,流淌着江水的激情、田野的味道……
注释:
①腌齑:咸菜。
②眼关落斋:眼看四面八方。
③节头:手指头。
作者简介:
钱少洪,笔名洪福,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在《诗选刊》《文学百花苑》《渤海风》《三角洲》《神州文学》《散文百家》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多篇。作品被收入多种年度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