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高职思政课“活”起来?

2024-12-31田雨

三角洲 2024年21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教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要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思政课教师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比光荣,就必须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能既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又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必然要求思政课是“活”的课堂。所谓“活”的思政课堂应该是接生活气的课堂、感受生命的课堂、交流对话的课堂、触及灵魂的课堂,充满着思维交锋、智慧碰撞的课堂,是求“真”、守“善”、追“美”为一体的和谐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充满“活”力的思政课呢?笔者认为,主体、形式、内容是思政课的核心要素,也是上“活”该课的核心问题所在。

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有“活力”

一、时刻坚定“信仰”的活力。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信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是思政课教师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有了这种坚定信仰,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执着的事业心,就能肩负思政课的光荣使命。正如方志敏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所写:“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共产主义牺牲,为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面对强大凶恶的敌人还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刑场上,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始终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地英勇斗争。这些英雄事迹更应内化为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自觉行动和保持“信仰”活力的动力来源。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科学信仰,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需要真学、真懂、真信。在情感上认同、理智上坚定、行动上自觉,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升华为信仰,并在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践行,时刻保持“信仰”的持久活力。

二、保持知识库的“活”头源水。

思政课作为一门时代性与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始终在不断更迭之中,教师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方能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着的知识需求。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应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充实着自己知识储存库的容量,以细读精研的治学态度去克服理论浅薄的窘迫,在不断的学习中触摸融会贯通的自如;也要保持敏锐地汲取知识的能力,正所谓“人生无处不学习,人生无处不备课”;还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生动、具体的纵横比较,以广阔的世界视野,直面国内外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勇于进行思想交锋和理论亮剑,把一些道理掰开揉碎讲清楚,培养学生理性、科学的思维品质,辩证、历史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认可。

三、保持人格向上的“活”力。

思政课教师如何才能真正为学生所喜爱、所崇敬主要靠两条,一是真理,二是人格。在许多情况下,人格的魅力更为重要。比如伟人周恩来,他融中华民族种种智慧美德与共产党人的气质品格于一身,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他的去世使中华大地有了亿万人伫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当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写了一首五言诗《悼念周恩来总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许多人从心底发出以己之“灭”换周之“存”的愿望,由此可见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情感。周总理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人格魅力是重要的自然型影响力,其虽没有正式权力的权威性、外显性和强制性,但它却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能使被影响者敬仰,其产生的作用要比权力影响广泛得多、深远得多。而思政课教师教授的内容以真理为依托,但这种真理能否在思政课教师身上显现亮光,与其人格状况密切相关。同样一句包含真理的话,由于授课者的人格状况不同,讲出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这里。思政课老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做到做人有底气、做事有毅力、为师有正气。思政课教师更应该运用这种向上的人格力量,用自己的正气点燃学生,用自身的正行影响学生,用正派的作风感染学生,立己达人,知行合一。

思政课教学形式要“灵活”

“灵活”是什么?“灵活”就是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切实突破传统单一的、机械的课堂讲授方式,坚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同时,还应以整体性视角关注和把握课程全过程。

课前有“体验”。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课前的超星群空间发起辩论“创立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在讨论区同学们表明自己的立场,说明自己的论据理由,形成不同观点的交锋,为课堂的开展营造出浓厚的问题氛围。

课中有“思考”。思考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思考“新思想的孕育离不开新时代”,而“新时代”又“新”在哪些方面?环环相扣引起学生的讨论,在第七讲“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设置任务“假设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想提出什么建议?”学生带入这一角色后,明显对自己的发言慎重了许多。又如在第八讲“全面依法治国”中以《今日说法》“放不下的鸡蛋”司法纠纷案例设置任务“若你是法院的审判长,会如何判决此案?”在围绕“逝者为大”与“合法合理”两种不同价值判断中,同学们作出了不同的判决决定,教师围绕老人倒地猝死、超市有无过错和因果关系,老人倒地之后超市有无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两个主要争议焦点重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领悟法治的真正精神。这种在任务中辨析、辨析后评议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营造深度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启迪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课后有“拓展”。拓展既有理论层面,也有实践层面。首先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理论课程,理论素养的功夫更需在课外培养,除了开出书单供学生课外阅读外,还可开展读书月活动,同学们共读一本书,在月底进行读书心得的分享交流活动。

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鲜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将道理讲活,思政课教师只有精准把握思政课教材的理论体系、逻辑关系和知识脉络,善于“取材”“用材”,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才能把抽象艰涩的教材原理有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价值观念。教学内容首先要立足学理清晰透彻。黑格尔曾说,熟知并非真知,这些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词,内涵却未必清楚。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第九讲中“应该坚守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到诚信概念的时候,学生往往认为“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是诚信,提问学生“尾生抱柱”的做法是否诚信?通过学生的讨论,可归纳出诚信是有条件的,诚信绝不是口号,更不是紧箍咒,它只有在相关条件制约下,才能保证不剑走偏锋。毫无疑问,尾生抱柱不值得提倡,实在迂腐透顶,推而广之甚至贻害社会!而在《论语·子路》记载“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完整的意思是“说出的话就一定守信,做了事就一定有结果,这就是耿直固执的小人啊”。可见真正的诚信是有原则,有底线,符合正义的。

其次,教学内容首先要立足于广阔的生活实践。笔者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第五讲中“供给侧改革”内容时,以学生喜爱的奶茶店作为案例,以“提高奶茶店的营业额”为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在归纳和梳理回答中,讲清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内涵,以“海淘热”“代购热”现象证明了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导致消费能力严重外流,从而将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阐释清楚。

思政课既要观今天,还要知昨天、知身边,例如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其中来自航天科技六院的全系列动力系统,助力航天员完成出征太空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研制了中继终端、天线网络和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等,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任务全过程提供关键测控支持等,可以看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陕西力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陕西在航天领域力量正是缘起于我国的“一五”计划建设,使得西安成为中西部重工业城市,而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又进一步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拿陕西来说,布局在蓝田的063基地(如今的航天四院),位于凤县的067基地(如今的航天六院)都是三线建设的成果。通过这一案例的讲解,梳理发展脉络,塑造学生大历史观,能用更宏观的视角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今天的成就,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探索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理应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聚焦的课题。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沃土,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三秦大地上革命遗址遗迹遍布,而且具有类型齐全、数量众多、序列完整、等级较高、内涵丰富的特点,这76所革命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陕西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大学校”。将这些具有鲜活而丰厚的历史传统教学资源,纳入学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开展专题式、嵌入式、融合式课堂教学。同时,实施“第二课堂现场教学模式”,赴延安杨家岭、吴起镇、梁家河村等地开展现场教学,汲取地方资源鲜活的养分,思政课才能“活”起来、“特”起来、“灵动”起来。

思政课要能抓住学生兴趣,教学内容要“故事化”,深刻的理论靠干巴巴的灌输必然是沉闷的,要通过讲故事的波澜起伏,或是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来打动人、说服人,才更有生命、更有温度。这里的故事既可以是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自己身上的故事,又可以是中外各国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高手,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增进理解、感染受众、传播文化。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播出的系列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系列节目通过邀请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的方式,与观众一起学习、领悟经典。笔者在思政课教学中,借用这种做法,把众多优质资源如《朗读者》《红色家书》《见字如面》等里面的故事引入课堂,融入“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和思想上的共鸣,不仅能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思政课教师要有活力、教学形式的活用、教学内容的活化,三者共同演绎新时代的思政课。

作者简介:

田雨,1989年生,女,硕士,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GH23Y314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