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4-12-31王硕冶静芳

三角洲 2024年21期
关键词:宝鸡育人思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高校是知识创新的密集地、散发地和传播地,同时又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重要人才的主要阵地。专家指出,相对于知识教育,文化育人更强调文化整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这种文化的整合能力往往通过内化、积淀为人的心理结构,形成一定的人格。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过程,所谓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出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彰显大学使命和功能的需要,更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各域需要的素质全面、技能突出人才的现实需要。

地域文化引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当地在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创造和保存下来的一切文化资源,包括该地域在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形成的遗址文化、历史文化,包括当地千百年以来遗存下来的民风民俗文化,以及该地域共有的思想境界、信仰追求、价值取向、生存状态及人文积淀,是该地域所特有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资源结晶。所以,不管哪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都有其独特性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先烈遗志的必然选择。红色文化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发展形成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和鲜明的时代主题,特别是在当下红色文化能起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的价值作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不仅存储着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信息,还是后人继承学习的精神财富。地域文化中有着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地方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继承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基因,因为历史中的青年人塑造了红色文化,当代青年人更要传承红色文化,只有继承这种精神,才能不忘先烈遗志。

二是赓续优秀文化、涵养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和其成长环境诸如家庭、教育等有关,而且还与其生活的地域有很大关系,地域文化是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和了解比起学校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

三是丰富思政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的鲜活资源。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就是培养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让大学生学习了解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必然会潜移默化对学生发挥一种教育功能,地域文化中模范先进人物、特殊地域的文化精神内核会直接对大学生进行优秀的文化的滋润和人格的再塑,这种地域文化就会发挥更强的直接性和鲜活性。

宝鸡地域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的" " 价值分析

一、宝鸡地域文化的特色和特点

宝鸡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古称“陈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域文化资源特别丰富。

从类型看,宝鸡地域文化呈多元化特点,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的特点,红色文化突出,非红色文化特别丰富,从历时和共时结合观察,有周秦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等;从分布地域看,宝鸡十二个县区,每个县区都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分布普遍且广泛,陇县龙门洞、千阳望鲁台、金台北首岭、金台观、渭滨大散关、陈仓钓鱼台、凤县两当兵变策源地、太白罗马湾遗址、眉县张载祠等,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在呈现方式上,大多以历史遗址、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等形式保存,实物和文字并存,研究和推介兼具,开发和利用并举。

二、宝鸡地域文化的内容与类型

红色文化:扶眉战役纪念馆、罗马湾战斗遗址、彭德怀紫荆村、任家湾军事会议遗址、两当兵变策源地纪念馆、红光沟航天遗址、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这些纪念馆、遗址都蕴含了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民族大业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航天精神和抗战精神。

青铜文化: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考古发现的大量青铜器彰显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铭文记录了汉字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

周秦文化:周公庙、钓鱼台、周原博物馆,这些庙、馆和考古反映、记录、保存、佐证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和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教文化:法门寺、灵山、金台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寺观不但沿袭、发展、存续了佛、道精髓,而且其中的道义内核至今是人们内外兼修、修炼觉悟的精神内驱力。

历史文化:先秦陵园博物馆、大唐秦王陵等,集中展现了先秦和唐代诸侯、王侯的殡葬规模,对研究古代殡葬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遗址文化:凤翔血池遗址、陈仓吴山遗址、下站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秦汉延续百年的国家祭祀制度文化。张载关学“横渠四句”成为关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强调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千阳望鲁台则承载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和优秀传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宝鸡地域文化内容丰富、文化类型众多、呈现方式多样,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地域特色。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地域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三、宝鸡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当代价值

首先,思政教育的资料价值。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是学科教学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根据教学内容与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适时穿插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如地方历史史料、人物传记等,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起到爱国主义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作用,所以,地域文化具有资料价值。

其次,研学活动的实践价值。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教学育人的长效机制。”制订研学计划,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纪念馆等,开展主题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中直接接受思想教育,这些鲜活、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这些馆、展、址等也成为思政课最好的实践教学基地。

第三,文化传承的精神价值。高校办学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从而使文化成为培养健全完善、精神丰富、人格完美的有效载体。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对文化主旨、精神、精髓的继承、传播、弘扬,地方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通过主渠道、主阵地,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要把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内化为一种风貌、人格和魅力,抽象和外化为一种精神长相,带动一种社会风尚,构建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如,宝鸡职院生源的70%属宝鸡地区,其余来自外省市,将宝鸡地域文化渗透在思政教育中,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视域下,青铜文化、周秦文化就是宝鸡地域文化的特色,“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发创新”的宝鸡城市精神特质,不仅体现了宝鸡的时代风貌,也代表了宝鸡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所以说,地域文化在被传承中,其本身就具有一种精神价值。

宝鸡地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 " 路径探索

一、熟悉宝鸡地域文化的“家底子”

在高职院校内,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和学科任课教师要善于学习、归类、整理宝鸡地域文化,熟悉本地地域文化的“家底子”。如前所述,对本地文化的内容、特点、类型等应该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运用自如。学科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在挖掘学科思政元素中,要善于寻找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契合点。如,历史讲授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史,离不开扶眉战役,讲抗战精神就要挖掘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精神元素,大学语文讲苏轼的文学和民本思想,就要结合苏轼初仕凤翔时的“爱民亲民、与民同乐”的“喜雨亭记”和东湖园林文化艺术等。

二、寻找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好路子”

课堂穿插是二者结合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需要,穿插课程内容相关的地方文化视频、实物图片、榜样人物名言等,把地域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如,讲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时,可结合张载关学“横渠四句”诠释内容大意,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大学生要有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

主题研学是二者结合的有效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和目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确定研学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研学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等,如以宝鸡历史人物为线索,可践行以下主题,燕伋望鲁台与尊师重教、李冰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文王访贤与钓鱼台、马融绛帐(绛帐传薪)与培育英才,如以实物为线索,青铜何尊铭文与“中国”二字探源,这些人物、历史事件、实物均代表了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如以遗址为线索,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集中体现了航天六院艰苦奋斗、探索创新、忘我牺牲的航天精神等。

精神分享是二者结合的最终目的。把地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马列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浸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外化为一种良好行为。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组织学生通过读书报告会、主题征文、主题朗诵会、情景报告剧等,分享学习、参观的感悟、体会和经验,以此推动讲好宝鸡故事、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组织要扩展地域文化网络影响,建设自我教育阵地,通过QQ群、微信、微博、论坛等,精心挑选具有本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形式再造,向师生传播积极向上、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主流价值观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总结地域文化渗透思政教育的“金点子”

思政和学科教师要总结交流二者结合的教学经验,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创新思政教育和学科思政教育模式,如凤翔是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其中的凤翔木版年画、泥塑最为知名 ,宝鸡职院又是全省高校“非遗文化”研究基地,可探索“美育思政+”的育人新模式,通过“手工技艺+艺术审美+文化体验”,凸显传统技艺与大学生审美趣味的融合,让大学生获得情感和精神的双重共鸣。

辅导员要总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经验和体会,通过“挖掘地域优秀文化,讲好宝鸡好故事”主题班会,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在大思政背景下,借助专题活动、班级社团活动,把价值观培育与塑造融入课堂内外,实现“文化+思政”双重育人好经验。

富有魅力的地域文化是思政教育最鲜活的素材,有着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整合资源,课堂内外大思政协同育人,熟悉本地域的文化特点,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不断总结地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总结和分享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经验,推动思政育人改革创新,从而让这一育人的好思路走实、走深、走新。

作者简介:

王硕,1990年生,女,汉族,陕西宝鸡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大学文化研究;冶静芳,1985年生,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本文系宝鸡市文旅局2022年研究课题“党史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红色经典阅读推广路径研究”(课题编号:BJWL2022-O3)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宝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走进宝鸡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