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形象建构及其对广西 “中文+职业技能”的发展启示

2024-12-31覃梦瑶

三角洲 2024年21期
关键词:强国广西建构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认识也逐渐加深,这更要警惕全球化对于文化个性的消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这些都是其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文化多元性,就会导致“同质化”局面出现,不仅会剥夺每个国家和民族自我表达和权利彰显的机会,还可能导致文化冲突等问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和保护。在此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形象建构,建设富有地区特色的“中文+职业技能”方案即成为相关学者关注热点。

中国文化形象的价值内涵

一、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愿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包括“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未来十几年内将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不可忽视的元素。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璀璨的大国之一,中国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需要推动当代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兴文化、展形象”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宣传教育方面,需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艺作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外宣传中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而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要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当代“中文+职业技能”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为实现“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与宏伟目标贡献“广西力量”。

二、中国文化形象的价值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塑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形象已经成为摆在全中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对内建设方面来看,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打造出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新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革命文化自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即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对外传播方面来看,文化自信也是构建文化强国形象的重要支撑。在对外传播中,我们需要注重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认真倾听世界声音,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国品牌,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据此分析,本文所讨论的新时代文化强国形象建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而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对外传播工作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强国形象建构目标,实现区域文化的协同发展。

广西地区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现状

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智慧和价值理念。这些智慧和价值理念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因此,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化形象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项重要战略。在广西地区的历史实践中,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逐步优化,为文化强国形象建构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成效斐然

一是广西地区文化强国形象建构的文化底蕴得以丰富。广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早在五千年前,广西就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古代文明,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址和文物。隋唐时期,广西成为中国与东南亚交流贸易的重要门户之一,这也使得广西成为中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明清时期,广西还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之一。广西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都是丰富广西地区文化强国形象建构所需的重要素材。

二是广西地区文化强国形象建构的民族精神得以凝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电影《刘三姐》主演黄婉秋回信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探索深耕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文艺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包括电影、舞剧、歌剧、电视剧等多个领域。例如,《黄大年》《秀美人生》《又是一年三月三》等电影作品通过真实细腻的叙事手法和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内容,成功地展现了广西地区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独特魅力。在舞台艺术领域,《花界人间》等舞剧作品通过对花鼓戏元素与现代表现手法的巧妙融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而歌剧《扶贫路上》则通过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呈现出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战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形象。

三是文化强国形象建构的文化认同得以推进。在“十三五”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形象建设,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前发展。其中,《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的通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指导着广西当代文化强国形象创作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其中,《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人才等措施,并鼓励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和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关于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的通知》则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包括重点支持优秀作家、优秀作品、优秀出版社、优秀文学期刊等方面,以及加强网络文学建设等,为广西当代文化强国形象创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动了广西当代文化强国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这两个文件也为其他地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二、仍有不足

一是多元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冲淡。在广西地区,多元文化对文化的渗透载体主要包括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这些娱乐产品通过其刺激性的特点,带来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并进而输出本国相关产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化产品往往承载着西方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进一步传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节日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二是文化霸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的冲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交流和传播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西方霸权主义利用多种手段进行无孔不入的文化渗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型霸权主义行为。例如,在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西方媒体往往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以此来制造负面印象和舆论压力。而在其他时候,他们则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大肆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试图让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文化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做法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直接破坏,还可能影响到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与输出。

“中文+职业技能”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 中国文化形象

一、地域保护发展的“一核一圈”策略

广西是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也丰富多彩,充满民众对自由和美好未来的歌颂和热爱,更是代表了广西人民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广西地区中国文化形象建构与文化活动的传承现状和困境,针对广西地区提出“一核一圈”策略。该策略包括一个核心区域和一个辐射区域。

核心区域指的是广西区内具有典型代表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该区域应该得到特殊保护,并且应该建立相关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和维护。例如,广西“红铜鼓”“壮族三月三”活动等,其历史悠久,脉络绵长,将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处事态度与细腻逼真的文艺作品相结合,充满着深刻、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了浓郁芬芳的乡土气息,应该得到特殊保护以确保其能够得到长期传承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添上浓墨重彩的“广西”之笔。

辐射区域则是指以核心区域为中心,在周围建立起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这些地方不仅可以作为核心区域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成为向外辐射、推动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例如,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此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了解。

二、“多元”“多极”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形象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中文+职业技能”策略则应强调“多元”“多极”属性,将文化传承的主题从传统的学生教育领域逐步多元化,囊括留学生群体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师生中的文化传承。

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策略强调多元性。这意味着需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例如,在商务方面,可以结合东盟自贸区的经验提供商务汉语课程和商务沟通技巧培训;在医学方面,可以提供壮医、苗医等富有广西特色的医学汉语课程和医疗沟通技巧培训;在旅游管理、民族艺术等领域结合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展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这种多元的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中文和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另一方面,“中文+职业技能”策略强调多极性。这意味着需要关注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交叉学科和互补性。例如,在金融领域,可以提供金融汉语课程和财务管理技能培训;在旅游领域,可以提供旅游汉语课程和导游技巧培训,并提供广西民族特色旅游、乡村振兴旅游实践体验;在艺术领域,可以重点结合东盟国家艺术特色提供艺术汉语课程和表演技能培训。通过这种多极的教育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还能促进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推动中文和中国文化,特别是广西特色文化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总之,建立建设富有区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化形象建构是“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应该略尽绵力,通过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地为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艺因人存”,让优秀的文化得以永续流传。

作者简介:

覃梦瑶,1988年6月生,女,汉族,广西省岑溪市人,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文、汉语国际教育。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广西“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施路径》(项目编号:2023XJZG009)成果。作者单位:雨林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强国广西建构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广西广西
建构游戏玩不够
广西尼的呀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