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创新的发展策略

2024-12-31董舟

三角洲 2024年2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融合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关键因素。高等教育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前沿阵地,需培养出快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响应高等院校教育重要途径,旨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意识塑造、职业素养培养关键举措,承担着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国家认同感培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又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优秀人才。传统文化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黏结剂,借助传统文化元素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因此本研究分析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并针对当前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希望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 " " " " "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心理状态。面对多元文化冲击,高校肩负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思想意识塑造、价值引领等艰巨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能让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对传统文化、现代创新理念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理解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地位,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文化自信不是封闭和排外的,而是开放包容的,鼓励学生在坚守文化根基的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创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青年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法。

二、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育人视角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对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智慧与人文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思政教育,可使学生在追求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协同育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校园传播,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传统文化主题创业项目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结合思政教育来解读传统文化内涵,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通过这种方式,能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有机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教育效果。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关注于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更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能通过学习和实践,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引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对未来挑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能学习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平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学生突破专业知识学习束缚,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科技创新等多个维度。通过思政教育,学生能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专业创新方法与创业技巧,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跨学科学习与创业项目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综合性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发展。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知识,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多元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增进对不同文化、社会现象的理解尊重。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与选择,也为大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全球化挑战、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 " " " " "思政教育存在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载体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载体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教材、活动平台等方面不足。首先,现有教育内容多集中于传统思政理论知识讲授,缺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课程设计。造成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两者融合,无法充分理解创新创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其次,教材方面也存在问题,大多数教材仍旧按照传统分类编写,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各自独立,缺少交叉融合教材资源,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最后,在活动平台方面,虽然高校尝试通过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但大部分创新创业活动与思政教育脱节,未能形成协同育人环境。

二、教师文化素养不佳

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面临教师文化素养不佳障碍,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力不足及缺乏跨学科教学方法等方面。一是教师对传统文化理解相对浅薄,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准确传达传统文化精髓与育人价值,造成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及在现代社会应用。二是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对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结合,教学中难以体现二者内在联系,影响教育融合质量。三是跨学科教学方法缺乏导致部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局限于自己学科领域,缺乏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能力,限制着学生视野拓展与创新思维培养。

三、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模式单一性问题具体表现在过分依赖传统课堂讲授、缺乏多样化教学方法及互动与实践机会不足等方面。首先,部分高校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与创新创业思维,不利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其次,缺乏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这些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深入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不足,导致教学内容呈现出单一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与兴趣。最后是互动与实践机会不足,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实践机会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但当前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探究和实践活动较少,限制着学生能力发展与专业知识应用。

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 " " " " "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一、以传统文化元素为载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高校需以传统文化元素为载体,实现创新创业元素与思政教育元素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协同教育目的,在具体教学中,首先,高校需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教材,如通过案例研究方式探讨古代科技发明、历史人物创业精神、道德思想等,使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中,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其次,创设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或特色服务,如设计基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意活动,开发传统工艺品现代应用等,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再次,高校需举办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主题讲座、研讨会、竞赛,邀请行业专家和文化学者共同探讨在创新创业中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度思考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发展、专业学习中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立足文化育人目标,健全教师文化素养培训体系

教师作为文化育人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传统文化育人质量及创新教育效果。高校需立足文化育人目标,健全教师文化素养培训体系,通过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来增强传统文化育人效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具体策略上,一是开展专题培训,高校需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通过讲座、研讨、工作坊等形式,让教师系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与现代意义,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二是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可提升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从而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三是建立教师互帮互学平台,如教师学习小组,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分享与经验交流,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不断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文化素养与教学水平。四是鼓励教师参与相关学术研究与项目开发,通过科研活动深化对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解应用,提高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研究的能力与实践经验,从而在教学中能以传统文化元素为桥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三、依托思政育人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教学效果,高校需立足思政育人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深度理解创新创业元素与思政教育知识内容,以思政元素为依据,解读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以创新创业为实践,丰富自身职业素养与知识体系。在具体策略上,首先,高校需创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发丰富互动式学习内容,如虚拟现实(VR)体验、在线论坛、微课程等,增强学生学习互动性与参与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等,深化对思政育人内容理解。其次,创新项目式教学法,教师需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或传统文化主题,进行跨学科小组探究项目。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既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再次,教师可开展模拟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让学生在模拟社会角色中学习应用思政育人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深刻理解。最后,可引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围绕思政育人核心内容,激发学生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类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育人内容的理解把握,也能培养学生公共演讲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基于文化育人视角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拓展专业知识视野。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教育载体不足、教师文化素养不佳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高校可通过以传统文化元素为载体深度融合教育内容、建立健全教师文化素养培训体系及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等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平台,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又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新时代青年,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者简介:

董舟,1984年11月生,浙江温州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本文系2022年第二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创业教育。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