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生态文化的实践价值
2024-12-31王若宇张虹萍任平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定居于东北的朝鲜族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挖掘、探析朝鲜族生态文化,以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其依托生态文化发展而来的生态环境、绿色经济,阐述朝鲜族生态文化的实践价值,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朝鲜族作为一个在东北的土地上生活了上百年的外迁民族,在长期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蕴生了具有一定区域代表性、特殊性的生态文化,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来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思想基础。被称为“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的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不仅沿袭了历史上朝鲜族生态文化,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与实践,发展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地方生态文化,考察其生态环境及绿色经济,探究生态文化对于实现民族乡村全面振兴,促进民族乡村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朝鲜族生态文化
自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与自然关系转变,环境危机加深,迫使人类反思自身行为。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创始人A.佩切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化”,认为“人类通过技术的进步,已经对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只有通过文化变革,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1986年,余谋昌教授在《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中对“生态文化”进行界定,“一种以促进生态系统与资源持续应用而形成的一种人的生活形态”由此开启了国内对生态文化的研究。党的十八大提出“绿色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现代化建设踏入新征程。
生态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决定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多元性内涵,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在中国东北地区生活了上百年,以“干净整洁”闻名的朝鲜族,在与自然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了有着一定区域代表性、特殊性的生态文化。早在明末清初,部分朝鲜族便开始在我国华北、东北定居。19世纪中期开始,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朝鲜开始大量迁入,据《宁安县志》载,“大批朝鲜垦民纷纷迁至今延吉地区。宁古塔衙门为了安抚朝鲜边民戍边屯垦,发布《珲春宁古塔招垦章程》,建立39个垦荒社,鼓励与管理垦荒事宜。”东北由此揭开了水稻种植的序幕。在随后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东北朝鲜族不仅沿袭了历史上的传统生态文化,同时也发展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区生态文化。总的来说,朝鲜族生态文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思想层面的生态信仰,如对太阳等自然符号的原始崇拜;行为层面的生态习俗,如由自然崇拜衍发而来的传统节日“流头节”等,以及顺应时节选择食物而形成的饮食习惯等;物质层面的生态选择,如“其所居必依山谷”的选址特点与民居建筑中富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图案等。
朝鲜族生态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多重价值。其中,坐落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上的黑龙江省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便是对民族生态文化进行创新与实践的典型,集中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生态环境与绿色经济两方面。
星火乡生态环境
星火乡是在朝鲜族农民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历程中诞生的。1948年早春,朝鲜族农民金白山与李在根,率领数十户朝鲜族农民,从吉林省来到三江平原水利农场,由此开始开垦荒地、安家种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农户组建了共耕团,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逐渐发展出了中星、星火、燎原等6个行政村。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一块又一块的沼泽被改造为全省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水稻田,星火乡人开创了寒地栽培水稻之先河,星火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合作第一村”。星火乡以水稻种植为根基发展绿色农业,同时也兼顾环境保护。为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问题,星火乡引进了盛源秸秆压块合作社,推广水种旱管穴播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全面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单年实现秸秆原料化6000吨、肥料化5000吨,实现全乡多年来零火点。
星火乡不断加大人居环境建设力度,以“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将原有的硬化路面扩宽,新修水泥路面5000余米,修建路边沟1万余米,新建路灯48基,新建高标准人工草坪门球场两处,安装门球场座椅20套,在楼区绿化带内新建凉亭1座,种植果树2000棵,绿化树木1万余棵,花池500平方米,草坪60平方米。经过全体村民共同不懈努力,全村绿化面积达到20%以上。星火乡的“先行军”——星火村,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四星级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由于多年来星火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打造绿色品牌,推广绿色农业,才使得全乡境内仍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环境,突出表现为空气质量好、地下水质好、没有工业“三废”的形成。
目前,星火乡全面推进“五大革命”。一是全面推进“垃圾革命”,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企转运、集中处理”的处理方式,激励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实现湿垃圾集中堆沤、干垃圾集中清运、有害垃圾集中处理。二是推进“厕所革命”,以“一户一策”为原则,完成改厕334户,改厕率达90%。三是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扶持秸秆压块企业发展,不断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将取暖设施改成生物质锅炉,实现节能减排。四是创新推进“污水革命”,通过建设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将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满足全村所有农户家庭需要。五是探索推进“菜园革命”,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依托星火村“柳花姐无公害小菜园”实行产+销的经营模式,丰富乡村绿色经济模式。
未来,星火乡政府将全面推进“铃铛麦河治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垃圾集中治理”。通过人居环境样板村建设,实施乡村清洁行动,持续推进村级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垃圾集中治理,提高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分拣中心使用率;建立常态化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完善公益岗位保洁、积分兑换、红黑榜等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划定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义务先锋岗、老年志愿服务队等责任片区,实行村干部街长、路长制,以求做到乡村清洁常态化,确保无死角、无盲区。星火乡希望通过建立鲜明环境整治奖惩机制,定期举行卫生环境美化优化拉练评比活动,以解决乡村改造升级中“重建设、疏管理”的突出问题,使正向激励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方”。
星火乡绿色经济
一、星火乡生态农业
星火乡在农业发展方面坚持生态、绿色和有机农业发展,坚持有机农业创新型产业升级战略,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目前,星火乡的7000多亩水田已实现整体流转,由滨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所有水田都种植优质绿色水稻,并且逐年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地力,不断向生态有机稻转变。星火乡与上级媒体进行对接,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星火大米”品牌。时至今日,星火乡已完成了传统农业向定制农业转变,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覆膜种植、水培种植,鱼、鸭、蟹、河蚌、泥鳅、水蛭和水稻共育,提升农业科技投入,由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立项开展“功能型有机大米科研攻关项目”,研发水稻富硒、富锶、高钙、高锌、富含柠檬酸、亚麻酸营养健全的功能型大米。在村委会二楼,建设了面积35平方米的小型村史馆,在此展示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的创业历程和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的由来,记录星火乡扎根农业的起源历史和一路以来的发展历程,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桦川县政府通过互联网技术,开设了“有机桦川”农副产品购物网站,使得星火乡在农业领域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乡政府也紧跟步伐,建立了“农村电商服务站”。
在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中,星火乡政府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坚持绿色水稻、特色水稻、有机水稻的发展方向,完成“三减”任务,使全乡稻米全部达到绿色标准。加快特色基地提档升级步伐,以万亩有机水稻、特色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为示范,引导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开展彩色稻、鸭稻、鱼蟹稻、糯米稻等品种种植。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媒体合力推动“星火”品牌宣传和推广,着力做大做强有机“星火大米”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绿色品牌,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与宣传渠道,与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设立消费者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意见,以便对产品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二、星火乡生态旅游
2017年,星火村作为星火乡的发展“先行军”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黑龙江滨江梓瑞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星火庄园壹号民俗村寨项目,用地15.88公顷,主要建设村史博物馆、接待服务中心、喜庆宴会宫、朝汉购物中心、民俗商品销售、民俗饮食体验馆和污水处理站等设施。配套建设了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体验馆和游戏体验区,增加了朝鲜族传统的跳板、掷柶、跳绳、射箭和卡丁车、彩虹滑梯儿童游玩等娱乐项目,充分展现行为层面的生态习俗,将星火村打造成集体验、娱乐、休闲、展览、餐饮、住宿、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文化度假区,促进居住、文化、商业有机协同的旅游度假发展模式。项目于2020年7月26正式运营,先后承接了“战疫有你、真爱永恒”集体婚礼、桦川县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届稻香节等大型活动。目前,每日接待游客200人左右,节假日达到800~1000人,带动了村内及周边的创业及就业机会。在一定的建设成果基础上,星火乡积极向上申报,使得星火村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星村成功挂牌“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未来,星火乡将深入挖掘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历史资源和星火朝鲜族乡特色旅游区位优势,加大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统媒体宣传力度,也进一步完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不断宣传“星火精神”、传播“星火故事”,让星火旅游品牌成为带动全乡发展的“金钥匙”。借助桦川县“一区三中心”发展规划中黑龙江省东部朝鲜族民俗文化交流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的规划优势,在“一核两翼”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一乡三点、一线三游”的产业布局,在中星村以民俗互动为主发展民俗体验项目;在燎原村以生态农业为主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在星火村以农庄体验为主发展文旅项目。
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认真挖掘、研究朝鲜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元素,总结、提炼朝鲜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生态智慧和经验,并将这些生态文化资源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当今人们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提供借鉴,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王若宇,2001年生,女,河南省平顶山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民族乡村发展;张虹萍,通讯作者,1969年生,女,黑龙江五常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史、区域史;任平,1977年生,女,吉林舒兰人,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朝韩史。本文系2023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双文旅’模式探究”(项目编号:S202310222103)结题成果,受佳木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