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2024-12-31贺鹏洁
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及特点打造融合式思想政治教育矩阵,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对高校在“融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以下优化路径:确立“融媒体”传播理念,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能;强化优质内容供应,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的需求;打通学校间的壁垒,创新“融媒体”传播平台,建立思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为融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保驾护航。唯有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融媒体”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融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方能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不断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融媒体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优势进行互补集中,以更优质的内容,极大提升媒介传播效率,提高媒介影响力。在学术领域,将融媒体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环节。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背景下,各高等院校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抢占思想制高点,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学生需求。因此,将融媒体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必要的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融媒体的内涵及在我国的发展脉络
“融媒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视、手机、电脑等客户端,使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从而实现即时资讯,具备高效、便捷、开放的特点。
我国探索融媒体业务始于2014年,“融媒体”的早期研究者与实践者栾轶玫教授撰文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标志着我国新媒体发展进入“融媒体”时代。此后各种文件被审议印发,如《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关于推动传统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意见》等,这意味着关于融媒体建设的国家战略已经初步形成。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人工智能在内容推荐、语音识别等方面的应用,使得融媒体的内容更加丰富和个性化;虚拟现实技术则为融媒体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生动和直观。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融媒体视域下,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推动了中国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6.4%,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79亿人。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多,超过21.0%,尤其聚焦于大学生群体,而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为“00 后”,兴趣多元,接受能力强,追求呈多领域、多元化、多维度等特征。传统媒体已无法完全满足。因此,融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教育空间的延展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以线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主,线上学习的方式有待完善且缺乏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融媒体的发展则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线上学习提供了支持和可能性,在融媒体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可以融合线上线下的虚实教学空间,在教学内容上向“全”覆盖、在教学方法上向“融”发展、在教学时空上向“外”延展,更有助于大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思政课堂在发挥育人整体功能的同时具备更大更广的空间与效用。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空间的拓展是双向的,一方面,对教师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线上线下平台的有机融合、相互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提前学习和线下检验相结合、线上延伸学习等形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正如马克思所言,事物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在融媒体背景下,教育空间的延展性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以线上形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如何更好地监督,帮助学生学习成长值得我们关注。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线上教学形式化的问题,使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资源的广泛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促进立德树人核心任务的落地,要借助广泛的材料构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集学科逻辑、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为一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个高校的教育资源往往是孤立的、互不沟通的。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的普及,极大提升了信息处理和传播的效率。这些技术的整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借助更为多元化的手段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时空的局限性,使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助海量的资源,使得教育的内容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然而,海量的教育资源所导致的潜在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一方面,媒体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难以应对,极大地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可控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他们难以对新兴领域中的风险作出及时防范,甚至有一些大学生沉迷于媒体虚拟世界,假借学习之名,无法自拔。这些因素都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构成了挑战。
三、教育内容的导向性
目前,我国已进入融媒体发展阶段,鼓励多元主体构建“策、采、编、发”全流程打通的融合机制,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打造多样化的传播网络,强化信息深度加工,提高内容质量,并利用个性化的算法推送,实现精准营销,增强用户体验和媒体黏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建设更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大学生,有效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时间和信息流通方面更具优势。
随着信息导向性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弊端。首先,信息失真与误导问题严重,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和点击率,采用夸大或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等手段,导致大学生群体接收的信息常常失真,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其次,社会价值观扭曲,信息导向性过于迎合部分人需求,容易导致价值观单一化和极端化倾向。最后,公众批判性思维缺失,大学生在海量且具有强烈导向性的信息面前,往往倾向于接受而非深入分析和批判,削弱了公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阻碍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优化路径分析
在融媒体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风险又迎接挑战。“融媒体”的演进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高校应当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加速融媒体整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之有机结合。我们需要摒弃其短、扬其长,以科学和适当的方式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格局。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响应党的引导,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有效应对挑战和风险,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融媒体的传播优势,我们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改革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路径,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
一、树立融媒体传播理念,提升思政教育传播效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要想通过“融媒体”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让“融媒体”这一概念得到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门向“融媒体”敞开,让这一概念进入大众的视野。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多方面的途径:第一,将融媒体学习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培养和考核体系,以切实提升融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可以通过系统性的组织和规划,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度参与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在线课程的设计以及网络课堂的管理。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仅有助于深化教师对融媒体技术的认知,更能促使他们熟练掌握和应用融媒体技术,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二,请从事“融媒体”相关工作的专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及相关人员作有关“融媒体”的学术报告,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发挥“议题设置”的重要作用;第三,我们应积极鼓励高校思政领域的领军人物深入研究并学习“融媒体”相关内容。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发挥“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引领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对融媒体技术产生兴趣并深入了解。这样不仅能推动思政教育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更能提高整个教育体系对新兴技术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
二、强化优质内容的供应,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内容”是运用融媒体传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面对融媒体视域下各种媒体信息“纷繁复杂”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强化内容供给。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利用融媒技术,精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通过线上政策解读、线下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呈现立体、全面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了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其次,传播的内容要注重价值性和延展性,高校可因时、因势提前发布教育简讯,以引言导语的形式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倾向式引导。教师应在发布简讯后,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反馈,认真归纳和剖析所发布的观点以及相关的交流讨论,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认识。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价值,更能实现思政教育内涵的拓展,更好地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最后,地区特色文化教育资源也不能被忽视,每个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内容,依托互联网情景,可以将地区资源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呈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添色彩,以本土文化浸润大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发展、成长。
三、创新融媒体传播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平台建设是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各地区、高校间存在一定壁垒,教育资源和内容互通受限,制约了教育发展、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随着融媒体的兴起,我们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作用,积极开发新时代互联网教育产品,以打破高校间的壁垒。首先,可以利用融媒体技术开发在线教育资源,例如思政教育课件、思政微视频等,建立思政教育专题资源库,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该平台不仅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师借鉴优秀思政教师的上课经验,还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同时,还要确保资源库中的信息质量,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运营管理机制。这包括内容审核、内容发布以及互动交流等方面的规定。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内容,应及时进行修正或删除,以避免学生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同时,也要减轻信息冗余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有效运用“融媒体”的发展理念与传播方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与检验,我们才能更好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与展现新的面貌。
作者简介:
贺鹏洁,2000年生,女,四川彭州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和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