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镰仓下的净土宗
2024-12-31郭承霖
本文主要研究了镰仓幕府下的净土宗以及创立者法然,同时分析了他的徒弟创造的净土神宗。研究发现日本佛学传教的艰难以及净土思想的主旨大意。本研究同时了解到日本佛学法门的独特性以及包容性,还看到日本佛学内容的多样化。研究完净土宗后得出结论,净土思想是包容广泛的,对于当时的人民有寄托希望以及帮助人民从善的美好意愿。同时净土思想也是柄双刃剑,寄托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有使人蒙蔽自己的危险。
净土宗的时代背景
公元1192年至1333年,正值镰仓幕府走向灭亡的150年间,源濑潮被封为征夷大将军,日本称这段时代为镰仓时期。此时的佛教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镰仓时代前半期,佛教展开惊人的革新运动,并产生了不少新宗派。对既成诸宗而言,新宗派即被称为镰仓新佛教。当时,战乱接踵而至,加上不断发生的饥饿等天灾,众生处于极度的不安当中,他们不断寻找能安慰身心的地方。可惜的是,在此之前的佛教全都是单一性只为贵族等极高身份的人所服务,而且,佛教教义难以成为武士阶层以及平民的精神食粮。镰仓新佛教正是应这些阶层的要求而量身定制的。易于理解、信仰简单的新佛教教义得到了天皇、武士及平民的普遍欢迎和支持,此时日本整个佛教的发展可以说进入镰仓时代,佛教迎来了最鼎盛的时代。而镰仓新佛教各宗的开祖,皆依各自深刻的宗教体验,从既成中脱离,以选择专修或易行之法门以教化民众、组织新教团。各宗门人对该宗祖师均极崇敬,各宗也各具该宗祖师所提倡的宗教特质。这段时间,新佛教中的三个门派脱颖而出,它们分别是禅宗、净土真宗、日莲宗。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追溯净土宗的建立、发展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以净土真宗为例,来具体诠释镰仓佛教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梳理日本宗教历史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加深了解中日交流对日本本土宗教的影响。
一、净土宗的传教背景
在隋唐时期流行的净土念佛之法因简单易行同样可以往生,被日本留学僧留意。圆仁回国时,带回的“五台山念佛三昧之法”就是当时净土宗的念佛之法。因此,弥陀信仰在奈良平安时期开始在日本的民众中传播了。但是,初期传入日本的净土宗,理论性并不很强,因为大部分理论都是源自中国。因此,日本初期的弥陀信仰,其表现形式仅是大量兴建寺庙或寺院。净土寺庙在日本的建立是较早的。八月甲戌朔乙酉,天皇幸于净土寺,这一史料证明,天武天皇于天武十四年(公元685年)八月份驾临净土寺,说明这一时期建立的净土寺已有很高的规格。初期的净土教义主要为保佑祈福的咒术之用并侧重于各种仪式,主要信徒局限于天皇及贵族社会和出家的僧侣,普通民众相对较少。且奈良平安时期的大部分佛教宗派多数是模仿为主,所以与南都六宗的先期成立及后来天台宗的兴盛相比较而言,净土宗并不具优势。该时期的大部分佛教都是自力信仰救赎的宗教,净土宗只是依附于自力信仰的宗教期而广大。到了平安后期,净宗教仰开始在比奪山天台宗初显,开始有了大力提倡净土教的人物,如源信、空也、良忍等。他们推动了净土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二、净土宗的传教过程
净土宗是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是根据大乘佛教的净土思想,“往生”法口而得名的宗派。这种宗派的净土崇拜观念对日本民间的宗教影响很大。净土宗发源于东方文明古国印度,其信众的最高追求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其修行方法念佛为基础,希望借助佛陀本愿之法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净土宗派的法口,有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都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王福、五戒十善为辅。在中国,弥勒净土的信仰,是东晋僧人道安为始,弥勒佛为信仰化身,主张往生兜率天,故称“弥勒净土”。唐代的玄奘法师就是信弥勒净土为主,但从唐朝以后,弥勒净土的影响逐渐减弱。弥陀净土是阿弥陀佛为信仰化身,主张往生净土的修行方式。弥勒净土属于自力修行,是善根修持,不重视念佛等方式,而弥陀净土则简化为依靠弥陀本愿的他力修行。再者,弥勒净土是发愿往生为基础的修行模式,而弥巧净土讲述的则是念佛修行一类简便易行的方式。弥陀净土从东汉时传入中国,信众较多,逐渐成为净土宗的主流。
净土宗的创始人——法然
净土宗最开始起源于中国。唐朝时,由入唐僧圆仁传入日本。最初,净土宗只是依附于其他宗派。9世纪时,天台僧源信(942—1017)著《往生要集》一书,追求“往生净”,倡导极乐世界。源信被尊为日本净土宗的开拓者,其著作也被当作净土宗的重要典籍。日本净土宗祖,讳源空,法然。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东瀛高僧,被当时佛教界认为是最具有智慧的人,传说源空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上人的门人弟子,继承绍隆净土法门的人,主要有一念义、镇西、多念义、西山义、诸行本原义等人。传说在他出生的时候,有一大片紫云突然飘下两条白帆掉进庭院里大树的树枝头上。小的时候叫势至丸。父亲的名字是漆间时国,母秦氏,为当地之豪族,父担任久米郡维持治安职务的押领使。法然上人九岁的时候,父亲不幸遭遇明石定明的夜袭,身负重创。父临终嘱咐上人勿将仇报仇,不然将永无了期矣。上人后来投奔菩提寺依叔父法觉观修业,聪慧非凡。
1145年(天养二年)上人十三岁,持其叔父所书的《进文殊像一躯》的介绍信,登上佛教重镇的比睿山延历寺。先投北谷持法房源光,继依西谷功德院皇圆为师(《扶桑略记》的撰著者,关白藤原道兼之五世孙),1147年(久安三年)于延历寺戒坛院受戒,学习天台三大部教典。1150年入睿空之门,遁居于西塔北谷之黑谷(青龙寺),当时法然上人只有18岁,由他的师父赐他房号法然,并将比睿山最开始的师父源光与自己法号各取一字,命名为源空。
法然上人是源空的法号,其所做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日本净土宗的经典,收藏于《大正藏》第八千H册,是建久九年,法然上人听从关白九条兼实之言撰写而成的。这部经典简称《念佛集》,是从他力本愿的角度出发讲述念佛法口。《念佛集》共十六章,均采用问答对话的表达方式,并有法然上人的释义。文中主要引用净土宗的H部经典及善导的《观经四疏》,并夹杂引用了法照的《净土五会法事赞》和慈恩的《西方要决》等。全文都是由弟子代笔,法然上人只是亲书了“选择本愿念佛集,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巧21个字,而这21个字,正是《选择本愿舍佛集》中思想的体现,概括了法然上人所代表的日本净土宗的最基本的观点。
《选择本愿念佛集》以“末法时代五浊恶世,净王可往生”为开篇。根据“紙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的思想,讲述“南无阿弥陀佛”的无上法力。同时依托呈部经典,讲述念佛法口之妙处,认为难行道“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而易行道则化“信佛因缘愿生净土”,故为净土法口。所以,法然上人提出“须弃圣道归于净土”的思想,而专念阿弥陀佛之人,“一切善根回生彼国”。在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处处体现他力念佛的好处,如“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等,比比皆是。法然上人还从善导的《观经四帖疏》中引用了正杂行的概念,从正定业为专修,讲述净土法门他力念佛。所言“专修正定业之称名念佛法”,是一也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是名正定之业。而助化指礼诵。除此二者么外,都为杂行。
净土宗的创立
上人于修行佛道中,由戒定慧三学进道之难,以“非三学之器”自居,致力求索简易稳便之修行法门。其时,黑谷有于别所(静室道场)隐居专修念佛二十五三昧的“隐居圣” (即如俗谓“老修行”),此法由源信僧都所倡导,源信有《往生要集》之述作。上人受持披诵,顿觉相契,遂决定修持念佛法门,矢志往生弥陀净土,终生不易。上人二十四岁时,下比睿诣嵯峨,参笼于释迦堂(此时奉有东大寺沙门然于987年,宽和三年由宋请来之栴檀释迦佛像,倍极庄严,为道俗钦崇,至今犹盛)。继而行脚佛教初盛地之南郡(奈良),接触到与天台净土教有所不同的净土教,元兴寺有肇自智光的三论净土教,东大寺有永观、珍海相传的净土教等,愈益加深了对净土法门的体会。同时,复于黑谷悉心钻研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
公元1175年(承安五年),上人四十三岁时,基于观经疏散善义:“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仗佛愿力往生净土”之要义,偏依善导一师,开宗立教。降比睿山,先居广谷游莲房,寻移居于东山大谷之吉水。时值源平战乱,天灾人祸频仍,上人所倡厌秽欣净,简便易行之念佛法门,遂应运而行,广为社会上下人等所信仰,上人之德誉广被于东海、北陆诸地。
影响
源空所认为一切凡夫都可念佛往生,包括天皇、天后、武士,甚至强盗、妓女等,无论贫富贵贱,都可往生净土。在送种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净土宗发展很快,从天皇天后到市井庶民,弟子和信徒逐渐增多势力和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一、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皇族和大姓贵族之间的斗争,社会体制的弊端频现。这一切,都预示着日本社会变革的条件已经形成。当时,日本只能去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不得不对华夏文明进行开放式引进,求社会突破,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相比之下,华夏文明在隋统一中国后,隋唐经济文化大发展,社会更加繁荣。日本孤—悬一隅,强大的隋唐文明自然成为日本统治阶级选择变革的范本。
二、设立各种制度
政治上设置了奉行、总奉行、京都守护等官职,并设立了“御家人”制度。镰仓幕府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武士幕府时代的到来,是由贵族领主制向武士领主制的演变。武士最初是日本平安时期律令社会下的士兵。9世纪中期,领主开始建立私人武装,士兵逐渐军事化、专业化,同领主形成主仆关系。10世纪初期,朝廷借助地方豪族力量巩固政权,武士阶层得到承认。但是,这种禁令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僧众依然持有武器。镰仓时期的僧兵,对于新佛教宗派的迫害,甚至与官兵对峙,基本上每年都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斗争。幕府虽然极力抑制僧众聚众闹事,但从根本上来讲,在某些方面,它是需要佛教支持的。因此,镰仓时期对佛教虽有一定的抵制,但采取的措施并不太严厉,对其继续传播和流行没有产生太大影响。例如,幕府朝廷的名义下发过《新制十七条》,禁止民众将自有领地给予僧众。地方官员也曾制止僧众的暴行及僧众放高利贷等,但收效甚微。
本文发现日本镰仓背景下的净土宗从弱小逐渐发展成日本新教大宗,日本镰仓时代的佛教有禅宗、净土真宗以及日莲宗。同时了解到法然上人九岁丧父依然努力前行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被誉为佛教智慧第一人。
本文还分析了日本佛教镰仓时代,社会比较动荡,皇族和贵族矛盾与日俱增,地方地主建立私人部队,朝廷借助地方势力来巩固佛教,也由此出现了改革,出现了新佛教,其中禅宗、净土宗、引人注目信徒众多。同时了解到,净土宗法然上人他从父亲被杀放下仇恨慢慢修行,从修行佛法达到开宗立派的境界,开创净土宗,弘扬净土思想。由于净土思想比较适应当时社会,所以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妓女还是武士,以及当时的百姓、皇后,都信仰净土宗,成为净土宗的门徒,使净土宗在当时佛教中独占鳌头。
作者简介:
郭承霖,男,2006年11月生,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