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31屈玉丽陈雪婷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专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汉语言专业学生应具有突出的思考能力、实践行动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本文在大单元教学相关概念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和过程、情境创设、教学评价三大方面出发,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以期在未来教学实践方面为汉语言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汉语言专业学生作为未来语文教育的预备军,其在从事语文教学实践时,应该掌握一定的语文和教学理论知识。但现今语文教学存在着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不明确,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此深切呼唤下,语文课程提出了素质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基于此,汉语言专业学生应将此应用于自身教学实践,以此推动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大单元教学相关阐述
2014年核心素养的正式提出,表明课程目标由以往的“双基本位”走向“素养本位”,这一改变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在此基础上,大单元教学应运而生。
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关于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李卫东在《大观念和核心学习任务统领下的大单元设计》中从大观念的角度出发进行了阐释,即大单元教学是以语文学科大概念为统领,以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由此可知,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过程。
二、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单篇和单元教学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属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传统教学既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吸引学生兴趣方面也有所欠缺。而在大单元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教学结合真实生活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现今教学中,教师倾向于使用单篇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是单一的,无法将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也无法对其进行系统整合,会出现“高中教的初中都教过,初中教的小学都教过”的状况。大单元教学是以大主题或者大概念来统领教学内容,使其成为连贯且具有明显逻辑性的知识点,这是大单元教学在结构上的优势。而对于评价方面,它更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惯用总结性评价,教师牢牢把握评价大权,让同样作为参与者的学生陷入被动局面,无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大单元教学评价要求树立大评价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大单元评价结构与系统,真正实现以评促学,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开展大单元教学的依据
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都从目标上明确了素养导向,大单元教学有着承载国家意志、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意义。高中语文开展大单元教学是在课标、教材的科学指导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发展基础之上的科学教学方式。
一、课标依据
新时代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也应作出相应改革。自此,语文教育由最初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聚焦于人才核心素养的整体培养。这一项转变就表明了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为了推动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深化与落实,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经常议论的话题。高中课标强调我们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素养是道德品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课标中对于核心素养的阐述,说明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途径。
二、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按照“整体设计,自然渗透”的思路,教材内容融入语言、情感与审美要素,强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为主,包含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偏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语文课程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语文课程的性质更多地要求学生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要将两者深刻融于语文课程中,教学就必须建构一个适合能力整体发展的单元结构,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内部在内容设置和结构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 " 策略探究
通过对上述相关概念的把握,汉语言专业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当在高中课标的指导下,从目标和活动、方法、评价三方面来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解决现今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整合单元学科知识,形成结构化教学过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突破单篇和单元教学的弊端。弊端有两方面:一是单篇教学对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迁移。二是单元教学没有将素养目标、情境、任务、知识点等要素按照某种要求组织起来,形成有结构的整体。大单元教学以“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为引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对内容、结构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整合,破除了单篇和单元教学弊端。
首先,基于课标、教材与学情整合学科知识点,设置学习任务。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辩证思维的发展阶段,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特点,并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并按照学科知识逻辑,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将单个知识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构建系统性的知识大单元集合。
例如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单元以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主题。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学习内容,设置学习任务: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将《故都的秋》《囚绿记》等文章结合起来。这三篇文本在写作风格、情感和景物描写手法上各有千秋,教学可选择对应片段进行对比教学。课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写作,将写作和阅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其次,遵循“逆向设计”的思路,设置任务驱动。
在教学活动的结构化安排上,大单元教学多采用“逆向设计”,它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学习结果、确定合理的评估依据、设计结构化的教学活动。它的设计思路是从学习结果逆推回去到学生的初始状态。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共有《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冲突与悲悯。本单元教学重点:文中人物的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原因。根据逆向教学设计的阶段和思路,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三篇课文中主人公命运悲惨的原因。明确是时代的黑暗才导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然后解读文本,利用对话形式,深刻体悟主人公形象;阶段2,确定评估依据。检测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理解主人公形象。可设置测评作业:人物评述的作业和单元测验作业,加深对于文章中主人公的形象理解;阶段3,设计教学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相关任务,通过驱动任务,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二、创设教学活动情境,促进核心素养形成
核心素养不同于“双基目标”,它体现的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在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启示与引导。新课标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教师进行情境课堂的创设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社会生活情境。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认为应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去,生活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实际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例如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单元,以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主题,共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课文,创设情境为“身边的美景”。学生根据自己的游玩经历,写一篇关于“我的故乡”的作文,展现城市中的美丽景色。
其次,创设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是学生通过对文学情境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深刻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学习过程。例如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都是经典小说,共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三篇课文,创设情境为“经典时代人物”。学生学习课文后,查找资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课文出现的主人公进行评价与分析,了解课文写作意图。
第三,创设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是学生对于语文学科问题的研究,以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为目标。此种情境创设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主,结合教材对某一主题进行学习。例如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以“新闻与报告文学”为话题,共有《短新闻两篇》《包身工》《飞向太空的旅程》三篇课文,创设情境为“今日新闻”。学生通过收集学校中发生的事件,写成今日新闻,并在台上“播出”新闻,让学生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体验新闻工作的魅力。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要想将核心素养落在实处,教学评价尤为重要。教学评价反映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可以促进教学策略的改进。但传统的教学评价仅限于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想使大单元教学真正把学生核心素养落在实处,就需要教师把评价活动贯穿到整个单元教学中,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大单元教学强调树立大评价观,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它十分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因此,在开展大单元授课时,我们更应该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素养的发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大单元教学时: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诊断性评价,检测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了解程度和学习盲点,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和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课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了解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便于教师及时调控学习进程和节奏;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纸笔测试或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以评定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教学已然不能适应新课程发展,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受到了教学研究者的关注。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即将作为语文教师进入教育行业,需要对现今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学习与总结。但要想让大单元教学充分发挥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及一线教师还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理研究和理论探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探索出有效的路径,推动大单元教学的深入实践。
作者简介:
屈玉丽,女,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雪婷,女,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教育部“文化与边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兵团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兵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兵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课程育人)、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项目编号: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DGJSZ2204)、塔里木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与反思(项目编号:TDYKC2023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