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素养下部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歌选篇教学路径探寻

2024-12-31桑妍颖包朗

三角洲 2024年21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古诗词

审美创造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被学者和一线教师高度重视。杜甫诗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意境深邃,音律和谐,蕴藏着文学经典之美。本文基于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歌的本文理解层面,探究审美素养下实施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聚焦审美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审美素养下初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新课标将“审美创造”这一素养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见,培养初中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选篇共有6首,这些诗歌为激发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形成未来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审美素养提供了有效支援。

审美素养下初中语文杜诗教学的必要性

“审美”一词在《辞海》中被定义为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本文所讲的审美素养是指初中生在语文古诗词学习中,通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声律与格式美,在诗眼或词眼的解读中感受其语言的精炼美,在意象的品析中想象画面美,在全文的理解中感受情感美等。杜甫诗歌教学中挖掘其审美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既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客观现实情况的要求。

一、义教新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有这样的提法:“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初步具备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与健康的审美意识及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审美素养中最为核心的是审美思维力、审美创造力、审美观念。审美思维力是一种理性思维能力,其要求学生在对审美对象审视的过程中,认识不断理性化,注重其丰富哲理与崇高意蕴,感受作品的伟大与美,将一些哲理运用于生活实际,让自我得到成长;审美创造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个人感情抒发的需要,能对古诗词文本进行改编或续写,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文学或非文学的创作,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促使自我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审美观念涉及学生个体的审美价值观,对于个体形成正确三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语文教学,能使学生摒弃浅薄庸俗、狭隘僵化的审美情趣,构建良性审美观念。

二、客观现实情况的要求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容易一叶障目,仅以重点考察诗歌作为着重讲授内容,考察较少的诗歌则让学生自行背诵,诗歌背后的美的价值发掘不足;在教学策略上方法单一,为凸显热闹的课堂氛围而选取的零散性问答使诗歌审美体验流于形式,仅将字词的识记、名句的翻译理解作为关注重点;在教学评价上重量轻质,教师多将学生是否能正确默写试卷上的名句默写题作为评判标准,忽视了学生在杜诗学习中感受诗歌中人物形象或意象特点,分析语言美和画面美,合理进行审美创造的练笔。可见,目前的初中语文杜诗教学仍有着很强的功利性,这与目前义务教育新课标所强调的语文核心素养相违背,教学上需要做出改变。

审美素养下初中语文杜诗教学的可能性

一、杜诗的形式音韵美

部编版初中语文这六首杜甫诗歌,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在“不以词害义”的理念下虽不完全对仗工整,但具有独特灵活的形式美。

如《江南逢李龟年》无韵脚,第三句五六字平仄颠倒,不完全对仗工整,但做到了意义完整的相对工整。《望岳》的“了”“晓”“鸟”“小”为韵脚,整首诗一韵到底无出韵;《春望》中“深”“心”“金”“簪”为韵脚,符合五律要求;《石壕吏》呈现出韵脚的转换,整首诗韵脚字呈现出“平—仄—平—仄”这样一种跌宕起伏之感,作者将心中抑郁不平之气有效展现在声律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歌行体,多次换韵,体现了“歌”的特点,每段换韵,整首诗长短句混合搭配,体现了“行”的动感;《月夜忆舍弟》以“行”“声”“明”“生”“兵”为韵脚,为一首五言律诗。可见,这六首诗中有绝句、律诗和古体诗,形式多样,节奏明朗,部分诗歌间隔若干句换韵,读之更觉意蕴深邃,朗朗上口,在形式和音韵上充满美感。

二、画面意境美

画面意境之美,或以自然景色的描摹给人以触动或感慨,或以社会现状的反映来给人震撼与深思,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这六首杜甫诗歌,成功做到了两者。

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望岳》中,诗人用短短几句即展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与高大巍峨,这些景色对于从未见过泰山的学生都会产生一种震撼之美感。《春望》中,诗人通过由远及近的视角描绘沦陷中的长安的景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八月惨淡压抑的深秋之景。《月夜忆舍弟》中展现了一幅深秋边塞图,凄美之感跃然纸上。对于社会现状的反映,《石壕吏》中揭示了封建统治的残暴与动荡社会人民的苦难,对启示学生思考当今和平安稳的幸福生活之美有着重要意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穷苦的诗人老而无力,遭到村里儿童偷茅草的欺负时却无能为力,如此不幸的遭遇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与帮助,从侧面展现了世风的淡薄,这为审美实践中的判别提供了实操之处。

三、形象情感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加入大量有关自我身世、理想抱负、精神情感的主观书写,使自我形象从外在到内在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石壕吏》中塑造了一个老夫人形象,展现了战乱时期底层劳动女性的处境,从侧面表现自己对封建残暴统治的厌恶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心。《望岳》抒发了作者卓然独立、不惧困难的豪情壮志;《春望》中结尾以一个头发稀疏的白发老翁形象,展现了自我感时伤事、思念亲人及希望国家安定和平的深沉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直抒胸臆,展现自我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心怀天下读书人的崇高理想及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自我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控诉及希望天下能够早日太平安定。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心怀家国,具有高尚的人物品格,情感真挚,充满一种人文关怀之美。

聚焦审美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杜诗教学策略

形成符合国家审美规范的个体人格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杜诗教学中的不足,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诗歌教学时,笔者认为可从审美知识、审美创造、审美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文本,积累审美知识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多将把每首古诗当成独立的教学内容,甚至课外诵读篇目直接布置成学生课后背诵作业,教学缺乏有机联系,就此问题目前学界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学,即“1+X”模式。在进行杜甫诗歌教学时,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划分,按照杜甫诗歌这一主题进行内容重组,从平仄声律美、对仗美和音韵美三个方面积累审美知识。

在学习《江南逢李龟年》时,可以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春望》《江南逢李龟年》与小学杜甫诗歌《房兵曹胡马诗》《绝句》这四首诗组成一个群文组,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七绝仄起、七绝平起、五律仄起和五律平起的不同节奏效果,深刻体会平仄声律美。在品味对仗美时,也可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感受杜甫不同诗歌中使用对仗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两句对仗勾起人无限回忆;《春望》中的对仗体现了作者浓浓思家忧国之情;《石壕吏》中三组对仗展现了民生的疾苦、社会的动荡与封建统治的腐朽残暴。在体会杜诗声韵美方面,除了目前教师常常使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外,笔者认为还可在学生诵读方面进行加强。通过诵读,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参与,将自我情感主动带入,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与作者隔空对话的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体会美。”

二、尊重个性体验,适度审美创造

每个人的审美体验都会受到主体自身体验度、认知程度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审美主体在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在古诗词教学中也是这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审美体验,以不同方式进行审美创造,使其审美兴趣在教学中得到培养。

对于杜甫诗歌中的画面意境美,教师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在文本细读的时候,应力争从简练的文字中去引导学生想象背后的画面美。比如在讲授《望岳》时,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经历,再回归文本分析泰山的巍峨又是怎样的,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泰山“割昏晓”的动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必要时可以允许以绘画的形式来展现。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对于茅屋的情景,可以先展示如今修缮后的杜甫草堂,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看看描写茅屋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除了常规的讲解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合适的审美创造活动,帮助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比如在讲授杜诗《石壕吏》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个故事进行续写,在讲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让学生用白话文对这个故事进行扩写等等。对于学生审美创造得出的不同成果,只要不违背古诗词原意,教师都可以给予正向的肯定与鼓励。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审美情感

初中生对于一些事物的本质性对错,学生判断能力可能还不够完善,需要教师在精神情感上予以正确引导,古诗词教学正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充分体会古诗词情感美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进行杜甫诗歌教学时,应“摒弃传统刻板的说教模式,将古诗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比如讲授《石壕吏》时,可以增加相关背景介绍,再让学生们对比当下的幸福生活,今昔对比更凸显和平安宁生活的珍贵,成功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并思考当下的自己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在讲授《月夜忆舍弟》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思家思亲之情,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长时间与父母亲人分开的感受,着重突出杜甫所在时代通信和交通的不便,加上距离阻隔之远,思亲返乡不得,这种思念之情浓烈而真实。总之,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题材较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这一情感,在敬佩诗人家国胸怀的同时,还能以此为榜样,促进自我爱国之情。义务教育新课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置于突出地位,其中审美素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统编版初中语文杜甫选篇中蕴含着形式音韵美、画面意境美、形象情感美,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了杜诗的独特魅力,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并动手体验审美创造,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审美感知力和欣赏力,最终有效地培养审美素质。

作者简介:

桑妍颖,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包朗,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本文系2022年度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TDGJSZ2208)、2024年度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古代汉语》(项目编号:TDYLKC20244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夜读(一)
杜甫改诗
绝句
篆刻杜诗记
我和古诗词
杜甫与五柳鱼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