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瓷画艺术的探索与思考
2024-12-31李富龙
艺术家用传统国画表现技法在瓷器上的实践探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瓷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深入探讨了传统国画在瓷器上的实践探究。通过分析其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技术创新,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一直备受推崇。而瓷器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其细腻的质地、优雅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手法,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情况下,瓷画艺术泛指传统国画与瓷器艺术相结合,这样的瓷器艺术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推动艺术与实用的深度融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笔者有幸跟随老一辈艺术家去景德镇画瓷,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和挑战,有了一些思考。
新时期瓷画艺术存在的现状
瓷画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结合了国画的艺术风格和瓷器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市场上,贴花类型的瓷画由于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价格较为实惠,所以市场占有率较大。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贴花类、千篇一律的瓷画逐渐受冷,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有个性、有内容的瓷画作品。所以,经过学院教育的艺术家比传统工匠绘画出来的瓷画作品更受追捧,因价格较高,受众略少,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珍稀性仍然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喜爱。
瓷画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瓷画艺术面临着缺乏创新的问题。许多作品只是对传统技法和题材的重复,缺乏新的创意和表现形式;其次,瓷画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和艺术修养,但部分工艺师的技术水平不足,导致作品质量不高;第三,由于瓷画市场相对较小,受众群体相对固定,且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从而导致瓷画作品的市场份额较低;最后,瓷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存在困难。随着老一辈瓷画大师的相继离世,年轻一代的传承者数量较少,且传统瓷画产业的生产方式大多是以小作坊形式运作的,没有形成规模,也制约了其发展。
瓷画艺术的优势
艺术家使用传统国画技法画瓷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技法、创新性、高艺术价值和实用性。这些优势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同时,瓷画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瓷板画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提升家居的美感和文化氛围,还可以作为日用品或礼品,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画注重笔墨运用,强调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艺术家在瓷器上运用国画技法,结合瓷器的材质和工艺特点,可以在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有新的想法,使作品更加贴近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能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实用性的艺术作品。从而提高瓷器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品位,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国粹,同时也更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审美需求。
画家与工匠画瓷的不同
艺术家画瓷和工匠画瓷的主要区别在于创作理念和作品的价值。首先,艺术家画瓷注重个性表达和艺术创新,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投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工匠画瓷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工艺性,追求技术上的精湛和完美,作品多以实用和装饰为目的,较少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其次,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往往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而工匠的作品则体现在工艺和实用性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不太适合投资和收藏。
在画瓷的过程当中,艺术家需要熟悉瓷器的材质和特性。了解瓷器的吸水性、光泽度、硬度等属性,以及不同类型瓷器的工艺特点和绘画要求,能更好地在瓷器上进行创作。国画瓷画的内容多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其特点在于其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意境深远。艺术家可以尝试在瓷器上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如勾线、晕染、泼墨等,探索适合瓷器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如运用牙签、刻刀等工具直接在瓷坯上画,通过烧制后形成在宣纸中截然不同的立体效果。此外,艺术家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艺术家需要不断实践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技法和创作思路。
瓷都之行谈艺术
在瓷坯上画国画跟宣纸上画是存在很多区别的,难度也会大些。首先,瓷坯上作画是立体的,光是悬浮就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其次,瓷坯上绘画的效果也没有在宣纸上来得那么直接,更没有在宣纸上水墨书写的快感。最后,加之高温窑变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可控效果,也会影响画面最终效果的呈现。当然,好的窑变会让作品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在宣纸上无法体现的。国画瓷器作品的艺术魅力,不能只看窑变、发色,还要体现出艺术家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造诣。
作为青年艺术家,我有幸跟随恩师戴少龙为期半个月的景德镇画瓷之旅。在前辈身边十多天的熏陶里,感慨良多,不仅学到了在陶瓷上怎样画画,更主要的是体会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画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及对艺术上的执着追求。笔者的印象中,在陶瓷上画画就像是在宣纸上画画一样,可真当你来到了陶瓷作坊时,初画瓷的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不会画画了。想象固然美好,但当你真正动手去做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之前认为的一些事情现在都变成了一种脱离实践的假象。
庐窑是景德镇众多瓷窑中一个专门烧制釉中彩的一个作坊,以往接触的都是釉下彩、釉上彩偏多。恩师也是首次尝试在釉中彩上作画。景德镇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气息。老一辈的艺术家做事非常严谨,从挑器形到用什么釉色画,用这种颜色烧出来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这个窑子适合烧制什么等,事无巨细。
在询问清楚庐窑老板关于作坊烧制的特点后,老师就开始准备作画了,我在一旁观摩学习。恩师画的是钟馗,从第一笔开始就有其他艺术家在旁边围观,从刚开始其他画师在旁若无其事地谈笑到观摩后哑然无声,其间也就七八分钟时间,钟馗画出来了,再上点釉底红颜色和题字落款,二十分钟时间完成了来瓷都的第一件作品,可谓一气呵成。第一件作品也可称是练手,等烧出来窑变后看效果才能知道作坊的特点。
把坯烧制成成品,一般需要隔一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老师的试验品让人眼前一亮,出乎意料的成功。瓷器上粗细浓淡的线条、鲜活的人物形象、细腻的用笔加之青花釉底红红中泛绿的搭配,可谓是恰到好处的自然呈现。
一名成功的艺术家都是有着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的,老师在思想和技法上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特别是他在用线和思想境界上所达到的高度是旁人无法企及的。在瓷器上作画与在宣纸上作画有很大的不同。你需要适应新的工具和材料,掌握它们的特性。浓淡的掌握、笔触的运用,都会影响到画面的效果。你会逐渐意识到,绘画并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思想的表达。回想起老师时常对我提起,“搞艺术的一定要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方式,不然就是模仿,不是在搞真艺术”。就如在陶瓷上作画,学过美术的人都能在上面作画,特别是在瓷都里有很多世传的画师,他们的画工和工艺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画出来的画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气息都是那么的相像,我们从画中都能感受到有先辈艺术家的影子。最后归根结底,他们的画都是别人的画而不是自己的画。明白艺术是一件事,但要达到那种程度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看和做是两个不同的动词,所代表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就如我们平时在宣纸上画画都是在桌子上画的,突然要悬肘且还不是在一个平面上作画,不免有点无从下手。毛笔蘸料的多少,怎样表现浓淡,这些都需要对笔和材质上有一定熟练度才能掌握其中的特点,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画面上的效果。如蘸的料浓了,画在坯上就会打结行笔堵滞,特别是用釉底红釉料时,感觉特别明显。
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都会抽点时间指点和鼓励:“平常叫你们提高绘画能力什么的,你们都以为懂了,其实你们都没有弄明白,现在明白我说的什么是绘画能力了吧。”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认为学到了,能画个工笔之类的就是学国画的,但真正出社会了才知道只有写意画才能在短时间内对外展现出你的国画功底。而想要真正地达到老师这种顺手拈来、随心所欲的程度差的不是一点距离,而是相当的远。想到这,不由想起老师常以“学问之道,劳而不获者有之,未有不劳而获者也”为自勉。我就感到一阵的惭愧,学问之道果然是用心求道啊!
观摩艺术家作画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当然前提你是被允许的,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绘画特性和习惯。老师是个做事非常认真投入的人,不喜欢有人盯着和打断他的思路。而我通过观看老师作画和老师在旁时不时地讲解,平时不是很明白的问题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如老师常说的,“每支笔都有自己的笔性,它的弹点在哪里?”“什么是骨法用笔?怎样通过骨法用笔去表现物体的形象特征”等等。老师的写意重彩人物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初看时或许难以接受,但当你看久了看进去了,就会觉得越来越有味道。画中那些比例失常的人物是老师精神之奕的棋子,人物中多取“拙”,取其粗笨。在拙笨而相对静态的造型中,强调的是一种永恒感,而用色的高纯度与厚重,又体现了一种近似宗教的沉重感。画中羊和其他动物的表现也很耐人寻味,特别是羊的表现,拟人化的用笔,感情的真挚流露,恰到好处的变形,自然而又从内在把羊给剖析出来。
白日里沉浸在自己艺术的海洋中,晚上时不时地有个艺术交流会,也就是老一辈画家们在一起的闲谈。看着老师侃侃而谈的样子,尽兴时手舞足蹈,天真中带着点狡黠,像还没尽兴的老顽童。听着老一辈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探索和过去的一些辛酸事,感慨颇深。如老师说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心随本性,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呀!现在有些人画画,好像是为了获取什么、得到什么,想得多了从而离开了艺术的本性。艺术是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心与自然的一种交流,那是寻找到自己本心的一个过程。只有放下心中的执念,不看相了,才能达到万物皆空的心境,才能画出世间的真相来。”“人如果真正地把心放在一件事上,专心做一件事,十几年下来还做不好那才叫怪事呢!”其实,正如书中说的,心与大千世界是相通的,你用什么样的心去画,你的画就会呈现当时你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画,上天也不会允许你画不好的。
当沉下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即使偶尔画累时或烦躁时,我们还不时地调侃下自己,“来到瓷都我们每天都在逛窑子,景德镇的作坊我们简称为窑子,不过跟普通的窑子不同,我们逛完窑子出来全身都脏兮兮。”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过去半个月了,老一辈艺术家都非常敬业,来这么久了都没出去逛过,都是在窑子里面待着,且在临走之前才放下画笔。可想而知,他们对艺术上的执着达到了什么样的一个程度。
这次画瓷的经历让笔者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画瓷的知识和技巧,还领悟到了关于艺术创作的真谛。每当想起跟老师在景德镇时的情景,脑海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位和蔼可亲又浑身透着一股纯纯、笨笨气息的老爷子,正专心在陶瓷上作画还时不时对身旁的小伙子说着话的场景。老师说的话犹如在耳边荡漾,每当这时我仿佛浑身都热血沸腾起来,对艺术充满了激情,不再感到迷茫了,因为有一盏明灯照耀在我的前方。我相信,这次经历将会成为我艺术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作者简介:
李富龙,1989年9月生,男,湖南永州人,研究生学历,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