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音乐的
2024-12-31郭风
陇剧是一种起源于甘肃道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是黄土高原上明亮的文化之星,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陇剧的传承与发展漫长而久远,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因内涵丰富、剧目较多,成为地方剧种的重要代表。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加强陇剧音乐的保护,实现陇剧的传承,是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音乐艺术
一、陇剧音乐内容
陇剧音乐作为具有独特性的地方性剧种,其在板式唱腔、乐器编配、演出形式、曲目内容方面均包含丰富内容,具体如下:
板式唱腔:陇剧音乐板式唱腔,是在说唱、飞板、弹板、大哭板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入了梆子戏的唱腔,衍生出二流板、慢板、散板等,其板式唱腔丰富多样。在之后的发展中,陆续结合了民歌小调、地方特色曲牌元素,形成“板、牌、簧”演唱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范的内容,且吸收了多种民间音乐艺术元素,促使其更具地方性风格。
乐器编配:在陇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剧目逐渐丰富。这就要求陇剧表演时使用更多、更新颖的乐器。在陇剧的道情发展阶段,人们使用渔鼓、简板等乐器伴奏,此时音乐形式较为单一。之后,陆续引入了唢呐、笛子、四胡等乐器,整体表演愈发声情并茂,在乐器编配方面体现出创新。之后,经过多次改革与调整,陇剧音乐的乐器编配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编配体系,比如:弦乐器主要有二胡与四胡,打击乐器主要有渔鼓与大锣等。
演出形式:陇剧的历史悠久,发展过程较长,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最初较为单调的单个演出形式,逐渐演变为多个伴奏演员进行配乐,一直到现代的舞台剧演出形式。陇剧演出形式的变化,促使陇剧音乐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
曲目内容:最初,陇剧的剧目有《杀庙》《反天宫》《二姐娃做梦》等,其中《杀庙》是由皮影戏表演发展到真人表演的,这也是陇剧音乐的雏形。之后,陇剧的剧目类型与数量逐渐增多,很多艺术家对陇剧传统剧目进行创新,陆续出现了情境历史剧《枫洛池》、小型现代戏《细水长流》《最后的钟声》,还有借鉴其他剧种创新形成的《断桥》《武则天》等。
二、现代社会中陇剧音乐发展
现代社会背景下,陇剧艺术家转变视角,从陇剧音乐的整体角度出发,积极创新陇剧剧目的配乐形式、表演方式与演出角度,进一步推动了陇剧音乐的发展,形成了更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陇剧音乐作品。以《枫洛池》为例,艺术家结合甘肃地区民间音乐元素,采用皮影唱腔的方式作为剧目表演的主要形式,让陇剧走向舞台。以《大禹治水》为例,在原本的配乐编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琴弦音乐的渲染、丰富配器层次,促使剧目表演效果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浓郁的陇剧色彩。
现代社会背景下,在保护传统陇剧音乐剧目的基础上,坚守陇剧音乐初心,既寻根溯源,不断从民间道情音乐中获取生命力,也兼容创新,内化吸收更多民族音乐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一、发掘甘肃本土资源,传承时代陇剧音乐成果
陇剧是甘肃地区的特色剧种之一,具有较强的地方性特色。新时期背景下,要想有效保护陇剧剧目,实现陇剧的传承与发展,就要追寻陇剧的发展足迹,深入发掘陇剧发源地的本土资源,以更丰富的本土化资源拓展陇剧剧目内涵、创新陇剧剧目形式与表演方式。
陇剧起源于甘肃地区,最初流行于庆阳,在环县、庆城、华池一带得到丰富与发展,形成影道情,比如:唐代的《九真》《承天》。明清之后,民间艺人对道情进行创新,将其与窑洞皮影演艺相融合,同时引入大量民间音乐元素,至此产生了陇剧的雏形,形成了更丰富的演绎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情皮影不断发扬,家喻户晓,深入人心。1942年,甘肃地区的革命工作者为了宣扬抗战革命思想,鼓舞边区广大群众斗志,对道情演绎进行创作,引入红色精神与革命思想,利用渔鼓等元素编排剧目乐曲。这一举动促使陇东道情的内容、表演形式均有所发展,形成了陇剧雏形。随着新中国成立,陇剧得到广大艺术家的重视,1953年先后出版了《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传统剧目汇编》等著作,为陇剧剧目发展指明方向。可见,陇剧剧目中流着道情、皮影戏的血液,具有兼容地方民间音乐元素的特质。这就建议文艺工作者继续加强甘肃地区民间文化元素、民间音乐与艺术元素的开发,或者发掘民间传统文化元素、红色精神内涵等,将这些均作为发展陇剧剧种的内驱力。同时,可以对现有的陇剧剧目进行保护,比如:《刘巧儿》《杀庙》《三里湾》《六姑娘》《最后的钟声》《枫洛池》等耳熟能详的剧目,将这些剧目搬上舞台,引入巡回演出中,让具有时代性的陇剧音乐成果得以传承。
二、加大力度整理曲谱,丰富陇剧音乐理论知识
大部分地方性剧种都具有传承地域范畴局限性较强、地方语言文化特征明显的特点。这些地方性剧种的受众人群范畴狭窄,无论是剧目内的文化内涵,还是与剧目有关的故事,或者是音乐元素安排、舞台效果安排等,均是以本地区人们的审美倾向为主。这就导致陇剧这种地方性剧种在传承、发展时遭遇较多的阻碍。目前为止,很多陇剧剧目乐谱遗失,而部分陇剧剧目由于没有进行统一化调整,常年无法创新,也缺乏标准乐谱。一些陇剧剧目甚至还在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因此,整理好陇剧的乐谱,将陇剧乐谱及相关艺术理论整理形成体系化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在整理陇剧曲谱、构建陇剧音乐理论知识体系方面,可以采用这三种方法。第一,以陇剧剧团为载体,对各剧团内的陇剧乐谱进行整理,将这些乐谱分类整合,之后统一校订,印刷出版,形成批量化、统一化、规范化的乐谱。第二,组建以民间力量为主的陇剧乐曲理论保护专项小组,寻找散失乐谱,对剧目乐谱进行整理,并且聘请专业的戏剧演员演唱剧曲,利用现代化手段将演唱的过程及乐谱、乐曲编排细节与舞台细节一一记录下来。第三,邀请陇剧作曲大家参与到“新时代陇剧创新创作”中,丰富陇剧剧目体系,创建陇剧曲目库。陇剧曲目库将成为今后陇剧传承发扬的重要资料,也可以作为各地方陇剧剧团演出的资料素材,是培养更多优秀陇剧传承人的资源。
三、创新陇剧音乐传播渠道,搭建现代化传承矩阵
传统陇剧音乐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由各剧团通过巡回演出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给观众提供较为震撼直观的观赏效果,让人们直接感受陇剧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局限性较强,大部分只能在甘肃区域内传播,对外辐射范围较小,对于陇剧音乐的广泛普及与传播缺乏助力。现如今,陇剧的传播渠道也有了创新,比如:利用网络播放的方式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陇剧艺术。但是,至今为止,陇剧的传播仍然以大型舞台表演为主要方式,这种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且每场陇剧表演的观众群体大致固定,很难起到“质”的飞跃。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互联网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多种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应当进一步创新陇剧音乐的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建议有关单位积极引入多种现代化技术,灵活搭配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形成虚拟仿真的沉浸式陇剧节目,让人们戴上VR眼镜观看演出,身临其境,强化传播效果。也可以整合小红书、微博、直播间、微信公众号、智能终端的App等多样化媒体媒介,打造融媒体框架的传播体系,让不同的人群在使用不同媒体终端时都可以欣赏到陇剧,从而形成以线上陇剧演出传播为主的传播矩阵。
依托现代化技术打造陇剧传播矩阵,既可以拓展陇剧音乐的传播渠道,也可以成倍地增加每场陇剧的最大观看人数,进一步增强陇剧的影响力,让陇剧艺术辐射更多的人群,也可以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四、革新陇剧音乐表演形式,百花齐放实现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认知水平与思维观念均发生变化,一味地遵循传统,不仅无法起到保护非遗、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还会引起人民群众对陇剧的疲倦,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感受陇剧的魅力。观众的审美体验与观赏需求,是现代文艺表演创作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是否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则是评价某剧种音乐是否具备生命力与传承力的重要指标。成熟的、优质的剧种,能够与观众形成有效的交互与关联,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建议对陇剧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革新,调整乐器编排与表演形式,融入更多的现代审美元素、时代文化元素,提升陇剧表演的观赏水平。这样的表演,可以更大程度协调演员与观众的共情感受,让表演与审美达到统一,让二次创作与观众欣赏有效交互。对于陇剧来说,其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可以从传统剧目表演的角度出发,适当借鉴京剧、粤剧、豫剧、秦腔等成熟剧目的表演方式,借鉴现代人喜欢的舞台剧与舞蹈剧的节奏程式,让陇剧剧目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感受。《望子成龙》是传统陇剧剧目,文艺工作者在传统剧情的基础上对其表演方式进行革新。这个剧目,讲述了丁家兄弟花实、花春同日各生一子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其中花春之子文龙是“乞丐命”,花实之子文凤被断定是“状元命”。姜氏与夫花实相信天命,对其子百般溺爱。花春之妻柳氏却不信命,她在面临兄嫂欺凌、丈夫远走他乡的窘迫境遇时,仍然顽强不息,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严以教子,最终“乞丐命”的文龙得中状元,“状元命”的文凤堕为赌钱丧家、虐待父母、拦路抢劫的强盗。工作人员对该剧目的演出背景、表演服饰等进行调整,让舞台视觉效果更符合现代人对空间、光影与色彩的审美。同时,对演员的表演方式进行变革,在遵循传统陇剧板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舞台剧的“强烈肢体动作”的方法,给观众带来更沉浸的观赏体验。
五、陇剧音乐走进校园,涵养中华儿女非遗基因
陇剧不仅是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保护与传承陇剧,应当让陇剧作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启发青少年的传统艺术思维,让青少年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基因,感受陇剧的魅力与趣味,从而积极观看陇剧表演、主动了解陇剧文化与理论知识。只有让青少年从内心接受陇剧,才能够为陇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多力量。地方中小学及有关民间机构可以达成合作,在校园内开设以陇剧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课程,开发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组织青少年参与陇剧的理论学习、表演学习,让青少年认识到陇剧与地方文化、民间传说之间的关系,蕴养青少年的非遗基因。建议地方高校与陇剧剧团、剧院达成合作,定期在校园内巡演大型经典陇剧剧目,在高校内开设精品课堂,邀请专业陇剧人员进入校内讲座,进一步推进非遗陇剧的保护,加大陇剧的推广传承力度。
综上所述,陇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建立在现有陇剧剧目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加强陇剧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曲谱,拓展音乐传播通道。只有真正让陇剧剧种发展起来,具备较强的文化价值与内涵意蕴,才能够真正实现陇剧的推广,让陇剧从地方走向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陇剧,感受陇剧的魅力。在今后的陇剧音乐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建议要积极创新陇剧音乐的表演形式,整合出更多样化的陇剧剧目,让陇剧领域内百花齐放。同时,应当让陇剧的传承走进校园,从娃娃开始培养其陇剧音乐基因,促使陇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项目编号:2022B-270)的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甘肃省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