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揭阳英歌舞起源与表演形式及其价值
2024-12-31张乐为
揭阳英歌舞起源于宋代,最初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用于祈求丰收和驱邪,后演变成为一种集歌唱、舞蹈和戏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特点为结合了力量和节奏感,舞者身着传统服饰,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讲述故事、展现情感。揭阳英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也是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它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俗、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民间舞蹈艺术、提升社会教育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究中国广东省揭阳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揭阳英歌舞的起源背景、表演艺术特征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和教育价值,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揭阳英歌舞的起源
英歌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中国广东省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陆丰、潮州及福建省的漳州等地区,同时在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也颇受欢迎。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英歌舞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和阵法而著称。这种舞蹈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展现出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呈现出一种力与美的震撼感。英歌舞的表演角色主要来自《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通过概括写意的表现手法,重在渲染战斗氛围和塑造英雄形象,而不是叙述具体故事或刻画人物细节。舞者通常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通过上下左右的互相对击,展现出健壮有力的动作和强烈的节奏感。英歌舞中还融入了对蛇的崇拜元素,表现为独特的舞蛇动作。此外,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主要为大型集体舞,舞后常伴有歌舞小戏,称为“英歌后棚”。作为一种深受民间喜爱的艺术形式,英歌舞的历史虽然文字记载不多,但其传统和文化价值却深深植根于地方民俗之中。2006年5月20日,英歌舞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发扬。
揭阳英歌舞,作为中国广东省揭阳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源于揭阳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农耕文化。据史料记载,揭阳英歌舞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仪式,用于祈求丰收和驱邪避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集武术、舞蹈、戏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在历史的长河中,揭阳英歌舞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英歌舞受到了来自海外的文化影响,使得其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这种舞蹈通常由一群舞者配合鼓点和音乐进行表演,舞蹈动作既有大刀阔斧的豪迈,也有细腻柔和的婉转,充分展现了揭阳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揭阳英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在传统节日或重要庆典中,英歌舞常被用作展示地方风情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面临着许多现代文化的冲击,但揭阳英歌舞依然被当地人民所珍视,并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揭阳英歌舞的表演形式
揭阳英歌舞作为一种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其表演风格独特,集武术、舞蹈和戏剧于一体,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人民的生活风貌。英歌舞的表演巧妙地融入了戏剧元素,舞者们通过夸张而富有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得表演不仅仅是舞蹈的展示,更是情感和故事的传达。作为揭阳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英歌舞在各种节日庆典和重要社会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展示地方文化和艺术的窗口,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揭阳英歌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体验潮汕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为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英歌舞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形式多样,包含丰富的民俗元素,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英歌舞的表演分为前后棚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前棚部分由36人组成,每名舞者手持长约1尺4寸,直径约4厘米的彩色木棒,他们在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的伴奏下表演。舞者们在边走边舞的过程中,通过两棒相击翻转的动作展示了极高的技巧和协调性。后棚则由72人组成,他们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并伴唱,有些还会加入扮涂戏或武术表演。后棚的表演形式多样,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在英歌舞的表演中,队列的变化十分丰富,包括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这些队列变化展示了舞者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还体现了英歌舞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色。棒法的运用同样多样,包括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这些棒法的变化使得英歌舞的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英歌舞的脸谱分为文面和武面,每种面具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节奏方面,英歌舞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不同的节奏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在农村地区,英歌舞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被视为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参加英歌队的通常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他们在生活中与周围群众关系极好,深受朋友和姑娘们的爱慕。尤其是队伍中的头槌和二槌,更是受到姑娘们的追捧。跳英歌舞被认为是一种好彩头,象征着吉祥和顺利。人们相信,能够进入英歌队的人,一年的运气都会很好。总体来看,英歌舞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还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连接过去和现在,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揭阳英歌舞的主要价值
英歌舞作为一种深植于揭阳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表现形式。历史上,英歌舞在游神庙会等宗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通过英歌舞的表演祈求平安、吉祥和社区的和谐。在表演中,舞者们展现了超凡的舞蹈技艺,更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正义与邪恶的憎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英歌舞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在当代,英歌舞常常被用作庆祝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元素,例如节日盛会、商户开业、楼宇落成、大桥通车和华侨观光等。在这些场合,英歌舞是展现欢乐和庆贺的方式,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符号,象征着繁荣、成功和吉祥。更重要的是,英歌舞在增进社区间的友谊、加强邻里关系、促进侨胞团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英歌舞的表演中,不同社区的居民、不同背景的人群会聚在一起,共同分享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这种艺术形式成为连接不同人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它不仅仅是表演艺术,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人们的社会关系得以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增强。揭阳英歌舞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舞蹈本身的艺术范畴,成为揭阳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这种舞蹈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维护和发展地区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揭阳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歌舞蕴含着该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元素。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服饰的每一次变化、乐曲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对揭阳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再现。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揭阳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得以体现和传承,使之成为研究和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俗方面,揭阳英歌舞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舞蹈,更是一种蕴含着丰富社会文化意义的民间艺术。通过节日庆典、民间集会等活动中的演出,揭阳英歌舞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桥梁。通过这种形式,老一辈的故事和经历得以传递给年轻一代,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根和文化身份。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揭阳英歌舞对于促进地方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2022年春节的火出圈更是把英歌推向了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舞蹈所吸引。英歌舞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文化体验,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在乡村旅游业方面,英歌可以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重要吸引物,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推出英歌特色旅游,以国家级、省级英歌传承人所在村落为主,建立若干个英歌小镇,村民可以开民宿、做导游。游客可以在小镇里看英歌表演、画脸谱、参与英歌表演、喝功夫茶、吃英歌饭,在当地特色的传统建筑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下榻,深度体验潮汕文化。其次,英歌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可以开发出一系列与英歌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英歌舞剧、英歌服饰、英歌道具等,进一步拓展其市场空间,实现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比如英歌魂奶茶公司,该公司以英歌脸谱作为公司标志,以经典的“潮汕文化”为轴向市场提供新奇多变的时尚奶昔和咖啡,独树一帜的风格备受业界好评。在短短的二三年内,拥有160多家分店,其中爆款饮品“白桃沁雪”,单品年销量400W+杯,成为茶饮市场当中杀出的一匹“黑马”。由英歌魂的成功可以看出,不断创新寻找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是英歌文化向经济转化的核心。最后,英歌还可以与乡村传统产业相结合,形成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例如,将英歌元素融入农业产品包装设计,或开发以英歌为主题的创意手工艺品,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揭阳英歌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价值,在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揭阳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这个地区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深度的生动体现。
揭阳英歌舞作为揭阳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也是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其起源、表演形式及文化价值的深入探究,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还能认识到其在促进社会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张乐为,男,1979年3月生,汉族,广东普宁人,本科,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和体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