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毓奇和萨迎阿西域诗歌风格对比
2024-12-31梁凤
西域诗歌发展至清朝后期,与之前各个王朝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清王朝虽然当时的版图较大,但对于出任或者贬职到西域地区官员诗歌创作内容限制较多,造成西域诗歌的发展并未突破,且内容方面也不够完善。因此,笔者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清朝毓奇和萨迎阿西域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目的是探究在我国清朝中后期,西域诗歌发展的特点和不同诗人笔下西域诗歌的差异。
在我国清代中期,新疆的官员大部分是被贬或者流放的官员。在这一时期,官吏以留流人为主。在清朝后期,为了能够不断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朝廷通常会委派一些满族重臣前来管理,其中毓奇和萨迎阿祖孙俩分别代表了这两类官员。祖孙二人在西域开展政务工作的同时,也创作出大量的西域诗歌,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域文化,也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学创作群体,对促进西域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清代西域诗歌发展概况
古代西域诗歌是在不同朝代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其内涵思想始终离不开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思想,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念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奋斗目标。由于朝代更替、历史因素等诸多原因,西域诗歌的发展显然在本土文化色彩下淡化了儒家传统文化思想。
一、西域诗歌发展初始
尽管汉代是古代西域诗歌发展的重要起点,但其阶段仍处于初级水平,留存下来的诗篇数量有限,并且部分作品可能受到楚辞的影响。在这批诗歌中,“兮”字的使用率相对偏高,比如,武帝创作的《西极天马歌》。另一种类型的西域诗歌则是通过展示西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卷,如:乌孙公主的《歌一首》里提到:“帐篷就是我们的家,毛毡做成围墙,吃的是烤肉和奶制品。”这首诗歌向我们介绍了西域人民的独特生活习惯与文化特色。因此,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可以得知,武帝所创作的西域诗歌主要刻画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和开疆扩土,属于该类诗歌的鼻祖,而后西域诗歌则是大篇幅描写西域民俗风情,同样也是该类诗歌的开山之作。
二、清代时期西域诗歌发展特征
在元朝,蒙古人建立了一个统治性的帝国,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亲自向西进军,不断拓宽领土,取得成就。这也导致许多士大夫逐渐退出了主流的西域诗歌。而长期跟随成吉思汗征战的耶律楚材,称得上是一人撑起了元代诗歌的发展。他在西部文学作品里把古代文人的怀念家乡情感融合进他所创作的作品之中,从而丰富了他笔下的内容。比如这篇《送别友人在高高的雪峰之上》, 是对诗歌主题的一个新的探索及突破性的发展。
在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军队相继平定了北疆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落和南疆的大小和卓之乱,实现了中原王朝及时代人的愿望,使得西域和中原之间的交流进入了全新阶段。在这段时间里,西域诗歌也迎来了新时代。为了方便管理西域,统治者通常会将一部分大臣流放到这里任职,催生出的贬官文学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然而,清王朝对于流放的官员进行严格管控,限制了这些诗人的作品内容。清代的西域诗主要分为日记形式的纪行诗和描写风景民俗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政治内容相对较少,主要以日常生活和旅行见闻为主题,使得清代西域诗以纪行诗为主。例如,洪亮吉的西域诗几乎是他在西域旅行的日记,从《出关作》到《行抵伊犁追忆道中闻见率赋六首》,这些诗歌记录了他入疆途中的各个重要地点。
清朝毓奇和萨迎阿简介
一、毓奇简介
毓奇,生于公元1735年,卒于1791年,字钟山,号竹溪。幼年时期父母早逝。毓奇于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获得子爵,并于公元1783年被任命为漕运总督;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他被提升为内阁中书,而后担任了内阁学士、兵部尚书和监察御史等重要职务;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由于对漕运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其被贬为乌什办事大臣;公元1790年,他担任喀什噶尔协办大臣;次年,客死喀什噶尔任上。由此可见,毓奇在西域的生活仅两年,且主要在乌什和喀什噶尔之间活动。因此,在毓奇的西域诗歌当中,主要记录了这两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以及自身的旅行生活。通过对毓奇西域诗歌的分析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歌颂山川秀美以及西域风土人情的诗歌;第二类是记录西域心路历程的诗歌。尽管毓奇的西域诗词数量并不丰富,但其作品种类却相当多样。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风土人情和边疆民俗,还有许多关于他个人生活经历的描述。通过阅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理解到他本人年轻时的心态和人生观。
二、萨迎阿简介
萨迎阿,字湘林,是毓奇长孙。生于1779年,卒于1857年,较之于其祖父,萨迎阿在仕途上的起点要高得多。在他祖父和父辈家族的经营之下,萨迎阿在儿时便获得良好教育。公元1823年(嘉庆十三年)中举人;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出任永州知府;后来由于清王朝在治理边疆方面需要人才,便将其派往边疆,于公元1845年先后担任哈密办事大臣、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伊犁将军。晚年,虽卷入官场斗争,终因个人行为整体算是尽忠竭力,再加官场上有曾国藩为之谏诤,萨迎阿保全了自身,后卒于西安将军任上。萨迎阿在新疆治理多次封为封疆大吏,因而在他的很多诗歌当中对新疆的地理地形了解较多,摹写城池的诗作也较多。
清朝毓奇和萨迎阿西域诗歌风格对比
一、西域诗歌题目的随意性
祖孙二人在西域诗歌的创作方面,以家族形式出现的西域文人群体在当时具有典型性特点。祖孙二人对于诗歌题目命名上通常较为随意。例如会直接使用西域地区的地名作为诗歌的名称,或者是在诗歌中带上地名,这样的习惯通常与诗人的游踪记录有关。论其祖孙二人两者之间的差异,毓奇题诗当中能够看出诗人的感怀,而在萨迎阿的西域诗歌当中,便显得随意洒脱。据星汉所著的《清代西域诗辑注》,毓奇共写19首关于西域的诗词,其中包含9首以地理位置命名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首名为《卡伦——路山行有感》的作品,表达了他巡视新疆时的情感体验:“骑马登上高高的山峰时已近黄昏,哨兵驻扎的地方犬牙交错。行走在这片区域,到处都是石头;抬头望向天空,满眼尽是白云。守卫边疆的人们忙碌着守护国土,他们身穿粗布衣裳,忍受风沙侵袭。”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他在新疆管理时期,经常用地理位置作诗题目,并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萨迎阿的西域诗歌,大多也以地名为主。在《心太平室诗钞》当中,有23首西域诗中,有4首地名为诗名,分别是《乌什》《吐鲁番》《乌鲁木齐》《哈密》。通过对这些西域诗歌的诗名了解到新疆地区的一些地名,这一类的诗歌名称存在的缺点便是不具有新意,缺乏诗歌的意境之美。总的来说,对祖孙二人西域诗歌的对比分析,反映出两人在对西域诗歌进行创作时描写皆是在新疆治理时的所见所闻,最后以地名作为命名,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充分地反映二者在西域诗歌创作方面的文学价值与唐代相比,存在很大的距离。但是在诗歌当中都能对新疆的地理地貌,以及社会形态进行描写,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研究清代新疆地区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
二、西域诗歌内容的思想性
从家族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文集被视为家族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其中,毓奇和萨迎阿家族文集创作的状况如下:毓奇有《静怡轩诗集》;萨迎阿有《梦花斋诗》和《心太平室诗钞》传世。由于钮祜禄氏属于清王朝直统的旗人,毓奇受到祖上的恩泽,在科考之后便一路攀升。萨迎阿的仕途便更加通达,这充分地显现出家族出身的文人诗歌思想性明显高于艺术性。其中毓奇在西域诗歌创作方面,有沉郁顿挫之情,也能够感受到诗歌当中表现的情感压抑,例如毓奇的《春分喜雨》:“侵晨膏雨降南阡,三十六番初霈然”。这本是描写春景的喜悦之情,却能感受到诗人个性当中所具备的沉郁特征,即被贬官的心境。
在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方面,萨迎阿的情感比较丰富,同时展现出积极向上和壮志豪情的思想。像萨迎阿这样的人物总是热情洋溢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他在《凉州词》中所写的诗句:“桃杏花开满山谷,雨后犹似见到青翠的群山。最远的边境从古至今没有人到达过,即使是春天的风也无法越过那道关卡。”这首西域诗歌内容虽短,但是在诗歌中情感色彩丰富,一反《凉州词》的哀怨之意,有的只是对古人不到边地无病呻吟的嘲笑和收关定边的自信,充分展现出萨迎阿爱国激情,以及所具备的豪迈自信之情。这与萨迎阿在新疆治理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官场方面的晋升发展存在着关联,由于萨迎阿在新疆治理方面取得较高的成就,清政府任命萨迎阿为伊犁将军,不仅展现出他在治理方面的才能,也能够展现出当时积极向上的心境。
三、西域诗歌风格的诗酒唱和性
清代对于新疆的控制有着100多年的历史,西域文学属于清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清晰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方面的发展。从毓奇和萨迎阿西域诗歌可以看出,他们的诗歌内核有意识地将当时比较先进的汉族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属于自身的家族风格。在他们由内地远赴新疆治理之后,又将这种风格带到新疆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诗歌。关于毓奇和萨迎阿诗歌方面也有诗酒唱和的风格,在毓奇的一首长诗当中,便属于诗酒唱和的类型代表作。在这首名为《暮春途中即事有怀,却寄明寅斋将军,兼示陆友鲁瞻二十八韵》的西域诗篇中,其显著优点在于运用了大量的排律和典故来展现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然而在创新能力上稍显欠缺。而萨迎阿对于这一类诗歌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他的西域诗歌中有《春日登北台楼远眺》《偕常雨帆秦小坡登南楼,即用小坡红字韵》《秦小坡同登新庄楼,步小坡韵》等多首诗展示出诗酒唱和的风格。
通过对毓奇和萨迎阿西域诗歌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到因二者远赴西域地区治理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以在西域诗歌创作方面所表现出的情感,以及抒发出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另一角度,二者均属于清朝远赴西域治理官员两大类代表性群体,虽然毓奇是萨迎阿的祖父,在西域诗歌表达方面不如萨迎阿豁达,但是二者在文学作品创作方面都受到家族文学创作范式的影响,能够对这种创作范式进行继承和创新。总的来说,毓奇和萨迎阿对于西域诗歌创作方面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在规范的内容限制下,表达出西域诗歌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另一方面,毓奇和萨迎阿二人的西域诗歌能够对新疆当时的历史典籍进行有效的补充,对于丰富古代西域诗歌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作者单位:贵阳康养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