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逼的?

2024-12-31马诗涵

三角洲 2024年21期
关键词:好汉梁山水浒传

“逼上梁山”是《水浒传》揭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一个文化符号,但人们往往将之简单等同于“官逼民反”,其实,作品描写与表现得远比此更复杂,其文化意义也更丰富。在梁山108名好汉中,除了林冲等少数几人是贪官直接所逼外,还有的是黑恶势力相争、自犯官司等躲避梁山,更有宋江、吴用等领导人为谋私利把“兄弟们”逼上梁山。这就构成了“民逼民”“民逼官”“官逼民”复杂的文化意涵,直接的贪官污吏迫害虽可恨,而黑暗政治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文化也是逼上梁山的原因。

《水浒传》中写了108名英雄,他们最后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上了梁山,也就是所谓的“逼上梁山”。从整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武林中人之所以群起而攻之,就是因为一个“逼”字,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串联、现实的反映,都是一个“逼”字在起作用,于是,“逼上梁山”这个词语,在《水浒传》中就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但对于“逼”字的解释,仔细研究《水浒传》一书,可发现这个词是非常复杂的,按照陈东林的说法,“一百零八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被逼上梁山的,林冲就是最好的例子,大部分好汉都不是被逼上梁山的。”事实确实如此,108名梁山好汉真正被官府逼上梁山者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流寇,或者是在江湖中寻求庇护,或者是被梁山豪客给“诱”到了梁山。

“官逼民反”文化符号

一、《水浒传》中的“官逼民反”

“官逼民反”这个说法最初是从《水浒传》中衍生出来的。诚然,徽宗时期,“衰徽乾纲不揽,官箴失措,下民咨咨,山谷嗷嗷,英雄豪杰,愤国治之不平,悯民庶之失所。”从社会环境这方面来说,“逼上梁山”确实因为“乱自上作”。

《水浒传》作为一部新的历史巨著,被无数人奉为楷模,并从其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自己的暴动提供了正当的理由,比如明末由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发起的农民起义,以及晚清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起义,都是受到了这部巨著的影响。正如晚清胡林翼《庄诺杂录》中曾说过的一句话:“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诡计多端,都是以《水浒传》为蓝本。”可见《水浒传》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二、“逼上梁山”与传统大众文化

在《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一文中,冯文楼先生写道:“从梁山起义的动因来看,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百单八人中,有一大部分的人,之所以会选择梁山,并不是因为他们是被强迫的,或者说这并非主导之因,而是因为他们对生命和精神的渴望,用小说中人物的话来说,即‘做个下半世快乐’,‘发达’与‘快活’是他们人生的主要诉求。”我们应该认识到,《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之所以被“逼上梁山”,固然有其客观原因(官府的腐朽),但英雄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水浒传》中,哪些人最易被“逼上梁山”呢?一些学者曾对《水浒传》中的主人公进行过分析:“他们的职业大致可以划分为苦力、工匠、商人、下层文人、下层军官、江湖人士、衙门吏卒,以及其他权贵,在这些人中,社会边缘人占有了绝对的比重。”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人是最有可能被“逼上梁山”的,因为这些人大都处于社会的边缘,被上层阶级所唾弃,被官方认为是奸佞小人。《水浒传》里的大部分人,在被逼上梁山之前,都是没有固定职业,流浪在市井和江湖之中,成了一群无业游民。如作为梁山英雄首领的宋江,尽管他“吏道纯熟”,才智过人,却在主流社会中游离不定,被主流官看不起,志向难以实现。

“逼上梁山”原因探究

《水浒传》自成书以来,读者对于“逼上梁山”的探讨,使其具有“官逼民反”这一文化象征意义,但“官逼民反”并不能全面地解释梁山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现象。细究好汉们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四大类十一项。

一、自愿上梁山入伙

自愿上梁山者人数最多,共有66人,这些人成分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自己本身就是强人,后带着各自势力归顺梁山。如少华山的朱武、陈达、杨春,白虎山的孔明、孔亮二兄弟等29名好汉,他们一出场就是强盗面貌,后来带着自己的帮派加入了梁山;第二类,流寇出身,到梁山落草。这类好汉有4名,分别为杨林、时迁、段景住和郁保四;第三类是地方恶霸出身,自愿归顺梁山。属于此类的有李俊、李立两兄弟,穆弘、穆春两兄弟,张顺、张青等11条好汉;第四类是通过各种关系归顺梁山。要想上梁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自愿上梁山的好汉中,有9名是通过关系才上的梁山;第五类是与梁山本就有瓜葛,犯事后上了梁山。属于这类好汉的共有5名,分别是史进、花荣、戴宗、柴进、曹正。第六类是羡慕强人生活,犯事后到梁山落草。“智取生辰纲”的7条好汉正属此类。七人被那十万贯的生辰纲所吸引,以劫富济贫为借口,劫了生辰纲。这样的抢劫行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犯法的,尽管打着漂亮的旗号,也不能用来掩饰自己的罪行。而且,他们抢到的银子也没有用来扶贫,而是直接搬到梁山去了。

二、犯了人命官司,不得不上梁山

这是《水浒传》着重描写,而且描写得极为兴高采烈的一伙好汉,共有7名。这类英雄以宋江和鲁智深为代表。宋江是《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绰号呼保义,因乐于助人,被称为“孝义黑三郎”。宋江因为放走了晁盖,被阎婆惜抓住了把柄,将阎婆惜杀死后落荒而逃。发配江州后,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捕,装疯卖傻也无济于事,后辗转上了梁山。鲁智深的本名为鲁达,绰号是花和尚,因为行侠仗义,打死镇关西后不得已出家为僧。后来,为了救林冲,他流浪到了二龙山,和杨志、武松等人一起在此处落草,三山聚会之后,他就加入了梁山泊。

三、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

这类好汉共有28人,也可分为两类来讨论。第一类是梁山头目用计谋将良民好汉逼上梁山。为了发展梁山的事业,增加梁山的实力,《水浒传》描写了一批良民好汉被梁山头目用计逼上梁山,共有11名,卢俊义是其中的典型。卢俊义祖籍在北京,家里有一份很大的产业,所以大家都叫他卢大员外。他武功高强,棍法更是天下无双,绰号“玉麒麟”。可惜被宋江惦记住了,说:“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于是吴用智赚玉麒麟来山上落草,连带着卢俊义的心腹浪子燕青也被带上梁山;

第二类是对战中赵家军官或地方豪强败下阵来,被逼上梁山。属于这种情形的有17名好汉。“大闹青州道”,归降的有秦明、黄信。宋江、卢俊义等人分别前往东平府和东昌府借粮草,归降者有董平、张清、龚旺、丁得孙等人。张清,因擅长投掷石块,号称“没羽箭”,他麾下有两名副将,一个叫作龚旺,擅长在马上使用飞枪;一个唤作丁孙,擅长在马上使用飞叉。这4名赵家的将领经宋公明义释后,都归降在宋江帐下。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战役都为梁山泊壮大了人数。

四、被官或地方恶霸逼上梁山

一是被官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最典型的例子是林冲、杨志等。林冲曾经是东京八十万禁卫军的统领,却被高太尉诬陷,发配到了沧州,来到沧州之后,他一直在守卫粮仓,哪知高衙门又命人放火烧了粮仓,要杀他灭口,他被逼走投无路,这才奋起抵抗,终于上了梁山;二是被地方恶霸逼上梁山。解珍、解宝两兄弟就属于这种情况,又间接地将乐和、孙立、孙新、顾大嫂带到了梁山。

“逼上梁山”及其现代意义

一、发扬反抗强权和专制的精神

“逼上梁山”中所体现出的勇于反抗的精神,曾经被当作受压迫者反抗强权政治的典型,而这一精神更是我们所要继承和发扬的。梁山好汉在强权统治的压迫下,为了追求自己的生存、自由、江湖道德,他们奋起反抗,无疑是对恶霸、暴君的一种有力的打击。在很多时候,他们对强权与独裁的反抗,并不只是因为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是因为他们对正义的追求。社会中平民百姓对梁山好汉的尊敬,是对梁山好汉奋起反抗、伸张正义的一种肯定。

在社会不公、强者欺凌弱小的情况下,梁山英雄们的侠骨柔肠应该继续发扬下去。这一文化的传播,对梁山豪杰们的团结、平民们的团结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须要有一个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扬善惩恶的道德风尚,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在今天这个时代,封建独裁已经没有了土壤,但一些官员的贪污腐化,一些流氓、恶霸仍然危害着社会的和谐。如果我们老百姓在面对权力与腐败时,都能有一种梁山式的抗争之心,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二、 国家政治清明,重在官员廉洁

在《水浒传》中,以高俅、蔡京为首的一批贪官污吏,在北宋末年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腐败势力。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为非作歹,残害忠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苦不堪言。而这些贪官们却仍然心安理得、颐指气使、洋洋得意。这种官场的腐败现象,是造成《水浒传》中众多好汉“逼上梁山”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虽然国家政治清明了,但我们不能完全排除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着腐败现象与不和谐现象。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水浒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尽量消除迫使人们起兵造反的客观因素,使国家的政治保持最大程度的清明,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三、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各尽其能

所谓“各尽所能”,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要受到压制。《水浒传》中宋江、林冲、杨志等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郁郁寡欢,在某些外部因素的刺激下,走上了逆反之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联盟,与当时的统治者为敌。因此,《水浒传》再一次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努力使每个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服务于这个社会,让有能力的领导服务于更多数人。“各得其所”就是指人们所能享受、所应获得的权利和利益不应被忽视。水浒英雄被逼上梁山,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利益分配得不公。

以上,纠正了对于“逼上梁山”的传统看法,考察了108条好汉上梁山的原因,可分为十一种情形,而从总的情形看,则不外乎四大类型,即自愿投梁山入伙、犯了人命官司不得不上梁山入伙、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和被“官”或地方豪强逼上梁山这四大类。

首先,这108个人之所以会上梁山,原因有很多种,如果一定要用“逼上梁山”来概括,那么自愿上梁山和犯了人命官司不得不上梁山这两类都可以说是“自己逼自己”;被梁山好汉逼上梁山可说是“民逼民”或“民逼官”;被“官”或地方豪强逼上梁山可说是“官逼民”。由此可见,“习惯所谓逼上梁山有自己逼自己、民逼官、官逼民和民逼民等诸种涵义。”所以,“逼上梁山”,只有如此理解才是符合《水浒传》文本的。其次,关于传统上所说的“官逼民反”,根据以上所述,只有在本文所述的第三种情况下才能适用,也就是被“官”或者当地的豪强所强迫。共有7名好汉,他们是:林冲、解珍、解宝、孙立、孙新、乐和、顾大嫂。若再加上由于“官逼”而成为土匪的欧鹏、裴宜和孟康三人,也只有10人,也就是说,只有这10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逼民反”。

以上通过简要分析《水浒传》的小说文本,研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探讨其背后“逼上梁山”与“官逼民反”之间的深层联系,研究作品中“逼上梁山”的成因及其根源,纠正了人们对于《水浒传》主题的传统看法,使读者对小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猜你喜欢

好汉梁山水浒传
“知心姐姐”孙二娘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上大梁山(外四首)
梁山车展:最容易忽视的五款亮点产品
走一走“好汉桥”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好汉不敌肚子“叫”
戴松高:一个好汉三个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