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记趣
2024-12-31陆林
2023年4月10日,陪同朋友老顾、小吉一行,参加白雅雨烈士追思活动后,我们前往葵竹山房现场采风,沿途聊起了狼山的变化、寺庙艺术等话题。
众所周知,狼山是全国八小佛教名山之首,却鲜有人窥破狼山寺庙“金龙伏狼”的建筑布局。且不说这种布局也是名列全国寺庙构建艺术之首的,仅就眼前的腾挪跌宕气势已令人叹为观止。
我推断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即公元976年开始支云塔的建造,就已经预伏金龙的雄姿。整体布局以狼山为依托,将广教寺全部建筑勾连纳入,构成一条张牙舞爪穿云破雾的“金龙”真身。你看,“金龙”呈头下尾上从天而降的态势:广教寺山下金刚门为洞开的龙口,大佛殿现法乳堂就是其龙头,两侧的轮藏殿、大悲殿分明是龙的两只犄角,山顶的建筑群便是龙的后躯,支云塔不就是甩入云霄的龙尾吗?半山腰的葵竹山房、三仙祠乃是伸展的两只龙爪。那贯通上下蜿蜒曲折的山道,就是臆想中的躯体。每当月色朦胧或是晨曦降临时,你会感受到金龙躺卧的安静。而当游人香客在蜿蜒山道行走时,你恍然觉得金龙复活,阳光下晃动的人影如同闪动的鳞片。一刹那,眼前这条金龙就活灵活现起来。倘若云遮雾漫时,又使人觉得神龙见头不见尾。
老顾插言,“伏狼”的构思,才是本质之所在。伏狼者,安抚人心也,自然包括明佛理、去嗔痴、养善念。昔日相传有白狼踞其上,为非作歹。大圣云游至此,决意为民除害,装扮作行脚僧人,向狼精商借一衲之地。用一袭袈裟遮遍全山,狼见此知是大圣化身,愿意让出此山。现今,从狼山东大门进,在入山之门西侧,有大白狼塑像,便是故事的一部分。
我们来到通往葵竹山房的小路进口铜狮旁。葵竹山房是狼山寺庙艺术精华之所在。原名四贤祠,明嘉靖32年,即公元1553年建。“山房”二字,出自张謇引用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宿临安净土寺》中诗句:“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葵,即蜀葵,开黄花;竹,天竹,结红果。房内两种植物,暗喻南通明代诗人姚存的诗句“登临莫谓寻花晚,竹翠葵黄此一时”中的葵竹。
四贤祠依山取势,构园精巧,占地仅半亩,却创造出“景贵于深,不曲不深”的幽深环境,被载入名传中外的《江南园林志》中。
我们顺着向东蜿蜒石铺小径,见两边静卧着九块形状各异的大石,石上刻有古人游山的诗作,末尾一块怪石上刻着“迎宾石”三字,我听见一年轻的情侣在自语,宾至如归好温馨。是的,黄山上迎客松是华夏礼义之象征,享誉世界,这儿的迎宾石不也正有此意吗?
“待月坡”因其最先得到月光的照临而得名,也是赏月最佳去处。身临此境,既有《南史·谢惠连传》“对吾饮者,惟当明月”的浪漫,又有待月西厢下的遐思。耐人寻味的是整块待月坡石中,突然冒出一块似古琴古筝大小的谓之“眠琴石”,取“眠琴绿阴”前两字。想当年,葵竹山房主人诗僧芥舟在此抚琴览胜,好不舒适!石后见一丈有余“饮虹涧”,昔日淙淙流水,如今枯竭,大概不在雨季罢了。转身一睹三面玲珑碧云半天阁的御碑亭,恰到好处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御碑上刻着康熙大帝两次下江南分别赐予狼山总兵刘含高和知县施其礼的诗文。
转过御碑亭,来到一个相对大的场地,一堵白墙北端,敞开红色大门,门楣上方嵌入清末状元张謇书《葵竹山房》的横匾。葵竹山房原名准提庵,这四合院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四贤祠和三辰轩所在地。四合庭院是葵竹山房主体建筑,园内布景小中见大,东西相连,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格局,山房南临崖望江,北倚绝壁,斜向上支云塔巍然,下俯左视,望江亭翼然相望,四面皆美景,而匾额题名更具意味。
朝南“法苑珠林”为葵竹山房主建筑,得名于唐高僧道宣所著《法苑珠林》,法苑,佛教语,指佛法所在之处。院落东为“塔荫堂”,内高悬郑板桥书“十指成林”大横匾。南为“一枝栖”,西为“退隐后潜心学习”之意的“退藏精舍”,我们到来,德祥法师正在专心致志做功课,木鱼声不紧不慢,清澈回荡在庭院内。
院内四季花木扶疏,山石重叠,有五百余年的桧柏,其干犹如怪蟒出水;有二百多岁的罗汉松,其枝犹如虬龙舞空;可惜四十年前见过的百年茶花,不见了踪影;有雪白的银薇,三九蜡梅,三秋桂子更待秋后花香溢人。
德祥法师做完功课,陪同我们缓步西行,通过仅能一人行走的过道,进入一小小水院。来到院内一幢假二层小楼,楼椽悬挂《半粟》匾额。在当年芥舟会客的地方热情接待了我们。倚楼俯视,半粟楼下有几块条石搭成的桥,谓留云桥,桥下为青莲池,桥左“青莲池畔”。元人喜欢以“青莲池上”为题作词,其中元初丘处机的“长生之道,以清心寡欲为要”思想,更贴近青莲池取名初衷;此处青莲有字无莲,喻佛眼,与清廉谐音,“一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桥右为水云深处,宋朝刘子寰《齐天乐·寿史沧州》中“似画出西湖,水云深处”。这里水云深处,是自有菩提,顺其自然,实现无我境界。我们流连良久的是《半粟》匾额文字。
《半粟》大有深意,令人琢磨,抄录如下:“狼山准提庵有亭翼然,背山面海,住持僧芥舟请以半粟书其额。摹减沧海一粟之半云尔。噫!海耶?粟耶?沧海耶?一粟耶?夫人争,何常以之为一则一,以之为半则半?大千世界孰与争也?古今作退步思者皆当如是观。芥舟于此共有慧心欤?吾因书以付之。彭玉麟同治十一年壬申秋上月上澣吟……”
细品题识,玄机在于进退之间半粟足矣。谓半,不止持谦为德,也蕴进取为智。既为半,不可强为一;既为半,更要争为一。彭玉麟读懂了芥舟,芥舟读懂了山水,山水即为人生,人生蕴含机遇,空山寂寂,禅意绵绵,正所谓惺惺相惜,缘在一场自觉矣。
彭玉麟,人称雪帅,三中状元,精通诗书画,酷爱梅花,喜画老梅,自称十万梅花王,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
芥舟,南通名诗僧,喜书琴棋,出家准提庵,位于狼山半山腰。前瞻大江,后贴峭壁,院落幽静,楼台错综,虽一枝之地,却处处以小中见大自娱。据此,芥舟懂得满足,懂得珍惜,懂得“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芥舟与镇江金山寺主持芥航,志同道合,互为好友,时称二芥。在半粟楼南,有一敞开大门,芥舟每逢送客到止即回。这扇门开启,另有一番情趣,此门平时应关着,这样,宾客从法苑珠林向西走,一条窄长通道到水云深处,好一个幽静地方,谈学、传道、论经、赋诗……送客开启此门,马上有种豁然开朗、眼前一新的感受。噫!归路就在脚下。
过了水院,我们三人进入依山所建曲形过廊,室内一下阴暗起来,晴天似雾。出廊道,豁然开朗,花香鸟语,另一番天地。陪同僧人指着脚下说:“这是半千石,取苏州半个虎丘千人石之意。”我目视了一下,其实很小,仅二三十平方米而已,然而,可与苏州千人石相比美。衡石楼、让一着棋阁同建半千石上。很有意思的是衡石楼的建筑,园艺师将假二层楼建在一块如同大鞋子的凸起覆石上,我从南向北眯着眼看,衡石楼就像一只卧地雄狮,张开大嘴,覆石呢?好像狮口中戏耍的绣球,臆想的境态真让人叫绝。楼上就是芥舟的书房。山后是一片山崖,叫香积崖,山岩上生长一种野菜,谓诸葛菜,相传是诸葛亮行军用菜,到此,一种野趣与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古稀之年,小半天采风,有点气喘吁吁,年轻的小吉,善解人意,指着“让一着”棋阁内一石几和几张石凳说:“老同志,小歇片刻,如何?”“好的,好的。”我连声应和并请老顾先坐。
环顾四周,让一着棋阁临饮虹涧,面东——军山在眼前;南墙是漏窗,近,气势恢宏的狼山南大门,远,滚滚长江东逝水,船只穿梭往来。西、北墙壁嵌有明万历年间石碑,我欣赏之余,幡然醒悟:这石碑是有意而为之,弥补了西、北两面无自然景观之缺憾。让一着棋阁成了真正意义的四面观看的阁。庭院虽小,处处有玄机、藏学问。我数了一下共15块,被誉为狼山小碑林,大碑林在北麓园题名坡。可惜没有墨描,字迹难辨,多少有点扫兴。
“让一着”吧,人生中的事情就如下棋一样变幻莫测,让一着并不意味着我损失了,心宽似海,容纳百川才能达到无我境界。
作者简介:
陆林,男,1948年4月生,江苏南通人,画家,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