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枝头春意闹
2024-12-31马琪琳
梳理部编教材发现,一些写作练习的主题,诸如“这儿真美”“我的植物朋友”“写观察日记”等均与春天相关,而且在其他主题的作文中,也常常要写与春天有关的事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描写春天,也可记叙春天发生的趣事。对此,要认真观察,通过细节描写使作文内容生动形象、具体真实。
一、认真观察,使作文内容生动丰满
春天是缤纷多彩的,只要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新发现。不仅如此,认真观察,也是使文章内容生动、丰满的关键手段。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能从《搭船的鸟》一课中体会到作者通过观察翠鸟的“羽毛翠绿、翅膀蓝色”等发现翠鸟颜色的美丽,又通过观察翠鸟“冲、飞、站、吞”的动作发现翠鸟捕鱼的敏捷;可从《金色的草地》一课中明确按照早、中、晚的时间顺序认真观察,可发现草地颜色存在变化;可从《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了解到作者通过观察杨梅“圆圆的,成熟前遍身生着小刺、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带有酸味”,发现杨梅外形可爱、味道可口。
第一,详细观察,保证文章条理清晰。如:
一次有趣的观察
每年春天,母亲都对我说,小柠檬,扁豆的蔓儿从来都是向右绕着爬上架子的。虽然母亲每次对我说的时候目光都很坚定,但我仍旧无法相信,难道扁豆的蔓就不能从左边爬上去?
也是在这年春天,恰好有剩余的扁豆种子,于是我就在家中院子北侧的墙根处埋上了一捧扁豆种子。究竟是过了几天记不清了,但总感觉墙根处的泥土很快便裂开了……扁豆长呀长,我每天蹲在墙根处看呀看,直至扁豆长出了小小的蔓儿。我找来了三根小树枝将每个树枝分别插在扁豆秧旁边的土壤中,为验证猜想,我特意将那小小的蔓从树枝的左边绕着缠上去。第二天起床我便跑去看,小小的蔓儿竟然从右边爬上了树枝。我大吃一惊,真的好神奇!对此我决心要看个究竟。
星期天,我将小小的蔓儿从树枝上取了下来,再将它从左边绕上小树枝,并用红色的记号笔在树枝上做了记号,我取来小凳子就坐在扁豆们的旁边,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发现小小的蔓儿竟然离开了我的记号,向右挪了一点点。又过了2个小时,蔓儿离我做的记号又远了一些,6个小时后,小小的蔓儿彻底变换了方向,又从小树枝的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自那以后,我彻底相信了母亲对我说的话,扁豆的蔓儿的确都是从右边绕着爬上去的。
开头设置悬念,同时明确交代了本次观察的目的。在正文中,作者利用设疑的方式为下文做了铺垫,并在下文具体介绍了自己是怎样观察的。篇末用简短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所得。文章条理清晰,观察过程详细,内容生动丰满,令人信服。
第二,巧用修辞,使文章内容生动形象。如:
一到春天,姥姥家的围墙里就开满了木蔷花。仔细看,小小的叶片绿得发亮,像是被精心涂抹过油彩。木蔷花的藤蔓惬意地伸展着,垂在花架子上,远处望着,碧绿的藤蔓如同瀑布一般。藤蔓上的小花像瀑布飞溅出来的小水珠。星期天,我常在木蔷花下玩耍,藤蔓上的花儿一朵挨着一朵,一簇挤着一簇,层层叠叠。若正值木蔷花的花期,春风吹过,清甜的芳香阵阵袭来,我总是忍不住走近它,拥抱它,恨不得将那芳香尽数吸进身体里,让自己也能散发清甜的香气。每年的春天,总有几名同伴与我在姥姥家的围墙里玩耍,她们在争取我的同意后采摘了几朵美丽的木蔷花,插在发间。一次,我还发现她们将几朵木蔷花藏进了衣服的口袋里,我并未拆穿她们,如果她们将花养在水里,就能像我一样每天都能闻到这份清甜。
——《木蔷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多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如将绿得发亮的叶片比作涂了一层油彩,再如将木蔷花比作水珠,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木蔷花的特征。
二、钻研细节,使作文内容具体真实
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内容具体真实,那么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可从语言、动作、神态、目光、声音、外貌六个方面展开:
1.语言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主要分为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提示语在后以及无提示语四种形式,各种形式的语言细节描写在写作过程中的应用有所不同。请看下面的示范:
第一,提示语在前。如:
母亲耐心地对我说:“要缓慢地、均衡地持续用力才能将车前草完整地拔出来。”
第二,提示语在中。如:
“前几天放风筝同学们表现不错,送你们一份小礼物,”李老师欣慰地说,可说罢,李老师的突然皱起了眉头,“咦,明明带来了,怎么不见了?我放到哪里去了?”
第三,提示语在后。如:
“红日生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李老师哼着歌健步如飞地走进教室。
第四,无提示语。如:
春游出发前,李老师翻开点名册面带微笑,“赵四。”“到!”“刘一”。“到!”
2.动作细节描写
春天,可做很多事情,如果将事情写入文章,则要注重动作细节的描写,关于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请看下面的示范:
第一,放慢镜头,分解动作。如:
“小李捉扁担钩。”原句中仅有一个“捉”字,但若将镜头放慢,以回放的形式对捉扁担钩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动作分解,则可以向读者呈现更完整的捉扁担钩过程,从而丰满文章的内容,彰显文章的真实性。
第二,巧用动词,准确描写
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不同的语言表达目的可应用不同的动词,例如应用来、去、走、捉、撩、跳等表示动作;应用相信、佩服、惦念等表示心理活动;应用上、下、进、出、起等表示趋向。动词何其多,用错可会闹笑话。所以选准动词,才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写作需求。例如“新发芽的枝条拨乱了她的头发,她边捋着头发边向我走来”中的动词“捋”,如果应用“摸”“甩”“撩”三个动词,则完全改变了捋顺头发的原本意义,“捋”所表示的意义是其他动词无法替代的。请阅读下面的片段:
蚕宝宝爬行的时候身体一突一突的,不过它的爬行速度非常慢。我看着它们大口大口地吃着桑叶,心里很是喜欢。时不时还会和蚕宝宝们说话,“快点,别的宝宝要抢先到达那片桑叶上了,那样的话你就吃不到那片最绿的桑叶了。”那个蚕宝宝似乎听懂了一样,把身体拱得更高了,快快地爬向那片最绿的桑叶。我的蚕宝宝们吃桑叶的姿势千奇百怪,有的侧着身子吃,它的脚还时不时挥舞几下,像是没有站稳就开始吃了;有的则把身体缩成一团吃,偶尔还抖动几下身体,这是在告诉我它冷了;还有的竟然一边爬着一边吃,不一会桑叶上面就出现了一个小月牙。
——《我的蚕宝宝》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应用了“一突一突”“拱”“侧”“挥舞”“缩”“抖动”几个动词,准确描写了蚕宝宝的“吃相”,同时边描写边融入自己的想象,使得文章内容具体而真实。
第三,增添修饰词语,丰富内容
修饰词语的添加能使动作描写更生动具体,在丰满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强化文章的真实性。例如:
“他跳下去了。”
“他咬着牙,深吸了一口气,猛地跳了下去。”
“他紧锁着眉头,摆动着双臂,咬着牙,深吸了一口气,猛地跳了下去。”
由此可见,一个“跳”字所表达的动作效果与增添修饰语言后所表达的动作效果截然不同,当然,后者更具体、更生动,更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3.神态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在与人物相关主题的作文中比较常用,细致的神态描写能凸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品格,也能展现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从而使文章中的人物变得生动形象,给读者更真实的感觉,除此之外,有些神态描写还可以用于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某件事的发展结果。神态描写一般以人物的眉毛、眼睛、嘴巴和脸为主,如写高兴:
(写眉毛)舒展开来,弯得如同柳叶一般。
(写眼睛)眯眯着、快要眯成了一条线、眼珠都看不到了。
(写嘴巴)咧开了、合不拢、露出了牙齿。
(写脸)红彤彤、露出了酒窝、像红苹果一样、肉嘟嘟的。
4.目光细节描写
目光,也就是一个人的眼神,而一个人的眼神在人体语言中是最直接,且最具表现力的一个部分。在写作过程中描写目光,能向读者传达出人物的情感与内心活动,增强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共情。例如将角色的目光描写为坚定,读者则能感受到角色的决心、勇气;将角色的目光描写为迷离,读者则可在体会到角色的困惑与迷茫。目光描写还可为人物形象增添更细腻的情节,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关于目光细节描写的方法,请看下述示范:
第一,失望、愤怒的情绪描写。
例:“他的目光犹如冷冰冰的石头”“他的目光如同刀子一般锋利”。
第二,积极、喜悦的情绪描写。
例:“他的目光如同春日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他的目光如同早晨的阳光”“他的目光犹如七彩的阳光”。
第三,宁静、平和的情绪描写。
例:“他的目光如流水一般柔和”“他的目光如雨后初晴的天空”。
从上述范例可见,可通过联想、比喻的方式描写目光,表现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5.声音细节描写
在声音描写的过程中可通过不同的音调、音量向读者传递不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更立体的感受,例如柔和的声音,大多能使读者感受到温暖、安静,而低沉的声音,则能使读者感受到忧愁、沉闷、抑郁。有效的声音细节描写是作者创设真实环境的关键,而声音细节描写的方法,请看下述示范:
美妙的声音描写:
如同春雨落在树叶上,沙沙沙。
刺耳的声音描写:
像电锯在不停地锯木头;像拉断了弦的二胡;像未正确吹响的葫芦丝;如同轮胎与地面摩擦发出的高八度声音一般。
由上述示范可以发现,在写作过程中可适当运用修辞“以声写声”,可使文章内容更形象具体。
6.外貌细节描写
切合实际的外貌描写,能进一步凸显人物的特点,让文章内容更真实。关于外貌细节描写的方法,请看:
爸爸经常穿着灰蓝色的制服,戴着同制服一般颜色的鸭舌帽。(凸显了父亲工人的职业特点)每天早晨他都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笔挺的衣服上找不见一个褶皱。(凸显了父亲爱干净的性格特点)
无论是描写春天,还是叙写在春天发生的事,认真观察是“有米下锅”的基础,而掌握诸多细节描写的方法则是使文章具体真实的关键,所以要认真观察,重视细节描写的应用,使文章内容丰满,真实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