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从写好语言开始
2024-12-31单佳琪
正所谓“言为心声”,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和故事中,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其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所以,无论是叙事,还是写人,都要写好人物的语言。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语言呢?不妨试试这四招:
第一招:有个性,只有他才会说出来
语言描写具有很多作用,有的通过人物语言交代必要的信息;有的通过人物语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更多的是想借助语言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所以,描写人物语言就需要让人物说出来的话,更加有个性,展现出“独一个”的特点。写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就是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和身份的内容,这是展现人物特点的前提。
比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诸葛亮乘坐着鲁肃为他准备的草船,直向长江对岸的曹操兵营驶去,鲁肃吓得魂不守舍,诸葛亮却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雾散了就回去。”这是作者乱写的吗?肯定不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路上,说了很多话,为什么其他不写,单写这句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上文所说的,这句话只有诸葛亮能说出来,这就是能体现人物个性的语言。
比如看第一句话“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诸葛亮识人的表现。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大雾天,诸葛亮知道曹操一直都有心疑的毛病,必然不敢贸然派兵;而第二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雾散了就回去”,更是将这位神机妙算的军师内在的淡定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其算无遗策,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特点展现了出来。
一位小朋友写自己与继父的交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别闷在心里。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这段话非常符合继父的身份,也贴合了当时两人存有误解和矛盾的情节。
所以,在描写人物语言时,切不可异口同声,说着一些任何人都可以说的话,那样人物的特点就完全模糊了。
第二招:要配套,不能让对话“孤独”
描写人物语言不能光写对话,否则光秃秃的对白就成为了一种摆设,势单力孤,自然也就失去了感染力。只有将人物具体怎么说的状态写清楚,人物的个性和特点才会显得更加鲜明、生动,最终深入人心。
还是先从课文中找范例。《军神》一文在描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完无麻醉的眼部手术后,这样写道:沃克医生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挥手让护士出去,然后关上手术室的门,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从最终沃克医生“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这句问话来看,无疑就是想获知面前这位具有超强意志力的人物的真实姓名,这体现了沃克医生对这位“病人”的敬佩,但仅用这一句对白,这种敬佩之情还显得不够,于是作者描写了一组沃克医生的动作和神态。比如“慈祥的表情”,与其一开始的生气形成了对比,表明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想说什么又忍住了”和“挥手让护士出去”以及“关上手术室的门”,表明沃克医生已经了解并尊重这位“病人”隐瞒自己的姓名,这又是由敬佩之情引起的;“注视着病人”,则是进一步体现了其敬佩之情。
将人物的动作、神态与对话连贯地表达出来,就能最清晰、最鲜明地将表现意图,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字完全释放出来。
还以上面小作者描写继父的那段话为例,在人物的语言前,如果加上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一定会将这位继父善解人意的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简单的“坐”和“抚摸”的动作,加上表示语气的“亲切”一词,人物的特点便跃然纸上了。
第三招:要真实,像从场景中长出来一样
每个人都有思维、有情感,这就决定了人的内心世界都会有波动,在不同状态下,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人物的语言自然就会受到场景、环境和情节的限制。所以,设计和选择人物的语言既要从人物的形象特点入手,更要契合当时的具体场景。在语文教材中,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有两篇课文。
一篇课文是四年级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奥克勒大副在轮船遇难之后,与哈尔威船长的一段对话,堪称语言描写的典范。这一组人物对话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非常短,另一个是没有提示语。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跟当时的情境紧密相关。这时,“诺曼底号”已经遇到了危险,船长还有很多船员和游客的情况十分危急,船长向大副了解具体情况,必须讲究效率,短平快的对话方式自然最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省略了提示语,更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节奏感,与当时危急的形势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的优秀品质。
还有一篇课文则是五年级学习的《慈母情深》,作者描写自己到车间向母亲索要购买《青年禁卫军》的书钱时,母子二人的对话除了具备了节奏快以及没有提示语等特点外,还在为数不多的文字中穿插运用了大量破折号,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与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因为母亲的工作车间有将近“七八十台缝纫机”一起工作,轰轰作响的声音严重影响了两人之间的对话,运用破折号,表达了对话时人物故意增加了音量,延长了声音。
留心生活会发现,即便是相同的人物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或者场景时,哪怕是表达相同的内容,也会采用不同的语言。
以“作业本找不到”为例,在老师即将检查时,可这样设计语言:“糟糕!我的作业本呢?作业本、作业本,你快出来啊!”以感叹词、设问句以及反复的手法,将内心的焦急展现出来;但如果是课间组长催交作业本,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咦,我的作业本怎么不见了?去哪里了?喂,你们谁看见我的作业本了?”你看,这时候就不再是焦急了,更多的是疑惑;如果是在家里发现作业本不见了,面对妈妈,人物的语言就可能变成“老爸老妈,你们快来啊,我的作业本不见了,赶快帮我找一下,我上学就快迟到了!”……
结合具体的语境展开人物语言描写,不仅契合人物的身份特征,更使得语言出自真实而灵动的环境,读起来就如同出自读者的真实生活,易于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第四招:有变化,用不同的面貌与读者相遇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是相同的内容,富于变化,才更容易吸引读者,否则就会让人陷入审美疲劳的尴尬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自然也是这样的道理。现在很多同学在描写人物语言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提示语放在前面,一篇文章读下来,所有的对话都如出一辙,显得单调、生硬、呆板。稍作调整,作文就能展现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一位小朋友描写自己妈妈个性直的特点,列举了一次自己测试不理想的事例。当妈妈得知考试成绩后,这样写道:妈妈放下手中的笤帚,厉声问道:“什么?你最近是怎么学的?”
这一人物对话,有动作、有语气,对话的内容也直接体现了妈妈的特点,应该说小作者写人物的语言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如果将提示语滞后,则能显示出更胜一筹的表达效果:“什么?你最近是怎么学的?”妈妈放下手中的笤帚,厉声问道。
一字未变,仅调整了提示语的顺序,将人物语言前置,就将妈妈听到成绩后的震惊表现了出来,更展现了妈妈个性直的特点。
所以在写作文时,不要只用一种描写方式,可几种描写形式交替使用,这样作文才不会显得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