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支架写华章
2024-12-31陈东旭
从认知和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智慧搭建学习、思考、探究的支架,可以让写作学习的层次更清晰,让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具体说来,在写作的各环节,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搭建助力支架:
一、搭建立意的支架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说的“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一句为主题,提出了“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方法,学会选择角度或者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语文要素。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中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说清自己的观点”紧密呼应。在实际写作中,同学们要学会梳理想表达的中心意思,并“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择不同的事例”清楚地表达出来。
如写“那一刻,我长大了”这一文题,文题的关键词是“那一刻”和“长大”,“那一刻”点明了这里的“长大”不是身体的生长,而是在短时间里的一种顿悟,是心理上的成熟,或者说是突然间从原先的不懂事变得懂事了。教材给了“‘我’发现妈妈眼角有了皱纹、爷爷为给‘我’买鞋走了很远的路、‘我’在开学典礼上从紧张到自信”这三则事例,启发我们开启记忆的大门,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把“长大”的感受写具体。选择一件能证明自己“变得懂事、懂得感恩、拥有自信”的事儿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借助具体的事例将真实感受写清楚,写自然,写具体。
此时,可搭建这样的立意支架:“妈妈眼角有了皱纹,这说明岁月不饶人,与‘我’的突然长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爷爷走很远的路,只为买到‘我’喜欢的运动鞋,这件事确实令人感动,想一想,怎样让‘爷爷走很远的路’这件事变得更加感动人?”“‘我’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是怎么克服紧张心理,重拾信心的?”
以上思考支架的搭建,有助于进一步探究事例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想象、寻找事例中的细节,从而学会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说清楚,并记录真实感受,从而确立中心,并紧紧围绕中心思考写作内容。
在上述层层推进的思考、探究支架的帮助下,可归纳出“长大就是不再心中只想着自己,处处以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为中心”“长大就是懂得孝顺父母、懂得感恩他人、学会自强自立自信”等明确而具体的中心,并从成长经历中的那些让自己“开始长大、变得懂事”的事例中发掘出主题。
二、搭建编写提纲的支架
确定了具体写作事例后,就要按照表达有序、内容具体、布局合理等写作要求,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要避免在写作中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问题,绘制思维导图、编写作文提纲,就是最有效的策略。这样做还可以很好地防止在写作时出现偏题、写流水账、详略不当等现象。
但是,如果直接绘制思维导图,编写作文提纲,跨度和难度很大。这时,不妨采用反推的方式,通过例文思维导图、提纲的提炼,学会滚雪球式的编写方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素材梳理写作思路,绘制思维导图,编写作文提纲。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例。本单元中的《盼》这篇课文,围绕“盼”字,写了“我”盼望下雨天,因为雨天能名正言顺地穿上新雨衣。作者为将事情说得具体、生动,详细地记叙了自己“渴望—失落—惊喜”的心理变化,从而在一波三折中,让文章从头到尾都流露出急切的“盼”之情。这样的课文回归思维导图,再列出提纲的过程,就很好地还原了构思过程,同学们自然也能悟得写作的思维路径。
搭建这样的支架,同学们很快就能学会给选择的事例“增肥”的办法。如一同学选择了作文提示中给的“乐”字,对“玩纸飞机”这件事进行了详细描写,从而让整个“玩”的过程笑声不断,乐趣无穷:
起因:叠纸飞机,玩纸飞机,这还是我们上幼儿园时乐此不疲的游戏。今天,学校居然把它作为“科技节”的比赛项目,这让我们在惊喜之余,也增加了一份好奇。
经过:①科学老师细细讲解比赛规则和要求,我发现这叠纸飞机和玩纸飞机居然还有着很多学问;②我们小组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空气浮力知识,从选材、增大平面、减少摩擦力和阻力等方面,谨慎制作;③看着叠出来的飞机一次比一次飞得远,我们的内心无比满足;④一下课,我们就拿着自己研制的纸飞机,去与其他组比赛;⑤正式比赛时,我们过五关,斩六将,拿下了年级组第一名。
结果:玩中学,学中玩,这次叠纸飞机、玩纸飞机活动,让我们不仅重温了童年的快乐,还收获了探究之乐,成功之乐!
上述提纲,围绕“乐”这一中心,选择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并选择了“探究的快乐、赢得比赛的快乐”这些典型场景,让“乐”不肤浅,不平凡,成了一种有高度的理性之趣。
三、搭建表达方法的支架
阅读单元课文,同学们能积累很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要把这些写作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语言经验和能力,不要仅停留在“依样画葫芦”的模仿层面,或者“纸上谈兵”的照搬、套用理论上。搭建从认知到实践再到灵活运用的启发支架,是帮助我们灵动建构、整体建构作文的重要路径。
如在写“我的拿手好戏”时,可回顾本单元课文中与“拿手好戏”相关的内容,像《伯牙鼓琴》一课,可提问:“伯牙的拿手好戏是什么?钟子期的拿手好戏又是什么?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一本领的?”阅读《书戴嵩画牛》一课思考:“牧童的拿手好戏是什么?这一本领是怎么得来的?”《月光曲》中“贝多芬的拿手好戏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把这一拿手好戏写清楚、写具体的?”……
这样的问题导思支架,能将我们的关注点直接定位到写作方法的探究、感悟上,再次透过课文语言,梳理、统整与本次写作相关的策略方法,从“写什么”“怎么写”等角度,启发自己构思、撰写习作。
四、搭建有效修改的支架
能根据他人的建议完善作文,并能对他人的习作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也是同学们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情况下修改步骤是这样的:①读——写完把稿子读一遍,看看有无错别字,有无不通顺的地方;②想——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写作方法,我用了几种,还能不能再试着多用几种方法;③听——在倾听、欣赏他人习作中汲取新的灵感;④问——在写作过程中,我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需要哪些帮助。
在这些基本的策略基础上,还要根据具体作文,量身定做相关的修改支架。如在上述“我的拿手好戏”这篇作文的修改环节,就可以搭建更清晰的修改支架,让实践过程更细致、真实、有效。比如在写清楚过程的评价、修改中,设计这样的支架:“把自己介绍‘拿手’的那部分内容读给同桌听,想一想这个‘拿手’真的超过别人了吗?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同桌的意见再修改。”如此,修改时会聚焦,写作也会更加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