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双向赋能,立意走深见新
2024-12-31曹津源
“虚实相间法”是抽象描写与具体描写交错显现、互相转换的方法。“实”一般指外在表面物态的描摹形容,“虚”则是对内在精神品格和生活哲理的联想揭示。“虚”由“实”来,“实”因“虚”美,虚实相间使文章立意得以走深见新,构建出耐人品味的境界。
美文引路
温柔相对时,“只有敬亭山”
马" 涌
一直想给敬亭山写些什么。几次提笔,却又放下了。
原因之一,是我与敬亭山的缘分,本就浅薄,不过是半面之交;原因之二,也是我与敬亭山的那一次邂逅,距今已经太久远,我已不记得她的全貌,脑海中只剩下掠影二三。
然而,时间越久,记忆的细节剥落得越厉害,那脑海中残存的关于敬亭山的二三事,竟愈发鲜亮起来,闭上眼也明晃晃的,让人的目光移不开。
那是怎样一次偶然而仓促的相遇啊!那一趟,我几乎是半懵懂着,就被同行的朋友带到那座“太守知不知”的宣城;又是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被直接带到敬亭山的跟前。待我开始回过味儿来,她却又已在千里之外了。
回忆起敬亭山,首先想起的,是她的竹。
我走过一些地方,竹子也见过一些。在温暖的四川盆地,竹碧中透青,节节粗壮,茁壮安逸却少了些矜持;而在北京移栽而来的竹,病病恹恹,面色蜡黄,只能称为“竹竿”。而敬亭山的竹,恰似文人骨头一般,兀自生长在山中,并无园林景观一般的矫揉造作,正是那“茂林修竹”的意韵所在。竹是岁寒三友,但倘若是在江南文人院落中寄人篱下的竹子,只能算是岁寒的食客,并无那份友人之间平等相待、来去自由的脾性,唯有敬亭山的竹,有傲骨而秀美,无傲气而谦谦,遮天而不蔽日,却把阳光也染成一派竹叶青。事实上,我已记不得敬亭山中所栽何树,记忆中满目只有那天地一以贯之的挺拔苍翠。比起树林那份层层叠叠的厚重,竹林里是清朗的、开放的、高远的、澄澈的。这是竹的样子,也是作为主人的敬亭山的品性。
关于敬亭山的事情之二,是她的茶。
竹的绿是浓的,茶的绿是淡的。竹的绿里有的是骨气,茶的绿里有的是灵气。广阔茶园掩映在山中,就像是敬亭山把她的绿沏进了山泉里,那绿便一道一道地晕染开了,浓浓淡淡地装点着。不少山中的绿,也说得上错落,却都不如敬亭山的灵动。想来是因为,那山中的浅绿往往源于稚嫩,而敬亭山的茶,嫩绿里却是一派成熟丰收的气息。敬亭绿雪,是这茶的雅号,多好的名字,看那一片片绿蓬蓬,正有着雪一般的松软丰盈。茶是贡茶,是名贵好茶,却没有骄矜金贵的脾气,不需养在大煞风景的高墙深闺中,而是写意地种在人来人往的山道旁。年幼小童在茶树间奔跑嬉戏,父母在一旁眼含爱意地看护着,看行头应该是来散步的市民。久居宣城的他们,与敬亭山和她的茶之间有着互敬的默契,而这种默契又感染了游客。所以在敬亭山,茶不再是寄托风雅的高贵玩物,敬亭山把她的茶奉给她的客人们。
想到敬亭山的事情之三,是她的胸怀。
她是山,但并不陡峭。无峰,亦无谷,却虚怀若谷,平交天下,来去自由。当我站在她的门前,看着那块写着“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石头,好奇于为何不见售票处,只见游人如织。一问之下,原来是不要票的。来去自由,令人心平气静,无需有焦躁之情。来敬亭山家中做客的人们,也都放缓了精神,放慢了步伐,千里之外的游客们,不复有匆匆神色,宣城的居民们更是惬意于其中。敬亭山的所在,这挂牌“森林公园”的所在,并非像大多数景区,远在一隅,深居简出,拒人千里。敬亭山,她的家就在宣城中,阡陌马路交通,鸡犬汽车相闻,市中心出发,四五公里,踱步骑行可至,与百姓日日相对。下班了,来森林公园散散步爬爬山健健身,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一样随意随性,甚至今天我们很难敲开邻居家的门了,敬亭山的家却依然随时向你敞开。
这种亲切,就是敬亭山最美好的品格了。
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掩映在太白笔下的群山,有六龙过万壑的雄奇,有迢迢见明星的玄妙。它们是名山,是美景,只有敬亭山,是朋友。因为是朋友,所以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谪仙人,肯来与她相对而坐,将大把的好酒、好句和好时光消磨在这相看无言之中,两不生厌。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事情不过如此。
李白仙去,诗还在,敬亭山亦在。这是今人的幸运。纵然我非谪仙,亦无好酒好句,敬亭山依然愿意用陪伴李太白的姿态,迎我来,送我去;甚至我已经忘却了她一花一叶的容姿,她也愿意在一个写意般的轮廓中,与我的记忆温柔相对。
那不甚清晰的二三事,便足以成为一个他日重逢的理由。
【选自《人民日报》】
技法鉴赏
这篇文章追忆游敬亭山的“二三事”,时“实”时“虚”,虚实双向赋能,令人回味。
一、同中求异,虚写立意。作者运用“同中求异,虚写立意”笔法写竹,通过“实”写其既矜持修美又谦和开放的个性,揭示敬亭山内在的以友相待、和谐可人的处世品格。与敬亭山的竹相比较的,有四川盆地之竹、北京被移栽之竹、江南文人院落之竹、敬亭山“层层叠叠”的树木,比较点涉及外在的形、色、质等多方面,“只能算是岁寒的食客,并无那份友人之间平等相待、来去自由的脾性”等语由“实”转“虚”,竹被人格化、社会化。虚实相间中,令人向往的生活质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清朗,澄澈,高远,友善,和谐……
二、先实后虚,由表及里。作者运用“先实后虚,由表及里”笔法写茶,赞美其内外皆美的个性,展示敬亭山亲民爱民的生存品格。写敬亭山的茶,既实写其“一片片绿蓬蓬,正有着雪一般的松软丰盈”的外形,更用虚写其灵动成熟的内在美——远离高贵、喜欢生长在“人来人往的山道”旁,“默契”地接受小童的“嬉戏”和市民、游客的欣赏,给人们奉上茶的清香……这种充满亲和力和温馨感的生活状态,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至此,文章立意更高一层。
三、由今及古,虚实转换。作者运用“由今及古,虚实转换”的方法写山,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处,赞美其随意随心、开放亲和的亲民生态。作者先实写敬亭山“并不陡峭。无峰,亦无谷”,后转入虚写,揭示其内美——不因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而傲视游人,相反,市民游客不仅可以随意进入,而且以她特有亲切的平民气质让人神清气爽;追溯历史,更有李白“相看两不厌”的佳话,于是,文中“惬意”“温暖”等形容词,“山友”“迎我来,送我去”“温柔相对”的低调、真诚、温馨,其传达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景物本身,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我仿我秀
韵味云南
江苏省如东中学" "管亦姚
来到七彩云南,感到韵味无处不在。
江水奔涌的韵味
水一排排涌来,势如破竹,它们互相推搡着,肆无忌惮着,畅畅快快地向前喷涌,仿佛宇宙间只剩下了水在流动。这便是虎跳峡的风光。山是青灰的,天是暗蓝的,水是碧绿的,进退有序间,构成了一幅浓淡适宜的国画。水如同一个从天而降的舞者,青铜色的皮肤闪着远古的冷意,沧桑的褶皱暗藏着亿万年的悠悠。水在嬉戏,在玩闹,在歌唱,在舞蹈,在呐喊,在呼吸……水容纳了悲欢离合花开花落的世间万象,汇集了喜怒哀乐嗔怒惊怪的人生百态,成了最清澈的存在,携着一颗水晶般透明的心无悲无喜地从这头走到那头。它从遥远的时代便开始流淌,流过春秋战国,流过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它还将流向未来,成为世界的永恒……水声轰鸣,如同千军万马披荆斩棘,如同舞女飞旋琴瑟合鸣,如同安塞腰鼓铿锵有力。不知千百年前的人们,是否同我一样,望着眼前滚滚东去的江水,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千年古城的韵味
丽江古城,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古城。走在潮湿清凉的青石板路上,似乎能听到历史渐去渐远的脚步声。街道边,坐在门口慵懒的老人静静地打量过往的脸孔,熙熙攘攘的游人成了他们眼中流动的风景。我们看古城,古城人看我们,或许我们得以寻得古城的皮毛,可古城骨子里的精髓却一直深藏在古城人的心中。这种固守,让古城的神秘和深邃得以延续。河边有人在捶打着衣服,一声一声,沉闷而厚实。漫上台阶的青苔,尘埃落定的木格花窗,梁上燕子弃置的旧巢,洇染出沉厚、典雅、温存的痕迹。
古城有一种淡定的力量,抗拒着现世的浮华与躁动,一路延伸传统文脉和历史卷轴。细细体验,一种说不清的情愫便弥漫、萦绕开来,如皎洁的月色,如鲜醇的麦香,渗透在空气中、血液里。这里是灵魂最好的码头,她闲适恬淡,不急不躁,带来一种境界,一番韵致,一股诱惑。一座城,如同一个人,有内涵而不必张扬。那淡雅之美,会渐渐打动人,撩拨人,让人迷醉……
策马奔腾的韵味
矮矮的玉龙驹有着温顺的性子和忧郁的眼睛。它长长的睫毛敛住了所有心绪,用专注安静的目光眺望远方,天真无邪得如同孩童。远处悠扬的铃声若有若无,山风将它拉成长长的模样,乘上飞鸟的羽翼跃向云中深处。“嘚儿嘚儿”的马蹄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与悠长的山歌交融在一起,拥着颠簸的我驰向远方。在茶马古道那崎岖的小路上,我们留下了一片欢声笑语。
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大家抛却疲劳、陌生,手牵手载歌载舞。那印在每个人眼中的小小的温暖的火焰,也成了七彩云南留给我们的别样韵味。
点击
作者运用“虚实相间法”对虎跳峡、丽江城和玉龙驹展开状写,虚实转换,使立意多样而新颖——既有“捶打衣服”“水一排排涌来”“漫上台阶的青苔”“木格花窗”“梁上燕子弃置的旧巢”“‘嘚儿嘚儿’的马蹄声”等实写文字,又展现了云南奔腾不息、走向未来的昂扬姿态、“抗拒着现世的浮华与躁动”的淡定沉稳、茶马古道文化积淀的别样韵味。一句“这里是灵魂最好的码头”,深化立意——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多么需要这样浸润着诗意和浪漫的“码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