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声叮咛”导写

2024-12-31龚姚瑶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4年8期
关键词:柳絮风铃水杯

文" 题

“一种春声浑难忘。”曾几何时,那一声叮咛又回响在耳畔。如一朵朵白云,漂泊在我的天空;如一串串风铃,挂在我心灵的窗户;如绵绵细雨,湿透我的衣襟……

请以“那一声叮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导" 写

一、理解题目核心

1.关键词解析

首先,“叮咛”二字,不仅指言语上的反复嘱咐,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那一声叮咛”,不同于日常的闲聊或随意的提醒,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饱含关心、爱护、提醒或期望等复杂情感的言语表达。这种表达往往发生在关键的人生节点,或是成长路上的重要时刻,成为推动我们前行、塑造我们性格的力量源泉。

进一步解析,“那一声”的限定,强调了叮咛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可能不是众多叮咛中最响亮或最频繁的,但因其独特的情境、深刻的内涵,或是对个人成长产生的巨大影响,而在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独特性,使得“那一声叮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的情感纽带,让人在回忆中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2.情感基调

文章的情感基调应紧扣“难忘”二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出对“那一声叮咛”的深切怀念与感激。这种怀念,可能源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对叮咛者无私付出的感激,以及对那段成长历程的珍视。同时,文章也可以融入激励、警醒等情感元素,通过回忆叮咛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展现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3.引言的启示

引言重在创设情境,启发思路。“一种春声浑难忘”出自“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意思是难忘那教导之声,最欢喜的还是下课时的情形。三个排比句,喻指叮咛点缀我们成长的天空,叮咛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叮咛温暖我们前进之路……有助于拓展“那一声叮咛”的内涵,打开写作思路。

二、确定写作范围与角度

1.时间范围

“曾几何时”提示我们,那声叮咛发生在过去,但至今仍然清晰记得,说明其影响深远。可以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时间点,如童年、青春期、某次重要事件发生时等。

2.内容选择

选择具体的事件或场景。可以是来自父母、老师、朋友或亲人的叮咛,内容可以是关于学习、生活、做人做事等方面的。重要的是,这声叮咛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你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或改变自我。

一声真的只能写“一声”吗?这里的“一”,不是确指一,因为如果只写一声叮咛的话,文章的内容和篇幅都会受限,即便努力发散拉长,可读性也会大为削减。“一”可以是多,但不建议在一篇文章中超过三个。可以写哪些生活中的“叮咛”?得意时的劝勉;失意时的鼓励;迷茫时的指引;困顿时的开导;进步时的赞赏,都可以。最好写哪些人的叮咛?最好写的是父母、老师、长辈,或者是关心我们的朋友。叮咛我们的人,一定是陪伴过我们,了解我们的人。他们知道我们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需要注意些什么。

3.比喻与象征

题目中的比喻句“如一朵朵白云,漂泊在我的天空;如一串串风铃,挂在我心灵的窗户;如绵绵细雨,湿透我的衣襟……”意象丰富,富含诗意。在写作时,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比喻,将“那一声叮咛”具象化,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立意方向

那一声叮咛最好是落在感谢父母、老师、长辈等的教导和陪伴上。最后,在总结点题的时候,要把“叮咛”带给我们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好运用修辞,拔高立意。如:

三年时光,您的叮咛,似春风,拂走我心间的寒凉;像灯光,照亮我成长的路;如清泉,洗涤我内心的焦躁。因为您那一声叮咛,我才能慢慢地、稳稳地走向我想要去的远方。

三、文章结构

1.开头

可以用简洁而富有吸引力的场景或情感导入,引出“那一声叮咛”,并点明其让自己难忘的原因。同时,可以巧妙地运用题目中的比喻句,为全文定下基调。

2.主体

详细描述这声叮咛发生的背景,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可以通过回忆的方式,穿插叙述与这声叮咛相关的具体事件或场景,表现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同时,注意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感表达更加真挚。

3.结尾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可以回顾“那一声叮咛”对自己的深远影响,表达对其的感激之情;也可以展望未来,表示将铭记这叮咛,继续前行。同时,可以再次运用题目中的比喻句,以富有诗意的语言结束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具体内容

第一种,一个人的一声叮咛。为了增强感染力,最好设计波折,之前以为叮咛是唠叨,不以为意,经历挫折后,恍然大悟,才明白那是关心,恍然大悟。

第二种,一个人的三次叮咛。这样写描写和叙述的压力会小很多,回忆三个情境,总结那三次叮咛给自己的感受。时间角度的早、中、晚;空间角度的学校、家里、路上;经历角度的骄傲、畏惧、迷茫,等等。

第三种,三个人的叮咛,每人一次,共三次。这样选材的压力小一些,父亲、母亲、老师、朋友等均可,但最好每个人叮咛的情境和目的有所不同。

五、注意事项

1.确保文章内容紧扣主题

从开头的引入,到主体部分的叙述与回忆,再到结尾的总结与升华,每一步都应当明确指向这一中心思想,避免在叙述过程中引入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情感要真挚自然

真挚自然的情感是文章打动人心的关键。在描写“那一声叮咛”时,应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感受,用真实、质朴的语言将那份感动、温暖或激励呈现出来。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母亲眼中的不舍、自己听到叮咛时的内心波动等。同时,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空洞的抒情语言,让情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触动读者的心弦。

3.语言要流畅、生动

流畅、生动的语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丰富语言,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将叮咛比作白云、风铃、细雨等,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叮咛的温柔与美好,还赋予了文章以诗意和画面感。

4.结构要清晰合理

清晰合理的结构是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基础。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部分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点明“那一声叮咛”的难忘之处;主体部分详细叙述叮咛发生的背景、内容,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其对自己的影响;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自己对叮咛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佳作展示

那一声叮咛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是一种怎样的温柔,如同妈妈的叮咛,细腻,温和,像一缕阳光,让你暖到心底。

春·风铃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亲手编了串风铃,挂在门上,聆听那清脆的声音。

夜晚,我仍在灯下埋头苦写,忽听得风铃微响。我抬头一看,是妈妈。她轻声说:“快睡吧,明天还要早起上学呢,睡眠是很重要的。”她的声音有点沙哑,定是累了。我点点头,说:“我写完这题就睡,妈,你也快睡吧。”她微笑着点点头。我又听见风铃清脆的响声。

那一声叮咛,是风铃的清脆,萦绕在耳畔。

春·水杯

春天已悄无声息地到来,但冬忘了带走它的寒气,或许,那是它送给春的礼物?同学们仍穿着厚厚的防寒服,但喷嚏声仍旧此起彼伏。

每天,我的水杯里会装满混合着药味的冲剂。一饮而尽时,耳畔响起妈妈的叮咛:“虽说没有感冒,预防也是要做的。”

第二天,水杯里出现了黄澄澄的果汁,“补充维C,对身体有好处。”

那一声叮咛,是水杯的温度,残留在手心。

春·柳絮

春光明媚,柳树发芽,满天的柳絮飘飞。

我收拾好东西正准备走,突然看见桌上的锅贴,旁边留有纸条:“早餐得吃饱!”我会心一笑,这定是妈妈趁我穿衣时出去买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吃着热热的锅贴,身旁是飘飞的柳絮,轻柔,美好,就像妈妈的叮咛。

那一声叮咛,是飘飞的柳絮,温暖我的心房。

水杯的温度,那是爱的温度;清脆的声音,那是爱的声音;飘飞的柳絮,那是爱的陪伴。

带着叮咛出发,我收获了爱的芬芳。

点评

一、主题鲜明,情感真挚

“那一声叮咛”是作文的主线,即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叮咛贯穿作文始终,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爱的感激与珍惜,情感真挚,触动人心。

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采用了“春·风铃”“春·水杯”“春·柳絮”三个小标题,分别描绘了不同场景下妈妈的叮咛,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母爱的全景图。

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母爱比作“一缕阳光”等,使母爱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引用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

四、细节描写生动,情感饱满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如妈妈沙哑的声音、冲剂的苦味、黄澄澄的果汁、桌上留的纸条等,展现了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与伟大。

五、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结尾“带着叮咛出发,我收获了爱的芬芳”,不仅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升华了情感,告诉读者,母爱是陪伴我们成长的重要力量,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柳絮风铃水杯
柳絮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柳絮飘飘
柳絮娃娃
摇曳的风铃
风铃
移水杯
移水杯
吹闹心中的风铃
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