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与“坚守”等素材点击
2024-12-31马校卫孙俊强
将热爱当作职业,
莫让“前途”毁了兴趣
杨炜烨
近日,词条“把热爱当成职业的年轻人过得怎么样”登上微博热搜。封面新闻随即发文称:“年轻人的发展之路,有很多条,敢于热爱或许是当下最合适的注脚。”
热爱可以当“面包”吃吗?这是我们做出职业选择最艰难的一步,似乎从小开始,我们就已经在面临这样的选择。也许你热爱画画、渴望创作,父母却拉着你去了数理化补习班;也许你向往唐诗宋词、历史遗韵,老师却催你报考了理科班。问其原因,好像已经被公布了答案似的,清一色的“好就业”“好工作”……所以你听从了父母、老师的安排,暂时搁置了画笔和古籍,走向了“好专业”“好岗位”,迷失在“前途”之中。
再次回首时,你已经被人群越推越远,看不见曾经心中的那一份热爱与情怀了。这不是个别人的迷茫,而是当代年轻人的困境。
“热爱可以变职业吗?”为什么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大家的心头病呢?究其根本,或许是因为当下人们的功利心实在太重。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康毅滨所言:“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长远发展。”诚然,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一直将“养活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奉为至理名言,所以才会去担心热爱如果不能换取“面包”,那么自己该怎样生存。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畏首畏尾,犹犹豫豫。这是可悲的,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杀死热爱的帮凶。
但在人们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时,有人已经给出了答案。90后女孩李右溪放弃热门学科,选择了最冷但热爱的甲骨文,成功通过互联网将“绝学”变得“爆火”;00后男孩刘屹靖热爱气象,选择成为追风摄影师,为中国气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热爱越剧的陈丽君坚持19年,最终一朝爆火,使越剧重回银幕。他们难道没有犹豫吗?当然有。但李右溪毕业后尝试了许多热门岗位,却还是选择回到甲骨文研究;刘屹靖不止一次怀疑自己“能不能成功”,却仍然勇敢“追风”;陈丽君也曾无数次质问自己“为什么自讨苦吃”,却仍坚持上台表演。他们也是普通人,却因为勇于将热爱变成职业而为自己披上了金衣,也让更多在迷茫中徘徊的年轻人看到了路,一条在焦虑中的破局之路。
(摘自2024年3月13日“红网”)
适用话题:选择" 热爱" 尝试……
点击
在这个时代,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试错成本越来越高,让更多年轻人不敢去闯。但不去试试,又怎么知道下一站在何方呢?也许会错,也许会痛,可只有这样才会不留遗憾。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所以,试试吧!别让自己成为杀死兴趣的罪魁祸首。
22年坚守田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
李红卫
22年、每年近300天都在一个小村庄工作,确切地说,是在这个小村庄的田野里工作。
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翟镇镇二里头村)工作队队长赵海涛。
我想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保国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
我也想起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驻村一年,她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增加了25000公里。
我还想起了“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高级农艺师杜立芝,她一年下乡200多次,跑遍全县600多个行政村。
……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地扎根乡村?
赵海涛说:“在二里头这样重要的遗址工作,我很幸运,更多的是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李保国说:“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活着干,死了算。”黄文秀说:“我是一名党员,这是我的使命。”杜立芝说:“曾有人问我,你图什么呀?我图的是老百姓增收致富,图的是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焦裕禄同志弥留之际,组织上曾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焦裕禄说:“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先!这,就是答案!
1月5日,偃师区政府授予赵海涛“荣誉市民”称号,二里头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和“主持或参与二里头遗址多项重要发现,两次入选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在《考古》等学术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或简报”相比,这个“荣誉市民”也许微不足道,但这荣誉的背后,是63万偃师人民对他二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取得突出成就的满满赞誉,是对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者的崇高礼赞!
(摘自2024年03月28日“大河网”)
点击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事业追求,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赵海涛、李保国、黄文秀、杜立芝们心中,党和人民事业重如山、大如天,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们一年到头,在野外、在果园、在地头、在田间,无怨无悔,挥洒汗水,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如同一面面旗帜,展现着新时代为人民事业拼搏奉献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