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探析

2024-12-31李亚洲包会存

乡村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甘肃省

摘 要:分析了甘肃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形势,探讨和总结了以集约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以循环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全产业链建设带领农业现代化,以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行动举措。针对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园区集群建设、打造甘味品牌矩阵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经验探析;农业强国;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7-45-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7.009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首次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1]。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性规律,努力打造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体系[2],又要立足我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此研究从甘肃省的省情农情出发,分析总结了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经验与启示,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议,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强国探索经验。

1 甘肃省农业发展基础与现状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会处,42.58万km2的广阔地域除了海洋和岛礁外,戈壁、沙漠、雪山、草地、冰川等均有分布;甘肃省地跨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分布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寒气候等四大气候类型[3-4]。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造就了甘肃省显著的特点。一是农耕文明亘古久远。甘肃省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农耕遗址,这里发现了8 000多年前的黍粒、粟种、油菜籽[4]。4 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在甘肃省庆阳市“教民稼穑”,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3]。二是农业类型丰富多样。甘肃具有宜农宜牧宜林的多样化资源,河西绿洲及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土质肥沃,是省重点灌溉及旱作农业区;甘南等高寒区域,有天然牧草地656.62万hm2,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三是农特产品种类繁多。既有陇南油橄榄、天祝白牦牛、兰州百合等人无我有的“独一份”农产品,也有道地药材、玉米制种等人有我奇的“特别特”农产品;既有苹果、马铃薯、牛羊肉等质量上乘的“好中优”农产品,又有高原夏菜等错季上市的“错峰头”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2022年,甘肃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 515亿元,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国前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 165元,近5年年均增长8.5%;粮食播种面积达270万hm2、产量达1 256万t,多年连续增长;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 300亿元,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格局已经形成,中药材、高原夏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苹果种植面积、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二,羊存栏量全国第三,100多种优势农产品远销8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值超24.6亿元[4]。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等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历史性转移,农业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窗口期,乡村建设进入加快补齐短板的机遇期,城镇乡村进入协同融合发展的突破期[5]。

2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做法和路径举措

2.1 深化“一块田”改革,发展社会化服务,以集约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特别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努力打造“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的“一户一块田”经营新格局,结合发展社会化服务,为土地适度集中,实行机械化耕种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有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

案例1:高台县宣化镇将整理细碎土地作为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力抓手,按照“按户整合、重新分配、一户一片”的思路,将“补丁地”聚成“一块田”,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耕地布局,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增加耕地约5%),改变了多年来“小农”耕作方式,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经营。该镇自2020年启动“一户一块田”改革以来,到2022年底累计完成了2 866 hm2耕地的整合。在初步实现由“一户一块田”到“一村一块田”转变的基础上,宣化镇大力实施高效节水项目,示范推广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工程,推动了智慧农业发展,提升了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极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面对外出务工者多、留守劳动力年龄大的问题,积极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对无劳动力或群众不愿种植的土地,统一入股到村集体,再由村集体将“耕种防收”全环节农事生产一揽子打包,开展“全程式”生产托管;对农户自行经营的土地,将适宜规模化管理的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水、耕种采收等统一或单个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环节”或“单环节”服务。

2.2 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不断加强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组团优势。截至2023年6月,甘肃省先后获批创建了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42个国家产业强镇,30个省级农业产业园[6],园区集群建设在承接龙头企业落地、加快产业升级、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2:张掖市把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以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一是聚焦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种业基地目标,倾力打造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做强现代种业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以玉米制种为主导,油菜、蔬菜、马铃薯制种为重点,瓜类、花卉、小杂粮等特色制种多元发展的“1+3+N”农作物种业体系。投资53亿元打造占地310.7 hm2的张掖国家玉米种子产业园,全面建设集“育繁推、产加销”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玉米种子高科技园区。二是坚持“连乡成片”“跨县成带”,做优绿色蔬菜产业集群。三是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肉牛产业集群。四是着力推动奶牛养殖量、鲜奶产量、乳制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培育优质奶业产业集群。五是坚持多模式主导,发展戈壁节水生态农业集群。

2.3 坚持种养结合,草畜产业一体化推进,以循环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把粮改饲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抓手,以27个牛羊产业大县作为重点区域,大力推广粮改饲全株青贮技术,健全完善饲草产业“种、管、收、贮、运”一体化发展体系,按“种养一体化”“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牧草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和种植农户积极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种养加联结互动、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推进草食畜牧业走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之路。

案例3:广河县大力推广粮改饲,以订单种植与流转种植相结合、分散收割与定点加工相结合、裹包收贮与窖贮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稳定推广粮改饲1.3万hm2以上,加工优质饲草100万t以上,推进“粮改饲+牛羊养殖”循环发展,激发了牛羊养殖户的积极性。2022年末,广河县牛存栏量达到14.3万头、羊存栏量达到135万只,养殖户为3.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8%[7],形成了“家家种饲草、户户养牛羊”的良好局面。广河县大力发展肉食加工业,形成1万t牛肉、1.08万t羊肉的标准化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

2.4 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培育产业发展龙头,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个核心环节,大力实施“2512”链主骨干企业提升行动,按照招大引强的原则,引进了一批实力强、在延链补链强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头部企业,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有力带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案例4:武威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前端抓规模夯基础,中端抓加工促增值,后端抓市场提效益。在产业链前端种养业上,羊如祥公司万只良种肉羊繁育场、邓马营湖万头肉牛养殖场等规模种养项目加快推进。在产业链中端加工业上,武威新希望年产33万t饲料生产线、民勤同泽15万只高端肉羊精深加工生产线、伊利二期新增2条生产线加速建设投产。在产业链后端流通业上,古浪县八步沙羊产业交易服务中心、永昌亚峰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陇上丰达高原夏菜冷链物流园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底,武威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2家,形成了以小麦、马铃薯、藜麦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乳制品、肉类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葡萄酒、白酒及熏醋为主的酿造业,以功能饲料、新型添加剂为主的饲草料业等系列加工产业链。

2.5 高标准建基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以全产业链建设带领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聚焦补链强链延链,着力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聚力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以乡村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促进农业现代化。

案例5:静宁县紧紧围绕建设“一基地六中心”发展目标,全力打造“静宁苹果”百亿级产业链。突出苹果首位产业,重点在精品品牌、精品基地、标准化生产、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谋划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形成产业矩阵,截至2022年底,累计培育涉果企业161家。合力打造以“静宁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产地企业商标为支撑的品牌体系,持续提升品牌整体价值。贮藏包装、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生产服务等关联产业势头良好,电子商务、文化旅游、采摘体验等新型业态逐渐兴起,“一业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苹果产业发展。

2.6 推进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以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坚持走根植于农业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子,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关键,持续加强农业与休闲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多产业的融合,构建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案例6:金昌市以加快城乡一体“全域”体系建设为主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要素资源融合一体,推动农业与文旅互促。永昌县着力打造“生态+产业+体验”的“田园生态文旅体验带”;金川区着力构建农业产业链延伸、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的三产融合新格局。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等为抓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全国重点奶绵羊基地、西北优质湖羊良种繁育供种基地、甘肃商品苜蓿基地和国内优质牧草重要产地等,推动种植、养殖产业链双向延伸,全面启动产业链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因地制宜探索“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

3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甘肃省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装备水平相对滞后,资金稳定投入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为39%、比全国低26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率为65%、比全国低8个百分点。

3.2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甘肃省农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带动增收的稳定性、持续性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57%、比全国水平低近11个百分点。甘肃省农业产业存在核心产业品牌不突出、企业品牌市场竞争力有限、“甘味”品牌三级市场联动赋能不到位等问题。

3.3 农业发展方式相对落后

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甘肃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58%、比全国水平低4个百分点。农业市场主体多但普遍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体量小、产量低。2022年,甘肃省3 337家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刚刚突破1 000亿元,家庭农场5.96万家、仅占全国的1.5%,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十分紧迫。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现代化的引领示范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4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议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既要体现一般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同时又要基于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今后一段时期,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对标中央要求,结合甘肃省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重点领域或环节着手,久久为功,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突破。

4.1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

自甘肃省粮食产量在2020年首次突破1 200万t大关以来,连续三年保持在1 200万t以上,这使甘肃省实现了粮食生产由调入省到调出省的转变。2022年,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达270万hm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种为66.7万hm2、玉米播种面积为100万hm2、马铃薯播种面积为68.7万hm2,其他小杂粮播种面积为34.6万 hm2。由此可见,甘肃省玉米和马铃薯播种面积相对较大,小麦和稻谷缺口较大,粮食生产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由于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农业现代化建设,首先是要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始终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保持甘肃省粮食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在270万hm2、1 250万t以上。甘肃省应以定西市为中心,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商品薯品质,建设全国马铃薯战略储备粮基地、主食化示范基地;应通过整灌区、整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区域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应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重、植物动物微生物结合的食物供给体系,不断提高肉、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的供给保障能力。

4.2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装备支撑能力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力和贡献率。着力推进以玉米、马铃薯、瓜菜、肉牛、肉羊为重点的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加快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装备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加快形成粮油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农机装备研发推广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低碳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4.3 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突出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提高“特”的优势、放大“产”的效能。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档升级。按照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集绿色农产品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4.4 大力推进园区集群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加强甘味肉羊、平凉红牛、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马铃薯和苹果6个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力度。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作用,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创建各级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产业强镇建设,力争3~5年实现“一县一园”全覆盖。鼓励各地政府积极统筹创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加快产业升级、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5 打造甘味品牌矩阵,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

持续推进以省级“甘味”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品牌为根本的品牌体系建设,打造甘肃省农产品品牌矩阵,积极推动标准化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产销对接,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品牌创建,开拓更加广阔的甘肃省农产品销售市场。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3-16(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1).

[3]吕宝林.我省将发展甘肃特色“现代丝路寒旱农业”[N].甘肃日报,2019-01-26(5).

[4]王一民,冯克,焦宏,等.春风吹度玉门关:中国现代特色农业的甘肃实践[N].农民日报,2023-07-10(1).

[5]甘肃日报评论员.努力开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N].甘肃日报,2023-01-11(1).

[6]张燕茹.我省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N].甘肃日报,2023-05-23(1).

[7]刘趁.旱作农业区如何厚植生态底色?——甘肃省广河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纪实[N].农民日报,2023-02-21(7).

作者简介:李亚洲(1976—),男,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规划研究、农业建设项目投资咨询。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甘肃省
甘肃省发布第3号总林长令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