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玉米栽培技术应用关键与农业技术推广路径探究
2024-12-31吕德慧
摘 要:我国玉米种植范围较广,种植经验十分丰富。玉米是重要粮食作物,不仅能提供日常食用产品,还可以作为饲料和原料。为确保玉米产量,先进的玉米栽培技术得到了引用,并且经过了实践测试,与传统栽培方式比较,科学的种植栽培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同时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水城是农业、人口大区,同时也是重要的山区玉米种植区,其山区玉米种植产量将会直接影响地区粮食供应安全。
关键词:农业技术;玉米;栽培技术
近几年,持续不断的农业技术引进和新种植理念的推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规范化以及智能化的进程。玉米栽培技术要点众多,通过对要点分析和把握,可有效促进玉米高产稳产的目标,增加玉米种植收益。在掌握玉米栽培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落实好技术推广工作,扩大新技术的覆盖面,借此助力山区玉米栽培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践证明,剖析山区玉米关键栽培技术,并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山区玉米栽培的关键技术
1.1玉米选种
在玉米栽培中,玉米选种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特别是山区玉米栽培,如果选种不够科学,最终的产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现阶段,玉米种子研发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杂交种子已成为首要选择。杂交种子兼具许多玉米种子的优点,产量更大、生长更快,对环境适应力更强。另外,杂交种子在病虫害预防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杂交种子也存在集病性,容易出现倒伏,所以应用杂交的玉米种子需做好相关的田间管理,科学提升种植产量。
结合现实经验可知,玉米选种需因地制宜,科学满足玉米种植需求,选择适合本地海拔及种植区域的种子,以保证种植产量。不同类型的玉米种子对栽培技术和生长环境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基于此,玉米种子选择期间,不能单看重某一性能,而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例如抗病虫害能力、产量、适应性等。此外,要全面收集种植区的气候以及土壤数据,提高选种可靠性。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与环境相配的种子,才能最大限度增加产量,并从源头抑制资源的浪费。为此,农业部门需做好宣传,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种子,并且辅助种植户提高种植产量,掌握玉米种植技术要点,培养农民科学选种的意识[1]。在选种的基础上,还需选种恰当的播种作业时间,避免天气对种子存活率的影响,结合雨量、光照等多种因素选择播种时间,提高种植的科学性,为玉米生长提供必备的条件。
1.2科学整地
一般情况下,在科学选种之后便要实施整地作业了。玉米栽培的要点众多,其中科学整地是重中之重,可保障土壤肥力,从而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必备的养分。为营造良好的玉米生长环境,要科学收集和分析种植区的土壤信息,掌握土壤营养度、通透度等重要指标。结合经验可知,土质情况松软且厚度较大的土壤比较适合玉米种植,能给予玉米播种、生长重要的环境条件,同时便于玉米根系扎入到土壤中吸收核心的营养物质,从而加速玉米生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种植要规避重茬的情况,以免土壤养分流失较大,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具体实践中,可选择玉米和大豆间隔种植的方式,提高实际的种植产量。
1.3合理密植
玉米栽培期间,要根据种子叶片类型进行合理密植,设计好植株之间的密度,借此保障玉米产量。种植过稀势必会影响产量,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种植过密则会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且植株间也会相互抢夺营养,使得产量全面下降。基于此,在玉米栽培期间,需要选择恰当的种植密度,既可保证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又可以实现玉米产量的最大化[2]。在合理的密植设计阶段,为确保玉米栽植的科学性,可收集种植区当地的降雨量、土壤结构信息等,适当调整种植密度。另外,还需注意到不同玉米种子对生长环境需求的差异性,总结相关的经验,提高玉米种植密度设计的合理性。
1.4科学灌溉、施肥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还需实施水肥管理,科学保障玉米的生长状态。研究发现,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水肥管理要求较为苛刻,同时这方面的工作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首先是水分的适当补充。山区玉米种植基本是靠天吃饭,而水分的补充对于玉米生长来说有着较大的作用,为此结合雨水季节适时种植显得尤为重要。在玉米发芽和生长期,需要确保水分的充足,否则将会影响玉米的成功分蘖,造成最终的玉米棒粒较小,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为此,在玉米发芽和生长期,雨水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可进行重复灌溉作业,确保灌浆期的高产水以及开花期的保粒水到位。对于灌溉水量的控制,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设计,要做到及时补充灌溉水量,避免产生经济损失。
其次是肥量的科学控制。除了水量之外,肥量的控制也是很关键的。玉米在生长阶段的肥料需求量大,特别是氮磷钾肥的供应要保证充足,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玉米良好的生长状态[3]。此外,还需合理加入锌、硼、硫等微肥,保证玉米生长期的养分充足。玉米种植期间,应当首选基肥,并适当追肥,追肥中的氮肥比例较大,其次是磷肥,借此确保充足的玉米穗肥,给玉米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为实现合理供肥,可定期实施测土施肥作业,结合玉米生长规律和现实的土壤条件,精准控制施肥量,提高玉米产能。
1.5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栽培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病虫害防治。玉米病虫害防治相对复杂,涉及内容较多,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防治方案,保障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从实际经验了解到,玉米生长阶段玉米螟为最常见的病害,现实中对于玉米螟的防治需采取多样的防治措施,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针对幼虫阶段的玉米螟,可借助烧、封等措施将幼虫杀死,借此控制玉米螟的繁殖数量,完成大规模灭虫工作。此外,也可以使用诱捕灯进行诱捕,高效完成诱杀工作。如果前期物理防治效果不好,也可以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喷洒玉米种植区,实现科学消杀的目的[4]。而针对玉米粘虫的防治,现实中可使用菊酯类化学农药,按照300~500mL/hm2的用药量标准,将其兑水后对种植区喷洒防治。
大斑病与小斑病较为常见,可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所以这两种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为降低大斑病与小斑病的发生概率,可种植抵抗力强的玉米种子,同时一旦发现患病的植株,要马上采取隔离与焚烧措施,对病毒实施消杀,借此确保种植产量。为降低病害对玉米生长状态的影响,现实中可使用多菌灵实施大范围喷洒,控制好喷洒的间隔周期,以三次以上的喷洒为最佳,合理强化病害防治效果[5]。
1.6适时收获玉米
适时收获玉米是玉米高产栽培的最后保障。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玉米收获太早,玉米籽粒含物就会不足,出现干瘪情况,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并影响玉米的品质。若玉米收获过晚,此时玉米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会降低,从而降低经济收益。基于这样的前提,农民应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时机对玉米进行收获,以实现玉米产量最大化。例如种植甜玉米时,通常要在玉米含水量为60%~70%时开始收获,否则玉米的口感会受到影响。对于农户来讲,玉米含水量无法测量,为此在实际生产中可总结以往种植经验,在玉米吐丝后的一段时间内(一般为吐丝后2~4周)完成收获,借此确保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与路径
2.1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农业技术推广是系统性工作,其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推广创新型技术与理论,领导广大农户应用新技术种植。例如,农业技术推广现场培训会的举办,培训中会讲述如何选种以及防治害虫等,借此提升生产水平,确保实际的玉米种植收益。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借助教育手段,助力农户形成先进的种植意识,掌握种植技术要点,并不断积累种植经验。借助教育方式,可深入开发农民智力,改变其种植习惯,从而科学实现栽培技术水平的提升。
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积极落实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可助推传统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夯实农业发展根基。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中,将科技应用于种植全过程,借此提高生产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在科学解放农民劳动力的同时,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第二,积极落实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可有目的性地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推广新技术期间,革新农民的生产理念,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借此合理推动农产品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基于这样的前提,现实中需看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明确推广范围和对象,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势。现实工作中,围绕农业技术推广,相关部门需保障服务能力,稳步推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在此基础上应用新型农业技术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三,积极落实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可快速完善现代化产业基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期间,为保障质量,需合理加强田间管理以及水肥控制工作,不断优化病虫害防治等手段,发挥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优势。实践证明,农业基地建成后,可第一时间提升农民在国民经济收支主体中的话语权,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助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可借助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会,不断稳定农产品产量,并在此前提下促进玉米产业发展,尽早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2.2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
2.2.1明确技术推广需求,提高推广的有效性
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为达到预期目标要求,要准确定位技术推广需求,确保新型农业技术的适用性。了解推广对象的现实需求,摆脱传统技术困境,确保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获得支持和认可。基于这样的前提,在实践环节中,农业技术的研究需遵循市场规律,结合现实需求去研制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确保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推行规模化生产,发挥农业技术的最大保障作用。现阶段,一些科研人员比较重视成果研制,却忽视了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导致科研成果与生产需求脱节,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结合现实工作可知,科研人员应深入田间,开展有效的市场需求调查,了解农户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含金量与推广价值。通过走访发现,当下少数农户对农业科技推广并不认可,究其根本这与农户的知识水平和新知接受能力有关。所以,技术推广人员需定期开展有效的培训,帮助农户转化意识,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广大农户认识到农业技术的利好。此外,我国现阶段还存在农业技术转化率低的问题,实际研发的成果并未应用到实践中,导致许多科研机构没有研发热情。为此相关部门可出台激励政策,促进研发机构和农民的积极互动,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落实。
2.2.2适应客户转变,扩大新技术宣传范围
现阶段,原有土地逐渐集中,在各地都岀现了大农户。针对这种变化,农业技术推广期间,需要借助多元的方式,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力,及时适应客户转变,扩大新技术宣传范围,强化农业新技术推广效果。例如,目前直播平台比较火热,现实中可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多方位展示先进技术,同时定期到种粮大户家走访,给予专业的指导,结合农户的需求,向农民精准推送农业技术,帮助农户解决问题。农业生产是季节性较强的工作,另外还要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基于此,可应用先进的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帮助农民防御风险,加强市场预测,以获得农民的认可。
此外,还要结合现实需求,不断扩充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确保组织的中坚力量,加速新技术的普及。具体措施有:第一,开展专业定期培训,保障人员的推广能力和综合素养,借此强化新技术推广效果。现实工作中,基层部门可通过招标等可行路径,选择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通过组织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第二,扶持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农业生产产业链,发挥企业的带头作用,加速完成新型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实践。
2.2.3发挥基层部门职能作用,增加专项配套资金
在上述措施基础上,为实现新型农业技术的迅速推广,还需发挥基层部门职能作用,完善一体化推广形式,保障推广效率和质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基层部门的支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基层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力是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由基层部门主推和倡导农业技术,可较快时间得到反馈,并助力农业技术不断创新。现实中,可应用以下方法路径:第一,基层部门应合理增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结合现实情况,适当增加推广经费,保障技术推广的实际成效。研究发现,在增加推广经费后,组织间可开展深入合作,进而确保技术推广的普及性。例如,基层部门可依据当地情况构建农业技术协会,并鼓励各方参与。通过协会对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并吸引更多农民关心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第二,实施推广形式一体化发展,确保农业技术的宣传范围。现实工作中,需积极完善互联网信息网络,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农业信息渠道的畅通,在此前提下掌握农民和市场需求,研发与需求相匹配的农业技术,借此保障农业技术研发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其栽培技术应用效果直接关乎粮食供应安全,特别是在农业、人口大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新时期,需积极分析山区玉米栽培核心技术,在掌握技术要点的同时,加强技术推广,普及广大农户玉米种植经验,借此提高玉米种植品质,确保玉米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苏慧侠.玉米栽培技术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分析[J]. 农村科学实验,2023(8):49-51.
[2]丁益军.玉米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J].种子科技,2023(1):54-56. [3]秦花芳.玉米栽培技术分析[J]. 农家参谋,2022(15):68-70.
[4]秦燃.玉米栽培技术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分析 [J]. 种子世界,2022(12):60-62.
[5]王夫岭.大豆、玉米栽培技术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分析[J]. 农家致富顾问,2019(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