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12-31郭润葵

关键词:乡村旅游长沙市现状

【摘 "要】论文旨在探讨长沙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论文揭示了长沙乡村旅游在产业规模、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成就,同时指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品同质化、专业人才短缺及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等挑战。最后,论文提出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产品开发、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策略,以期为长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沙市;乡村旅游;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F59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9-0147-03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旅游逐渐受到青睐,成为新型旅游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3月的座谈会上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旅游不仅具备生态效益,还能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研究探讨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符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长沙市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发达的农业资源,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发展乡村旅游被视为缩小城乡差距和激活乡村闲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意义。乡村旅游依托独特的乡村资源和文化生态优势,吸引城市游客,推动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宽农业农村的多重功能。然而,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盲目性、趋同性、产品粗糙、技术含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1-6]。研究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背景,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对长沙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本文以长沙市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发展路径。研究选取了5个主要片区作为案例:湖南湘江新区民宿集聚区、望城湘江古镇群、长沙县北部茶旅融合区、浏阳农耕文旅示范区和宁乡灰汤度假区。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及政府统计数据,研究了这些地区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数、3A级以上景区数量、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及住宿餐饮收入等。

本文运用了旅游经济学、经济增长极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旅游经济学核心是供需关系,二者对立统一,动态平衡至关重要。供给过剩或不足都会影响旅游地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供需关系的变化,可以判断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乡村旅游提供持续发展的建议。

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均衡发生,首先集中在特定的增长极,然后扩散,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极通过自身引力和扩张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显示出不平衡性和动态变化。因此,增长极应作为发展中心,进行全面规划,以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消费者在获取和使用产品服务时的决策过程。该行为动态且受主观认知、环境等因素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消费支出和预算对消费倾向的影响;二是消费结构和购买习惯的变化;三是消费者在购买时的心理状态及行为模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2.2 概念界定

本文探讨了乡村的定义及特征,指出乡村是以农业为主、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居住区域。根据美国学者罗德菲尔德的观点,乡村具有人口稀少、距离隔绝和生活方式相似等特点,明显区别于城市。在中国,乡村被视为与城市相对的概念,通常指具备特定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农业聚居地。乡村根据经济活动可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畜牧村和渔业村,多数为兼业村。现代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生活节奏慢,压力小,适宜居住。

乡村旅游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背景,面向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观光体验,已成为提升乡村价值、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并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相关。我国乡村旅游类型多样,2014年农业部在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发布了十大创建模式,包括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等,涵盖了主要乡村旅游类型。这些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环境的优化。

3 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长沙市概况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中部(28°13′N,112°59′E),地势平坦,湘江穿城而过,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并促进了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作为湖南省的交通中心,长沙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黄花国际机场连接国内外主要城市,便捷的交通使得与周边城市如株洲、湘潭的联系更加紧密。此外,长沙是省内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多条商业街区、大型购物中心以及丰富的历史和现代文化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2 长沙市乡村旅游现状

近五年来,长沙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5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 100亿元,增长超过40%。2023年1月至9月,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4 800万,收入3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97%和13.68%。乡村旅游已成为长沙旅游经济的重要部分,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对乡村集体经济的贡献达30.04%,对住宿、餐饮、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超过60%。研究表明,长沙乡村旅游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探索出“村集体+公司+农户”和“公司+农户”等多种有效运营模式,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

3.3 长沙市旅游资源概况

长沙市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周边乡村如宁乡和浏阳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宁乡的高桥镇以稻田和农耕文化闻名,浏阳的大围山则因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吸引游客。许多乡村保留了传统民俗和历史遗迹,如宁乡的花明楼展示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长沙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且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结合现代旅游,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涵盖自然景观、农家乐、文化体验游和生态农业观光游等,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3.4 长沙市乡村旅游市场与客源现状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研究发现,长沙乡村旅游的客源结构多元化,不仅吸引本地游客,还吸引了来自周边省市及全国各地的游客。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尤其是高铁网络的覆盖和自驾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前往长沙进行乡村旅游。

长沙乡村旅游市场因持续发展和产品吸引力提升,客源数量不断增长,尤其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时,景点常常人满为患,需要采取限流措施以保障游客体验。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偏好独特自然风光、丰富文化内涵和优质服务的景点。同时,随着需求的升级,个性化和定制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4 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沙市部分乡村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问题包括交通不便、公共交通系统不完善、水电供应不稳定和通讯信号差。狭窄且破损的道路影响了游客的通行体验和安全;公共交通班次少,导致游客大多需自驾,增加了出行成本;水电供应尤其在旺季不稳定,影响了游客的生活体验;偏远地区的通讯信号差,给游客带来不便。此外,停车场不足、游客中心和公厕等配套设施匮乏,卫生状况差的问题也进一步影响了游客体验。这些问题增加了游客的出行难度和时间成本,可能导致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下降。

4.2 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在产品方面,长沙市乡村旅游产品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山水田园和花海果园等,尽管有一定观赏价值,但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文化、农业和生态等特色产品较少,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竞争,景点多提供相似的农家乐、垂钓和采摘活动,缺乏独特卖点。这种单一产品不仅加剧市场竞争,还可能导致游客审美疲劳,降低重游率。此外,长沙市的乡村旅游在挖掘文化内涵和展示乡村特色方面也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难以吸引游客。尽管游客越来越注重体验和互动,但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参与的项目,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感。长沙市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较为薄弱,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及时更新,导致其竞争力下降。

4.3 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营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较少,难以支持乡村旅游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而基层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长沙市在乡村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引才政策,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实践机会有限,导致人才专业素质提升不足。

4.4 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问题

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旅游需求,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一些乡村旅游地区在开发时缺乏合理规划,随意建设餐厅、停车场和娱乐场所,减少了绿化面积,破坏了自然生态。此外,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大量垃圾未能得到规范处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游客大多采用自驾方式,增加了交通污染,给乡村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文化方面,一些地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其在商业化过程中逐渐丧失。农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减弱,缺乏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长沙市乡村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元素挖掘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层次文化体验的需求。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导致文化资源浪费,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 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5.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乡村旅游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水电、通讯条件,提升游客便利度和体验感。重点加强主干道与景区道路建设,确保道路平整宽敞,提高通行能力与安全性。可发展旅游专线巴士、观光车等特色交通工具,优化出行体验。建设生态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鼓励发展特色民宿、乡村酒店,提升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鼓励村民改造房屋,提供乡村特色住宿体验。加强餐饮设施与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饮食安全。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推行垃圾分类,鼓励村民与游客参与。在景区设置急救站或配备急救设备,确保及时救治。加强安全监控与巡查,确保游客安全。

5.2 多元化产品开发

围绕红色旅游、亲子游、研学游等主题,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注重游客的参与感,开发农家生活体验、乡村美食制作、传统手工艺体验等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与体育、康养、教育等产业融合,开发特色化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和住宿条件,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树立具有长沙特色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古港镇梅田湖村通过“公司+村级+农户”模式,将乡村转化为研学课堂,带动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大王山欢乐云巴、欢乐海洋等项目则丰富了长沙文旅产品,促进了文旅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

5.3 培养专业人才

与本地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设乡村旅游管理、规划、文化传承等课程,培养具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针对现有从业人员,定期组织导游技巧、服务礼仪、安全知识等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优惠政策和项目资助,吸引具备规划、管理、营销背景的人才来长沙工作,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建立乡村旅游人才库,系统收集和管理各类人才信息,提供人才保障。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设立乡村旅游人才奖项,表彰优秀人才和团队,激发创新能力。如长沙县开慧镇通过“六慧”人才计划,提升了乡村旅游领域人才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5.4 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

乡村旅游开发应注重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制定严格的环保措施和文化保护政策,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长沙市可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生态旅游理念,提升公众参与度。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将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非遗传承等转化为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如古建筑、古桥、古村落等,确保这些文化得以传承。通过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通过调研与分析,探讨了长沙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提出了多元化产品开发、基础设施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及环境保护等策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还为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生活提供了新途径。未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品牌化和生态化推进,它将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孙九霞,明庆忠,许春晓,等.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资源创造性传承与开发[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2):271-285.

【2】Wu M, Tong Y, Li Q, et al. Interaction ritual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23,62(7):1480-1496.

【3】吴茂英,张镁琦,王龙杰.共生视角下乡村新内生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以杭州临安区乡村运营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8):1-20.

【4】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07):114-118.

【5】王凯,李娴.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

——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2(01):111-122.

【6】吴茂英,张镁琦,王龙杰,等.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旅游地经营性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24,39(3):18-33.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长沙市现状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