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可能、局限与应对
2024-12-31刘子云
摘 要 改善亲子关系是解决乡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数智时代,以数据和信息流通为特征的网络空间和通信技术的结合,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区隔,联结了父母与乡村留守儿童两端,为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提供了多重可能。由于空间区隔和信息技术鸿沟,乡村留守儿童“隔空”亲子教育仍存在诸多局限,需结合网络平台、通信技术等数智化手段,推进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观念迭代、内容建构、形式创新和实践指导。
关 键 词 乡村德育;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空间区隔;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8-0019-04
①本文系2021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国家青年课题“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话语体系的生成与本土建构研 究”(编号:CMA210237)阶段性成果。
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是一项改善亲子关系、实现家庭育人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人格气质、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伴随“打工潮”,乡村留守儿童规模剧增,儿童不得已与父母分居,长期留守在乡村与其他监护人一起或独立生活。研究者普遍关注到,由于“分离”而造成留守儿童的道德规范、学业成就、社会交往、心灵失序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法律政策、学校教育、社会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改善措施。[1]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根本困境亦在发生时代性转变,其中亲子关系教育问题最为关键。数智时代,困囿于空间区隔、信息不畅、时间错位、父母缺位、沟通匮乏和智能鸿沟,导致乡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疏离,表现为心理距离拉长、情感关系淡化、父母监管权威渐失、网络权力博弈等,给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管理、智能技术和新媒体工具实施“隔空”亲子教育,在父母与乡村留守儿童之间建立跨时空沟通的桥梁,实现隔空身心对话、情感传递、学业辅导和价值观教育,是值得探究的时代议题。
一、数智时代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可能
数智时代,“数据”“信息”成为联结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中枢,普遍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行为和方式。手机、电脑、电视等信息传输工具,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尤其是微信、抖音、小红书、B站、钉钉、腾讯会议等软件和应用平台,以其提供的语音、通话、视讯、留言、图片、视频、文章、文件等信息化资源,为跨时空进行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多种可能。这些信息工具广泛应用于教育,使得班级管理微信群、家校沟通平台、云端线上课堂、作业管理平台等,成为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参与、安全监管、情感沟通、价值观塑造等的重要途径。父母与乡村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电脑、iPad等新媒体的群体规模持续增长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为虚拟与现实相衔接的隔空亲子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
其一,可读取的文字信息与图像符号,用语言或非言语的形式叩开亲子沟通渠道闭塞的阀门。对于大多数乡村留守儿童而言,父母时常因为忙于工作而疏于亲子间的语言沟通。也有部分父母因为不知道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表达关心和爱意,而放弃通过日常使用的电话进行语音沟通。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沟通媒介功能的多元化,父母可以选择编辑短信、文字留言、分享数码照片等多种方式,通过网络空间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分享给孩子。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便利性和灵活性,采取语言与非言语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有助于打开亲子沟通的阀门。
其二,可传递的面部表情与情绪表征,使得虚拟场景下面对面的情感和态度得以传递。虚拟空间的亲子教育尽管缺少实体空间中信息交互的体验感,但相较传统仅倚赖于隔代教养的方式,能直接地为留守家庭提供“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促进乡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增温。父母与乡村留守儿童通过视讯,能够直接察觉到彼此的表情和情绪,表达彼此的真情实感,父母可以通过表情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儿童也可以通过观察父母的表情、领会父母的情绪来感知父母的教育期待,真正实现隔空亲子教育的“情绪价值”。
其三,可观测的日常生活与重要事件,让摄像头里的“你我”参与观察彼此的成长过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乡村地区的网络已经普及,不仅乡村留守儿童持有和使用手机的比例大大提升,居民家庭网络和视频监控也已大规模覆盖。父母虽然身处异地,但可以随时通过手机上的监控摄像头小程序观察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突发的重要事件。让孩子可能消逝的童年和日渐陌生化的成长过程,重新进入到父母的观察视野和记忆之中,直观体验孩子成长的过程和重要瞬间。孩子也可以透过镜头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让摄像头里的父母依然是最熟悉的亲人,而非“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四,可感知的父母关爱与儿童思亲,让传递数据的虚拟空间也传递亲情的温暖。虚拟与现实交互的网络空间突破了时空的阈限,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亲子教育的种种便利,让分离的人、孤立的事、悬置的心,能够隔空相遇、交流或碰撞,让“日日思念”变成“日常见面”,让“数据流”变成“情感流”,让“熟悉的陌生人”变成“亲密无间的亲人”,从而传递父母与乡村留守儿童彼此的关爱、思念,建立亲子间美好的情感关联。
其五,可监管的学业成就与隔空辅导,发挥信息技术媒介在远程学业辅导中的作用。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外出务工父母通过亲子电话等媒介化抚育方式实施远程养育,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适应能力,还能减少迟到、逃学等不良行为,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2]。手机或其他网络媒介,不应也绝不只是儿童的游戏空间或专属玩物,还有其积极正面的辅助教学功能。其功能是否正向积极,关键在于家长与儿童如何正确地驾驭与运用它们。数智时代学习工具逐渐电子化,包括电子阅读、电子绘图、计算机编程、电子化作业等,导致儿童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纸质化学习向智能化转变。智能化学习在父母陪伴学习和家庭辅导教学方面更具灵活性。父母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对孩子进行远程抚育、作业辅导和学习监督,以此改善孩子的学业状况。
二、数智时代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局限
留守儿童因亲子教育缺失,“其家庭环境在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方面显著较低”[3],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家庭沟通、家庭关怀、学习监督检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4]。利用数智化手段开展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是一种可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和虚拟空间来改善乡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情感关系和教育教养问题的新型教育方式,但在为乡村留守儿童提供跨越时空兑现父母之爱与亲情温暖的同时,也面对空间区隔、数智鸿沟等造成的诸多现实问题。
一是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观念认知局限。首先,是亲子沟通方式的认知局限。在以往的观念认知里,亲子教育应在“真实的面对面”的家庭场域中实践,而未意识到亲子教育也可以在“虚拟的面对面”的网络空间推进。父母需要意识到,亲子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沟通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只有逢年过节回家团聚的时候才适合实施。其次,乡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信息工具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留守家庭中的父母缺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施亲子教育的意识,在借助通信工具与孩子沟通交流时,父母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去扮演好亲子教育的角色,更不太容易理解真实的家庭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空间下亲子教育的角色差异,导致隔空亲子教育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足。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亲子教育的协作空间局限。在家庭内部,与乡村留守儿童直接紧密关联的主体包括父母、隔代教养的祖辈等,这些群体或许可以通过微信建立的“家族群”来形成照顾留守儿童的“共同体”,对留守儿童个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父母、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数字资本”,会导致不同世代对于手机及各类电子产品分享着不同的分配权和使用权,进而在留守儿童家庭中面临着“智能鸿沟”[6]的时代困境。在学校教育场域,学校主要通过网络或手机交流,包括主要与父母沟通孩子的家庭作业或学校表现,而其他有关儿童心理、心灵、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方面的教养,则难以系统观照。在社会领域,虽然为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提供了诸多交流的网络空间平台,但是缺乏深度参与,例如在诸多研究中提及的“社会干预”,就较少触及利用网络或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建立亲子关系的社会联结问题。可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开展隔空亲子教育的形式、合作机制及专门化服务方面,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三是乡村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日趋严峻。大多数父母将手机视为取得与孩子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或者仅限于当作安抚孩子情绪的工具。但对于既缺少父母监管,又缺乏自律自觉的留守儿童,会导致他们更加滥用手机或各类信息工具。当前一个经验性事实是,青少年儿童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沉迷于手机短视频、影视剧、游戏等娱乐项目,形成手机依赖,对孩子的视力、学业、行为习惯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指出,“躺在床上玩手机”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典型写照,手机依赖严重且“手机涵化效应较为明显”[5],对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等产生了系统化的影响。
四是乡村留守家庭面对数智化工具使用的局限。父母与儿童对于新媒体技术运用并不熟练,不清楚如何发挥网络或线上开展亲子教育的价值。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和父母而言,他们并非技术的熟练工,对网络空间的各类平台、应用程序及符号语言使用并不能驾轻就熟,难以释放新媒体在亲子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功能。网络虽然为亲子沟通创设了良好的空间,但是父母与乡村留守儿童因缺乏云端沟通技巧,导致沟通的效能感较低,比如如何说好开场白、如何规避亲子间的矛盾冲突、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亲子教育氛围、如何引导儿童敞开心扉而畅所欲言、如何理解彼此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等。
三、数智时代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应对
从社会公共价值教育的立场来看,借助新媒体技术,融通信息交流的多重空间,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构架沟通交流的亲密空间,无疑是新媒体技术释放的社会公共价值。面对数智化时代涌现的信息与技术力量,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应把握机遇、反思现存的困境,以寻求满足时代诉求、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之策。
一是亲子教育的观念迭代。在社会流动的早期,被物理空间隔离的乡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信件的文字书写或电话中的声音与父母沟通,有些缺乏通讯条件的家庭,甚至只能等到“逢年过节”等特殊时期才能彼此见面团聚,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是非常缺失的。信息化时代,诸多新媒体的发明为隔空进行亲子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多重可能。但需要指出的是,隔空并非隔绝,随着通信网络在乡村家庭的普及,有必要在留守家庭推广借助数智化手段实施“亲子教育”的价值观念。尤其让父母意识到,日常的通信交流也是跨越时空的教育活动,从而利用通信空间增进或修缮亲子关系,实现对乡村留守儿童教养、情感、行为和观念等方面的价值塑造。
二是亲子教育的内容建构。留守家庭的父母与儿童使用微信语音、视频面聊等方式进行亲子互动时,需要注重互动内容的建构。由于这一沟通的“数字话语权”,甚或说对话所需“流量”而产生的“流量话语权”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父母应把握交流的内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父母不要一味地与孩子仅交流学习情况,将亲子互动等同于作业监管或唠叨式关爱,而需要多关注儿童的成长,包括儿童的身体发育、兴趣爱好、行为动机、心理需求、情感状态等,从而可以从多个话题的多个侧面与儿童进行深度交流。
三是亲子教育的形式创新。跨时空进行亲子教育,首先要从形式上更新,不能只是微信语音、视频或电话。父母需要多了解孩子在各网络平台上的动态,包括了解儿童感兴趣的影像、视讯、语音、图像等多重媒介,关注孩子的微信微博留言、朋友圈动态、视频浏览等信息。另外,父母还需要注重校家社沟通,通过第三方系统了解和参与隔空亲子教育过程。校家社合作“应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构建为着力点,并着眼于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社会联结的搭建”[7]。通过多重亲子关系网络空间构建,实现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空间融通、内容的整合和功能释放。
四是亲子教育的实践指导。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的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是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空间下,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新的家庭教育形式。因自身经验仍然不足,缺乏专门化或针对性的指导,并非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着相对健全的教育体系、课程标准或指导意见。因此,乡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需要结合相关乡村留守儿童教育政策指导来实施和落地。例如,可以结合“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课程思政”等法规政策或课程体系,为父母及多元主体开展隔空亲子教育提供具体而可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01):71-79.
[2]蒋亚丽.媒介化抚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4,43 (03):102-115.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04):855-858.
[4]姚嘉,张海峰,姚先国.父母照料缺失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 (08):51-58
[5]安涛,王劲松.\"躺在床上玩手机\":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使用的扎根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04):75-83.
[6]赵呈晨,郑欣.隔代抚养中的数字资本及其权力博弈——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智能手机使用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3):58-67.
[7]蒲蕊,崔晓楠,钱佳.家校合作如何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J].教育研究,2024 (06):101-114.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