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家”:乡村学校生活德育的建构

2024-12-31燕润清俞晓婷

中小学德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道德家庭儿童

摘 要 家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是其道德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基本场域。然而,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导致乡村儿童家庭缺失、隔代富养、对电子媒介缺失监管,出现情感淡漠、行为失调以及价值观迷失等问题。面对乡村儿童的家庭缺失困境,乡村学校应承担起“家的责任”,通过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构建乡村“家文化”传统,使乡村儿童“回家”。

关 键 词 回家;乡村学校;生活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8-0009-05

①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重大招标课题“师范生德育能力养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91200008)。

道德教育不能只从外部给学生提出道德要求,而更应该从内部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有效的道德教育总是具有人文关怀,通过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来激活学生的道德自我,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对当下的乡村儿童来说,其道德发展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回家”。

一、儿童与家:人的家庭属性与家的德育意蕴

人是家庭动物,人性源出于家。家是人类最为基本、万古长青的存在,情感、伦理道德和知识教育单位,是人类必须建设、可以达到的人间乐园。[1]儿童的年龄越小,对家庭的依赖就更大,儿童从家庭中不仅获得生存资源、生活技能,更获得生理的、心理的、文化的发展,“依赖家庭”是儿童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家庭是儿童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其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场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似乎可以独立于家庭,但心理上依然需要家庭作为自己成长的坚实后盾。

(一)家是儿童健康道德情感的根基

人类的情感,首要地和主要地发展于、寄托于家庭。只有家庭正常了,人们才能得到维持其健康生存最基本的安全感、归属感、归宿感、幸福感等价值。[2]

首先,家为人提供的安全感,是人生初期最基础的情感保障。这种安全感体现在孩子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家始终是他们能够躲避风雨、寻求保护和支持的地方。家的这种安全感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没有或缺失,就容易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和少年时期“无家可归”的心境是造成其日后畏惧、冷漠、抑郁等诸多心理、精神疾病的根源。

其次,家是儿童形成依恋的重要场域,而年幼时期建立的依恋是一个人社会性情感发展的基础。约翰·鲍尔比的研究揭示,和最初主要的照护者分离,在孤儿院和其他福利机构长大的儿童,常常不能和任何人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会陷入抑郁和绝望状态,对他人无回应,甚至不想活下去。[3]儿童需要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关爱呵护以及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会让儿童感受到温暖与接纳,这是促进其构建信任他人、珍视生命、同情心和爱心等社会性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

再次,家也是儿童形成其它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家作为个体生命初期的主要社会环境,通过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实践塑造了儿童对善恶、公正等基本道德概念的认知框架。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及教育方式深刻影响儿童同情、关爱、尊重等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并促进其逐渐内化为个人品格的一部分。同时,家庭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有助于儿童养成遵守规范、承担责任的初步道德行为习惯,为其步入社会后遵循伦理秩序奠定了基础。

(二)家是儿童承担道德责任,养成道德习惯的基本场域

道德责任与道德习惯对于儿童道德成长至关重要。道德责任的承担使儿童理解并践行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的贡献、对规则的遵守等基本道德要求,而道德习惯的养成则使这些道德行为成为儿童日常生活的自然流露,成为其人格特质的一部分。

家是儿童承担道德责任的首要场域。儿童在家庭中担任多重角色,如子女、兄弟姐妹等,这些角色构成了儿童最初的社会关系网络,每个角色都伴随着相应的道德责任。作为子女应尊重父母、孝敬长辈;作为兄长应爱护弟妹、帮助他人;作为家庭成员应分担家务、维护家庭和谐等。这些角色中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使儿童在实践中理解道德规范,深化道德情感,并逐步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和内化动力,对儿童道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家是儿童养成道德习惯的关键场域。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日常规范的引导、家庭规则的执行,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道德实践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儿童的道德习惯。例如,餐桌礼仪培养使儿童懂得尊重与分享,参与家务活动使儿童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家庭通过反复强化良好道德行为,使之逐渐成为儿童的自发反应,直至成为无需刻意思考就能自然遵循的习惯。这种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使儿童在道德行为上更加自如、从容,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为他们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融入、积极作为奠定基础。

因此,家作为承担道德责任与养成道德习惯的核心场域,通过角色扮演与实践、日常规范的引导与执行,使儿童在道德责任的承担中理解并内化道德规范。同时通过道德习惯的养成,使道德行为成为儿童的“第二自然”,与自我一体,为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个体提供了坚实基础。[4]

(三)家是儿童道德认知、价值观形成的起点

道德认知与价值观是儿童个体成长的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儿童道德行为的内在导向,决定了其对善恶、是非、正义等基本道德问题的理解与判断,对儿童一生的道德品质、人格塑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家是儿童形成道德认知的起点。家庭是儿童初次接触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场所,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对待他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了最初、最直观的道德范例。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父母行为的观察模仿、对家庭规则的遵守体验以及对家庭成员间互动关系的理解感知,儿童逐步建立起对基本道德原则的认知。此外,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活动,也有助于儿童系统性地学习和理解复杂的道德概念,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框架。

家是儿童形成道德价值观的起点。家庭成员对待生活的态度、处理问题的价值取向、对社会现象的评价标准等,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儿童的价值观。父母言传身教,向儿童传递诸如勤俭、公平、尊重等核心价值观,引导儿童在面临抉择时,能够依据价值判断做出合理、道德的选择。同时,家庭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儿童提供了实践和内化价值观的宝贵机会,使价值观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巩固。

二、“离家”:乡村儿童的道德发展困境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乡村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长期在外务工,这使得乡村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离家”的道德发展困境。

(一)亲子关系失谐与乡村儿童的情感淡漠

大规模人口流动让多数乡村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因为户籍、生计等各种原因和孩子聚少离多。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没有了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从小缺少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家的归属感变得不再强烈,父母在成长中的缺席,结果往往是个体自然化与社会化的断裂。[5]乡村儿童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一年见不了几次,与父母亲属关系淡薄,逐渐在生活中出现情感淡漠问题。

乡村儿童的情感淡漠体现在自身情感体验上。亲情体验感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对人际关系建立信任感的能力下降,使其在道德成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亲情饥渴”,进而影响其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爱心的发展。[6]同时,亲子关系失谐之后,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情感支持,他们可能在面对挫折时难以有效调节情绪,不利于形成稳定健康的情感状态。

乡村儿童的情感淡漠还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处于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7]亲情的缺失使儿童独自承受心理问题,逐渐形成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等孤僻的性格。[8]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直接而稳定的关爱与情感交流,不仅可能导致其形成孤独、封闭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其建立和维持正常人际关系的能力,最终出现道德情感的失衡。

(二)隔代富养与乡村儿童的行为失调

缺少父母陪伴与呵护的儿童,经常与祖父母一起生活,这种祖辈对孙辈的成长进行教育的过程被称为“隔代教育”。[9]祖辈“知养不知教”“重养轻教”“养而不敢教”,导致隔代养育的实效性差。[10]他们虽然拿着父母补偿孩子的资金,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物质供给,但苦于不知道如何教育,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精神指导与情感支持,使得乡村儿童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上面临挑战。

一方面,“隔代亲”和补偿心理使祖辈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倾向于溺爱或过度保护,因此往往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容忍度较高。另一方面,老人自身没有很高的教育能力,可能无法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有效的教导和纠正,导致孩子行为习惯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家庭儿童道德社会化水平低于父母教养家庭的儿童,尤其在团结邻里、诚实守信、坚守意志等方面道德社会化水平较低。[11]隔代教养下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意志力薄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特点,他们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如懒散消极、过度依赖、抗压能力弱等,甚至可能出现逃学、欺凌他人、沉迷网络等行为失范的现象。

(三)电子媒介失控与乡村儿童的价值观扭曲

随着科技的普及与发展,现代网络媒介在乡村地区的渗透日益深入,对乡村儿童的价值观塑造和道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价值观扭曲,并陷入道德发展困境。

首先,不健康的金钱消费观。虽然乡村儿童的父母务工之余常提供充裕生活费以作补偿,但因缺乏有效监管,多被用于不良消费。电子媒体中的流行文化往往传递即时满足、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容易让缺乏辨别力的乡村儿童产生盲目攀比、追求物欲的心理,这会削弱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可能出现道德判断失衡,价值观念偏颇等情况。

其次,网络信息过载。虽然网络世界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源,但良莠不齐的内容可能导致乡村儿童接触到许多负面信息,如暴力、色情等。过度沉迷虚拟世界会冲击并混淆他们的价值观认知,使他们难以分辨是非对错,从而形成扭曲的价值取向,难以将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区分开来。当虚拟中的行为不被现实允许时,将极大地影响儿童的自我发展以及道德的社会化过程。[12]

此外,游戏暴力和不良行为模仿问题。网络充斥各类不道德的行为,包括语言暴力、网络欺凌等,乡村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可能模仿并接纳这些不良行为,从而形成错误的道德判断标准和行为模式。

三、“家庭学校”:乡村学校生活德育建构的资源开掘

在中国文化中,“家”并不仅仅意味着以血缘为基础组建而成的人伦关系,而且是一个多元、多维的概念。作为人类栖居之便叫做家,“我心安处便是家”,则是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即终极意义源头的家。[13]面对乡村儿童的家庭缺失,乡村学校应承担起“家的责任”,代替家庭成为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家园”。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在构建“家庭学校”中有其特有的优势。

(一)生活在一起

乡村学校坐落于乡村,而乡村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社区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学生乃至食堂工作人员、校园保安等都是本地居民,彼此间存在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熟人社会的特点增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融合度,使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乡村教师往往以校为家,与学生共同生活,这种生活上的紧密联系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更为亲近和深入的互动,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为连续和全方位的教育关怀。

“生活在一起”的人常常资源共享,比如,蔬菜的供应或源自校内员工自家种植,或是家长群体对学校膳食供应的积极参与,或是社区成员间的互助合作。这种“生活在一起”的模式赋予乡村学校一种独特的“家的感觉”,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教育生态系统。

(二)中国乡土“家文化”

中国文化异于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便是“家文化传统”。中国是以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长期享有较高水平的人的家庭素质、存在安全感、人的归属感满足、心态宁静和家庭生活幸福。[14]所谓家国天下,希望通过“修、齐、治、平”达到个人与家、家与社会、社会与天下之间的两两平衡。而实现这种家国理想的根基和始点在于“修”,即个体的道德修养。因而,重视道德教育,尤其重视个体在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传统。相比于城市,这种家文化传统在乡村得到了更好的延续,从而可作为家庭式乡村学校构建的文化基础。

首先,乡村延续了独特的“家文化”道德教育资源。乡村强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道德规范,这些内容构成了乡村道德教育的基石。源自历史深处的乡训家规,以其独特的力量潜移默化却深远持久地塑造着一代代乡村儿童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其次,乡村蕴含独特的亲情纽带与情感教育。乡村是一个“重情”的生活场域,其“家文化传统”强调村民之间作为一家人的深厚情感联系和互相扶持。亲情的自然流露和互动为情感教育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使儿童能直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关爱与责任,对家庭、乡土的深厚情感。

再次,乡村蕴含丰富的“家文化”元素。包括劳动文化、风俗文化、歌谣艺术等,为乡村儿童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劳动文化深深植根于土地与自然之中,是乡村儿童接触生产劳动、领悟勤劳精神的重要途径。从春种到秋收,农事活动不仅教授儿童农业知识与技能,更传递了尊重自然、珍惜粮食、辛勤耕耘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乡土“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乡土教育等资源,为乡村“家庭学校”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实践平台,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乡土情怀、良好道德品质、实用生活技能、社会责任感的乡村新一代。

四、上学就像“回家”:乡村学校家庭式生活德育的建构

乡村儿童的家庭缺失是教育的痛点,又是无法避免的状态。于是,乡村学校便成为乡村儿童道德成长的主要基地。建构乡村家庭式学校,便是创建一个有“家的秩序”“家的情感”“家的文化”的学校生活样式,满足乡村儿童对家的归属感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其道德成长。

(一)教师兼具严父与慈母角色

在乡村环境中,教师常常扮演着超越传统教育教学职责的重要角色,他们就像是乡村儿童的代理父母,用爱和智慧填补他们的家庭教育空白,构建充满关爱、富有温度的教育环境。作为代理父母,教师常常需要扮演严父与慈母的双重角色,以弥补家庭教育缺位以及亲子关系失谐带来的影响。

首先,作为严父的角色,教师要严格监管学生的日常表现。教师应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设定清晰、合理的界限,确保行为规范。对于违规行为,教师应及时纠正,严肃批评,必要时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同时应严谨对待学生的学业表现,对作业、考试严格把关,对学习态度、方法、进度进行细致监控。

其次,作为慈母的角色,教师要关心备至,体贴入微。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学生,提供情感关怀与温暖。通过日常交谈、安慰鼓励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家庭背景等,尊重独特性,因材施教。

(二)寝室作为乡村儿童的家庭居所

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人数达到2636.5万人,占农村地区在校生总人数的27. 8%。[15]乡村寄宿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这些儿童而言,寝室不仅仅是提供住宿和休息的物理空间,更是他们在校园生活中寻求归属感、建立人际交往、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进行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乡村儿童在学校中的“家”。

首先,寝室的物质环境建设要温馨而自由。寝室设计应注重温馨,如布置绿植或照片墙、洁净的床铺、美观的墙面等,让学生感受到家的亲切感。寝室布局应兼顾实用性和舒适性,允许学生根据需要调整家具位置,创建适合学习、休息的空间布局。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寝室应实行较为宽松的作息管理制度,允许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自主安排起居时间。这样的管理更能模拟家庭环境中相对自由的作息规律,与严格统一、机械刻板的熄灯、起床时间相比,更加贴近“家”的感觉。

其次,寝室采用年龄差混合编排。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入同一寝室,如每个寝室包含一年级至六年级各一名学生,这种安排有助于打破年级壁垒,促进跨年级交流与互助。高年级学生作为“家长”角色担任寝室长,承担起指导、照顾低年级同学的责任。大家共同制定具有寝室特色的“家规”,共同维护“家”的形象,还可定期举办寝室内部“家庭活动”,强化凝聚力与归属感。

最后,寝室孝悌文化建设。以寝室为单位,高年级学生发挥榜样和领导者作用,低年级学生服从高年级“家长”的合理指导,积极参与寝室事务,彼此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实行跨年级学习互助计划,既能促进学业进步又能增进彼此友谊,体现“兄友弟恭”的悌道精神,使寝室成为一个既遵循传统道德规范,又充满关爱与互助精神的“大家庭”。

(三)以乡土自然建设校园文化

乡村不仅是提供物质生活的依托,更是乡村儿童精神成长的摇篮和情感寄托的源泉。通过将乡土自然中温暖朴素的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亲近自然,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取向。

首先,将乡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融入学校课程,如开设地方习俗、乡土艺术、农业知识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组织文化探访、传统技艺体验、农耕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亲手触摸乡土文化,感受其魅力与价值,激发对家乡的感情。

其次,以服务乡村的活动实现文化共建。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如环保行动、敬老助残、乡村美化等,让他们在服务家乡的过程中,体验到为家乡做贡献的成就感,深化对家乡的归属感。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乡村文化节、民俗表演等,让他们成为家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传承者,进一步强化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最后,以感知自然之美回归乡土人情。鼓励学生亲身走入大自然,欣赏四季更迭的美,纠正过度追求人工造物、忽视自然之美的价值取向。组织学生参与农事活动,纠正轻视劳动、崇尚享乐的错误观念,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品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树立节约资源、绿色生活的价值观念。

通过上述方式,乡村学校将家庭、乡土、生态等多元元素融入教育过程,为乡村儿童构建起一个既包含物质生活又涵盖精神家园的扩展家园。这种的“回家”,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家庭、乡土情感和文化根脉的紧密联系,让教育过程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助力他们在精神层面找到归属,成长为热爱家乡、关心社区、尊重自然的新一代乡村建设者。

参考文献:

[1][2][14]笑思.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3,6,4.

[3]戴维·谢弗.儿童品格的由来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6版)[M].陈会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166.

[4]高德胜.习惯与习惯培养的再思考[J].教育学报,2019,15(03)17-27.

[5]刘铁芳,于宗助.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呵护儿童生命的自然与自由[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20):21-25.

[6]肖宝荣.诺丁斯关怀伦理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8.

[7]曹薇薇.留守儿童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9.

[8][11]李俊霞.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20,(38):19-20.

[9]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33):42-43.

[10]张彦欣.农村隔代教育视域下中高年级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12]刘宇婷.电子游戏对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

[13]朱刚.家的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到儒家[J].深圳社会科学,2019,(06):71-85+155.

[15]秦玉友,邬志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思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道德家庭儿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