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漾濞
2024-12-31姚静
苍山由北至南横亘大理境内,如一道屏障把这一方土地分隔成东西两半。东边是大理坝子,平坦富饶,有青绿的麦地豆畦、金黄的油菜花田和碧波荡漾的洱海,是一幅四季变换着色彩的秀美画卷;西边是漾濞,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层层围裹出道道沟壑峡谷,其间溪涧奔涌,细浪腾空,藤萝挂壁,碧绿葱茏,扑入眼帘的是另一番异景奇观。漾濞大大小小的乡镇村落便如同一把随手撒出的种子,散落在岭头坡脚。
一
漾濞县城位于苍山西麓,原名“上街镇”,后改叫“苍山西镇”。
苍山西镇是一个真正的小镇,十多分钟就能从西边走到东边,从南边走到北边,可谓弹丸之地,让见过些许世面的人讶异,它实在是太小了。身居其中的漾濞人却引以为豪,小镇小日子,慢生活的乐趣,其逸然闲散的自在,外人怎么能够知道?
小镇在叫做“上街镇”的时候比现在还要狭小,只有5条主要的街道:新建街、环城路、为民路、金星路和仁民街。其中仁民街是漾濞最古老的街道,是我国古代商道——蜀身毒道的一段,当地人叫它“小街”或“老街子”,在漾濞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蜀身毒道是我国古代开通较早的商道之一,它从四川出发,途经云南,过缅甸直达印度。蜀身毒道出了下关天生桥便进入漾濞县境,其漾濞至保山段因穿越博南山又被称为“博南古道”。
而漾濞小街就是博南古道留下的一个苍凉的背影。随着汽车的诞生和普及,现代公路取代了驿道的运输功能。驿道慢慢弃置在荒山野岭中,被杂草淹没,被藤蔓遮蔽,有的路段已然不知所踪。漾濞小街是博南古道完整保留下来的一段。一个“古”字让人顿觉天高地远,岁月悠长。时常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小街探古访幽,凭吊往昔,他们侧着耳朵聆听印在青石板上的嗒嗒马蹄声,仰着脑袋眺望在莽莽群山里渐行渐远的驿道,用目光去敬仰用脚步丈量出来的马帮人生。
漾濞小街宽约5米,长不过千米,路面全用青石板和卵石铺成,可谓是雨天不沾泥,一溜儿的清爽整洁。小街的尽头连着云龙桥。云龙桥成就了小街要冲隘口的地理位置,是各路马帮商旅的必经之地。走南闯北的马帮商队带着茶叶、米、盐、丝绸、布匹、瓷器、漆器、宝石、琉璃、玉器……从这里辗转往返。小街子上的店铺一家接着一家,有旅店、饭馆、茶楼、杂货铺……在声声马铃和嗒嗒马蹄中,打开门窗,将生意做起来,日子也就过了起来。过往的马帮成全了小街商贸中心的地位,小街上的人家大多富裕殷实。
1912年漾濞建县,小街又成为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直至改革开放前,它一直是县城的中心。在这一条窄窄的街巷里曾经拥挤着新华书店、县医院、供销社、粮管所、林业局等诸多单位和部门,还有国营饭店。“七格铺子”当时是小街上最大的商店,顾名思义它有七间门面,极尽了那个时代的繁华。
在岁月的深处,小街热闹一时,风光一度。
现在,踩着圆润光洁的青石板从小街上走过,两旁的房屋依然是土木结构,依然是商铺样式。年深月久,它们已然破败,却不难想象那紧闭的门窗里坐着一个当垆卖酒的女子,那紧闭的门窗里关着一声热情洋溢的招呼。历史凝固在倾颓朽败中,时光静止在落寞冷清里。这条街曾在深浓夜色里挑起一个个大红灯笼,映照着一溜儿马店、饭馆、杂货铺……作为一个驿站,小街温暖过多少赶马人的胸口。
后来,漾濞县城往北往东扩展开去,小街便成了一个废弃的角落。小街上的住户也纷纷搬迁到新城区,留下不多的几户人家守着一条空巷,静看沧海桑田的变迁,只有小街无知无觉,青石板路依旧洁净,青石板两侧的卵石依旧光滑,虽然再也等不到马帮的铃声,再也等不到马锅头的吆喝,古道仍然蜿蜒伸进漾濞江南岸的群山里,向后人诠释驿道的意义,注解马帮的艰辛。
走在寂静落寞的小街上,心境会渐趋平和,一条街的繁盛衰败让人知道,有盛必有衰,有始将有终,于是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淡定成为常态。
一条街,一座城,已是曾经。
小街的尽头是云龙桥。
云龙桥,一说建于唐代,一说建于明朝,总之经过历朝历代的重建修葺,它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是现今博南古道上仅存的古桥。云龙桥为铁链吊木仓结构,由8根长铁链连系两岸,上铺木板作为桥面;桥上左右各悬一根长铁链,用38根短铁链与桥面拉连,既分担了桥面的压力,又作扶手之用;桥头各设桥亭一间,青砖碧瓦,檐角飞翘,供过往行人避雨歇脚,也让整座桥的造型优美别致起来。远远看去,云龙桥如一条长龙伏身江上,有“铁锁云龙”之赞誉。
云龙桥,曾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关卡,渡送过无数马帮商队,迎送过无数旅人游子,今天它依然是漾濞江西岸百姓进城的重要通道。架桥的铁链断了又换,换了又断,虽然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桥梁它依然在默默履行职责。难怪民间把修桥铺路作为一大善举,修桥真的是一件可以造福子孙万代的事。
云龙桥下是漾濞江。漾濞江水波光粼粼,浩浩荡荡绕城而去。江岸上绿树葱茏,稻田整饬,绵延的层峦山区更是满山青翠,四季不凋,青山绿水缠绵出一路旖旎风光。
过了云龙桥是飞凤山,山脚有两座古寺——文殊院和老君殿。文殊院正对着云龙桥的桥亭,里面供奉着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是一座佛教寺院。从文殊院往上走两三百米就到了老君殿,老君殿供奉的是道教始祖,是一座道观。飞凤山上还先后建过两所书院——化平书院和凤清书院,开创了漾濞的办学历史。就在这一隅之地上竟容纳了佛道儒三大家,真正体现了漾濞多教并立,融混杂处的宗教文化特点。
雪山河把苍山西镇一劈两半,如今河上建起了4座桥,按修建时间依次为:雪山河桥、人和桥、苍漾桥和政通桥,它们把雪山河东西两岸连接起来。雪山河东岸是新城区,楼房林立,街道开阔,人们习惯叫做“东片区”。
人和广场就在东片区,是小镇的娱乐中心,是一个热闹的广场。每天晚上人们会聚在这里打歌、跳广场舞、遛娃、散步……广场周围摆满各种小摊,卖小吃、卖衣物鞋袜和各种小物件,形成一个热闹的夜市。歌舞声、说笑声、吆喝声混在一起,是一幅繁荣的市井图。
依托穿城而过的雪山河,人们修建了雪山河公园。循着清澈透亮的河水修起了栈道、健身步道和景观小桥,沿路种下樱花、海棠、银杏、垂柳……河岸边的沼泽地里有野生的鸢尾花、芦苇丛,其间河石横卧,水流潺潺。在这里人工与野趣相融合,春夏秋冬,各有景致。
除了雪山河公园,还有苍漾公园、皇庄公园、茶花箐公园等口袋公园修建落成,小镇日渐向园林城市看齐,真正是四野葱绿,处处飞花。
苍山西镇的菜市场特别让人安心。
苍山西镇菜市场里的蔬菜大多数是县城周边的农民自己种的。顶着花的小黄瓜、带着露水的小白菜、沾着新泥的土豆、还未撕掉外皮的嫩玉米、刚从山上采来的野蘑菇……鲜嫩水灵,堆放在摊位上,还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进城卖菜的农民鸡鸣就起床了,他们冒着露水到地里摘菜,仔细装在竹筐里,运到镇上的菜市场天色才大亮。买菜的主妇们也爱赶早,赶早买的菜新鲜。菜市场在早晨最热闹,过了这一时段,人少了不说,那挑拣剩下的菜也蔫了。这些蔫了的菜农民会背回家去喂猪喂鸡,第二天一早背到菜市场来的准又是一筐新鲜得滴着露珠的蔬菜。去过城里的一些大商场,见过商场蔬菜架上的蔬菜,用保鲜膜或真空袋仔细包装了,虽然贴了“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标签,却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掩饰,越发让人疑窦丛生,总觉得还是我们小镇菜市场里的蔬菜看着新鲜,吃着放心。
或许是酸葡萄心理作祟吧,这一生没有到大城市里生活的机会,就陶醉于小镇宁静散淡的日子。或许是惯性使然吧,大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令已经习惯慢节奏的我心悸,还是小镇好啊,对生活没有太多的追求,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唯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苍山逶迤如屏,是小镇牢实的依靠。雪山河四季欢腾,是小镇清丽的源头。漾濞江迂回流过,是小镇缠绵的牵绊。飞凤山终年青翠,是小镇温婉的寄托。层峦山区绵延不绝,是小镇富饶的所在……到了夜晚,街灯亮了,山间人家的灯也亮了,闪闪烁烁与天上的星星遥相呼应,让人恍惚难辨哪是人间?哪是天穹?
这就是苍山西镇——我的故园印象。
二
漾濞的村寨散落山间。
漾濞山间鲜见大面积的平地,漾濞的村寨就寻着缓坡而去,是东几家,西几户的疏淡格局,看得见院墙,听得到狗吠,却隔着一条沟,几道坎。山坡上,绿树荫里,藤蔓丛中,东边露出一片青瓦屋顶,西边透出一段红泥土墙,南边冒起一缕袅袅炊烟……这家和那家的位置像是作家刻意的布局谋篇,这户和那户的距离像是画家精心的素底留白。远远望去,那份简远虚实,那份疏密有致,弥漫着匠心独运的艺术气韵。
润湿的清晨或是雨后初霁,漾濞山间必有雾,从山谷,从山尖蒸腾而起,与天上的云朵交汇,看不清是云飘落下来成了雾,还是雾升腾上去做了云。在云与雾的交织融汇中,远方苍黛的山峰,近处挺拔的树木,还有一幢幢掩映在核桃林中的农舍影影绰绰,恍若仙境般迷离奇秀。等太阳慢慢升高,云雾缓缓退去,山尖、山坡、山坳一一清晰起来,有种用水洗过似的清新雅丽。农家苍黛的瓦房顶,红泥的土院墙,黝黑的垛木房也如画笔描过一般透亮鲜润。山间的漾濞绿意盎然,处处透出生机,仿佛悄无声息却又时时吐露禅意,看一眼这样的山野,心头奔涌的欲望会渐渐息止,“一茶、一饭、一粥、一菜,与一人相守到老”,简洁的话语阐述的简单人生,在漾濞的山间随处可见。在山坡上、在核桃树荫里、在苍黛瓦房顶下,这样的人生世代上演着。鸡鸣而起,日落将息,年迈力衰的时候背靠院墙晒太阳,看鸡啄碎米,猫打瞌睡,不过心地和老伴拌几句嘴儿。每一个终老山间的人都注释着梭罗的一句名言:“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漾濞山间的夏日绿树青碧,芳草漫坡,是一番令燥热息止的景象。
无论是雾霭茫茫里,细雨霏霏中,还是和煦阳光下,山间的漾濞都会点拨你,让你去感受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在遥不知其所终的时光里人生只不过是一刹那间,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便是放过了自己。
绿是漾濞的主打色。
树木郁郁葱葱,草地绒绒软软,藤蔓牵牵连连,布满了岭头坡脚。温煦的阳光照耀着,每一座岭头、每一面山坡、每一道沟谷,绿在生长,在蔓延。蓬勃、旺盛,恣肆到石壁缝里都冒出点点绿苔。漾濞湿润温暖的气候,让所有的植物都欣欣向荣。
核桃是漾濞的名片。
漾濞山高谷低,气候垂直分布,适合核桃树生长,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栽种着核桃树,每一个山村都有成片的核桃林。随意走进一个山村,站在村口迎接你的总是一棵高大的核桃树,树干粗壮,树冠硕大,枝叶繁茂,年年岁岁深情庇护着脚下这一方土地。
漾濞的村寨里光明村的名气最大。光明村原名“鸡茨坪”,现被誉为“云上村庄”,成了一个炙热的网红打卡地。
光明村的名气源自核桃树,也可以说是核桃树让光明村蝶变成了“云上村庄”。光明村位于苍山西坡,接近2000多米的海拔和肥沃的山地土壤非常适合核桃树生长。光明村的祖辈便随手在村东村西村北村南种下了许多棵核桃树,光阴倏忽流逝,几代人过去了,只有核桃树留下来长成了古木。树龄数百年的核桃古树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它们伫立天地间,承日月精华,接天地雨露,自有一种凛然不凡的气度。粗糙健硕的枝干是顶天立地的大气,苍旧黎黑的树皮是岁月久远的写照,爬满树身的点点青苔是地老天荒的点缀,每一棵核桃古树都是一道风景,每一棵核桃古树的故事都要从爷爷以上的祖辈讲起。光阴在一棵树的年轮里,悠长得无法洄溯。
依托满村的核桃古树和成片的核桃林,光明村修建起了四季花海、核桃主题广场、情人石、日月潭、草坪咖啡屋、核桃步道等人造景观,随之兴起的是一家家独具风味的农家乐、民宿客栈。
无论春夏秋冬,光明村都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在核桃林里走一走,在核桃古树下站一站。看看四季花海,走走核桃步道……听,枝叶述说。看,花果流转。人生看不透的困惑,心头解不开的思虑,在这静谧的核桃古村里顿时释然淡然。
漾濞因核桃而富裕,凭核桃而出名的山村还很多,箐头、独田、构皮、白章、白竹、美翕、向阳、抱荷岭,罗家寨、荨麻箐……一听,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寨,却有不少核桃大户隐身其中,在这些山寨里拥有百十亩核桃林的人家寻常可见。无一例外,它们都掩映在碧绿的核桃林中,核桃树成了漾濞所有山寨共同的标签。
茂盛达是太平乡的一个小山村,我和它邂逅在一个春末夏初。正是莺飞草长,花褪残红的时节,茂盛达山野青碧,麦田金黄,让我的目光触碰上一阵惊喜。茂盛达的人家不多,东一家,西一户,住得天高地阔。这里的田地呈梯状缠绕山腰,田地里麦子黄了,便一道道浅黄、一层层淡金地往上盘旋,像是给山系了一条条宽厚的腰带。山坳坡头是茂密成荫的核桃树,还有梨树、桃树、梅子树……树影浅淡深浓,东一簇西一丛地生长着。
树木浓郁的青绿,农舍青苍的瓦顶,麦田里流溢的金黄,还有点缀其间花儿朵儿五彩的颜色,衬以满山青翠的底色,茂盛达本身就是一幅诗意盎然的油画了。兀自在家门前玩耍的儿童,带一脸不谙世事的欢喜;悠然在核桃树下纳凉的老者,是满面不卑不亢的淡定;走在山路上扛着柴禾的男人,走在田埂上背着麦草的女子,他们心里也是笃定的,有富庶的土地,有轮回不完的四季,还有什么好操心的呢?
我曾经最羡慕黄四娘。黄四娘在杜甫的诗里是一个拥有千万朵鲜花的女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黄四娘是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的邻居,想来住的也不是什么豪宅,可是她拥有一座私家花园,而且规模不小,可以盛放千万朵鲜花,还引来戏蝶,招来娇莺,这满园满径的鲜花让她成为一个“富婆”,怎不让人羡煞?茂盛达令我倾心,也因为它有富余宽绰的土地,可以让每一户人家尽情栽花种草,都有可能成为黄四娘家。
遇一人而白首是最幸福的命运,择一地以终老是最自由的安顿。当年老的时候我们总要找一个地方来沉淀我们的故事。到茂盛达后,我才感受到山居的吸引力。在这里,可以成为杜甫草堂边那个最幸福的女邻居,通往家门口的小路会撒满花香。
“阿尼么”是一个彝语地名,意思是鸟不落脚的地方。阿尼么高高盘踞在苍山石门关对面的山崖上。
山高坡陡,遍地石头,阿尼么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山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春风唤醒了阿尼么遍地的石头,人们用石头铺路,用石头盖房,用石头砌墙……这里渐渐成了一个用石头建盖起来的童话世界。
在细雨中游阿尼么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站在阿尼么007艺术农庄的玻璃观景台上眺望苍山,只见被雨水打湿的山峰呈黛青色,是饱蘸墨汁后的深浓涂抹。山坳里是一团团云雾,形状各异,有升腾而起,飘摇直指天空的;有静卧山腰,栖息不动,像一群白鹅在睡觉;有棉絮一般浓厚成团,缠绵不散的;也有淡薄如丝,若有若无,将要散了去的。细雨中的雾气让苍山灵动起来。收回远眺的视线,007艺术农庄里的花木山石都湿漉漉的。红、粉、黄各色月季花上雨珠晶莹,像欲说还休的泪滴,像流光溢彩的珍珠。池塘水面上,粉尘般的雨点纷纷落下,荡起一层细微的波纹,恰如一池碎玻璃,水光闪烁不定。种在院落中央的那一坛稻禾青绿肥硕,展示着盛夏葱茏的主题。一块有一座房子大的巨石上悬挂着一弯白月亮,在细雨中更显洁白素雅,有穿白裙的女子站在月牙边照相,白月亮、白裙子,顿时仙气飘飘,是人间?是月宫?令人瞬间恍惚。
007艺术农庄里还收藏着许多老物件,有老式收音机、录音机、放映机、连环画、老唱片……惹人怀旧,想起许多老去的时光。收藏室里还有几张被涂成大红色的八仙桌凳,村里村气,格外醒目。
阿尼么全村有44户人家。村子里的路全由青石板和卵石铺成,路面干干净净,即便下雨天也看不到一点儿泥泞。路两旁是用碎石砌起来的挡墙,上面绘着曲谱、老唱片、黑白电视机、老式录音机……房檐下挂着犁铧、簸箕、蓑衣、斗笠等农家用具。
沿着石板路一直往上走,就看到两棵参天的大青树一东一西长在路两边。这两棵大青树树身粗壮,要数人方能环抱,它们的根紧握在地下,枝叶相连在半空,在山崖上一站千年。人们把它们叫做“夫妻树”。传说到树下求姻缘,一求一个准。树上有一条条红丝线缠绕着,那是人们许下的心愿,高高飘扬在树梢。
两棵大青树一侧有一方小小的广场。广场的基石上涂着几道红色的条纹,广场中央涂着一个红色的大大的圆圈。我想这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意思吧。
小广场另一端有一条小路可以绕道回村。
走在阿尼么的石板路上,雨一直在下,细细的,朦朦胧胧的,听不到雨点滴落在地上的声音,只看到房屋、石板路、石墙、核桃树、大青树、花花草草……慢慢变得湿漉漉,能够在空气中嗅得到雨水的清新味道。
洁净的石板路把村子里的另外几家民宿、农家乐串连起来,走着走着,会遇到“放羊阿佬家”“教书先生家”“老社长”“老支书”“榕树院”“天福园”……这些民宿和农家乐各具特色,相同之处是房屋、院墙、台阶清一色用石头垒砌而成。曾经让阿尼么贫穷的石头,如今成了托举着这个山寨飞翔的翅膀。
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有用处,它们都在倾诉,都在表达。
三
漾濞是一个彝族自治县,彝族占人口总数的47%,是漾濞境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西自同师(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大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其中的“昆明”不是地名,而是当时生活在洱海周边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也没有统一的首领,过着随畜群迁徙的游牧生活。“昆明”就是我们彝族的先祖。
游牧生活让彝族的先祖养成了随遇而安却又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精神在彝族的血液里世代延续,从彝族打歌和各种山歌小调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它的久远流传。
在漾濞几乎每一个村寨里都有村民自发组织的一支打歌队。打歌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彝族打歌是一种舞步简洁明快,舞姿轻盈活泼的集体舞。每逢寨子里有人家办婚庆寿宴,或是来了尊贵的客人,打歌队便会上门去义务表演,给主人家添一份热闹,给客人们送一份情谊。他们打歌的情景很是感人,有时候场地简陋到只是一方土场,跺跺脚便尘土飞扬,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表演兴致。他们有时边歌边舞,声振林樾,舞步整齐;有时只舞不歌,单用一只芦笙伴奏,笛声悠扬,舞姿翩跹。他们身后是一重又一重似乎永远走不完的大山,脚下是一方尘土飞扬的土场,身边是一幢再简朴不过的民房,他们心中的快乐却依然挡不住地飞扬。有一首彝族山歌这样唱道:阿妹哎,不玩不笑哪里得,一生不活二世人。这歌词的原创者想来不会有多少文化知识,后来传承吟唱的人也不一定受过多少教育,他们不过是凭着心灵的直觉,一眼看透了人生,这是一场没有回程的旅行,让它满载幸福,满载歌声和欢乐吧。
每一次看到彝族打歌,我总能从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领悟到许多东西,环境不能左右我们的心情,决定我们是否快乐的是心境。他们没有多么高深的文化,却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这一点,对生活不强求,对命运不追讨,对外界不羡慕,宁静平和如一泓山泉水的心态,让他们在劳作之余还能翩然起舞,在悲苦之后仍能高歌。我听不懂彝族山歌,可知道那婉转的旋律,嘹亮的歌喉都倾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苦难的无畏。人只要活着,生,老,病,死都在所难免,忧虑何益?担心何用?不如乘着今宵的月光,尽兴地跳一场,歌一曲,方不枉来这人世一场。
每当我情绪低落时,便在心里默默念叨这句歌词:“阿妹哎,不玩不笑哪里得,一生不活二世人。”多么简单的歌词,却是多么透彻的感悟。
漾濞彝族的服饰也独具特色。
漾濞彝族服饰最大的特点是绣着红花绿草,鲜艳夺目,而且是一整套的组合,有帽子、衣衫、围裙、腰带、长裤和鞋子。帽子是最引人注目的,不但绣着繁密的花朵,还装点上彩穗,各种银饰,还有两根长长的飘带,这让彝家女子走起路来摇曳生姿,还伴着银饰的窸窣声响。衣服大多只在衣领和袖口处绣上花或镶上花边,衣领和袖口处的花常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映衬得彝家女子一张粉脸分外娇艳。围裙和腰带上的花也格外抢眼,它们疏密有致,色彩花形都与衣服相一致,有一种和谐之美。裤子只在裤脚边绣花或是镶边,与袖口遥相呼应,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最受欢迎的还是彝家女子踩在脚下的那一双绣花鞋。彝家绣花鞋精巧靓丽,穿着舒适漂亮。许多不是彝族的女子家里也会备有一双彝家绣花鞋。彝家绣花鞋分为满花和前花两种,顾名思义,满花就是鞋面、鞋帮、鞋跟处都绣上了花,整只鞋子花团锦簇,显得富贵大气;前花只在鞋面上绣花,那鞋帮、鞋跟仿佛是留白,只为衬托鞋面上那一簇花的精致明艳,那鞋看上去也是秀丽可人的。
穿上这样一身衣服,春天便如约而至了。
书上说彝族妇女“好五色、重文采、勤缝绣”,看看这样一套衣服便知此话不假。彝族刺绣已然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些五彩斑斓的刺绣图案中我们能够解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心态。
漾濞在山间,有山林草地,溪涧沟谷。
山间有漾濞,有草根人家,淡泊滋味,还有身着彩装的彝家女子,山歌悠扬,声振林樾。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漾濞的山村在稳步前行,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