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机制研究
2024-12-31赵景刚马伟亮
第一作者简介:赵景刚(1994-),男,法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信作者:马伟亮(1996-),男,法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41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可以有效破解影响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二者之间有清晰的时代定位及明确的发展方向,其内在要素的互相关联规定两大战略在目标、思维及路径上具有协同性。因此,研究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协同机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新时代;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167-06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he most arduous and arduous task still lies in the rural areas. Th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shortcomings affec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a clear time orientation and clear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The interrelation of its internal elements stipulates that the two strategies are cooperative in goal, thinking and path. Therefor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new era; coordinated promotion; mechanism research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与乡村发展差距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全面深入把握二者之间的协同性,对于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明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镇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繁荣的支撑,乡村的振兴也离不开城镇的有力辐射和带动,由此研究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以此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1.1" 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自此以后,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有关“三农”问题的重要文件和会议上均有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表述。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特征和规律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党亟需又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
1.1.1"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思想的理论凝练和当代表现
“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三农”工作始终体现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进入新时代,面对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困境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紧抓时代潮流和农村发展客观规律,深入分析“三农”思想的内在机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治国理政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指导农村工作的新理论,它是“三农”工作的总纲领,其本身是对“三农”思想的理论凝练,有着科学的内涵、具体的目标和系统的路径。首先,从战略内涵上,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①,相较以往的“三农”思想,更突出的是“全面”二字,意味着“三农”事业的发展绝不只是对某一层次、方面的追求,而更表现在推进“三农”发展过程中的内容丰富、领域全面、方式多样,注重的是“三农”事业立体化的提升和全方位的推进。其次,从发展目标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中指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②。“三农”问题作为我党和国家长期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有着历史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通过设立具体的实现目标,一方面既能提高人们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又能有效把握短期任务和长期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集中优势力量以突破乡村建设中的重点难题,开拓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局面。最后,从实践路径上,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农业现代化改革与乡村建设行动提出两大行动依据,农业现代化改革强调在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推进和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乡村建设既包括乡村“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推进,也内在包含着乡村治理体系和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的构建。相比较以往“三农”思想,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所改造的对象更加丰富全面,通过投入更多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人才等要素支撑其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在宏观层面上对于政策体系和机制体制的建构,这样在实施具体举措时就有了相应的行为范式和行动依据,使之相关行为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和有效化。
新时代新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在继承历届中共领导人“三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将“三农”思想整合优化,凝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思想。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思想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新时代推动“三农”工作整体前进的巨大引擎。
1.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③。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分别约是7.7%、37.8%和 54.5%,就业结构构成分别约是 23.6%、28.7%和47.7%。显然,不同产业收益率的差别反映了我国城乡收入分配的矛盾以及农业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事实上,要想解决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那就必然花大力气解决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而这两者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村发展不充分,关键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为总目标,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及20字总要求,切实有效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当代“三农”思想的最新成果必然指导当代的“三农”工作,有效破解乡村发展难题,补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三农”短板,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1.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新型城镇化”一词由来已有数年。然而,“新型城镇化”被广大学者研究和讨论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之所以倡导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因为在传统城镇化的模式下,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城镇化的进程受到阻碍。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核心”⑤。新型城镇化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与不足,实现人与城的和谐发展。其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2.1"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导向”
在市场经济确立之前,政府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于城镇化进程的主导可以调控其城镇化发展的方向、重点及秩序,集中优势力量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但政府的过度干预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资源要素流通受阻,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可能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等。最早从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市场”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作用。“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提升经济的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同样,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职能”⑥。通过市场机制提升城镇中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新型城镇化持续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主和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经济人,能合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资源要素的流通运转,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活力。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协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保障性作用,在顺应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市场对于城镇资源的决定性配置地位,实现对于户籍、土地、财税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推动相关制度的高效改革。
1.2.2" 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传统的城镇化单纯注重“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这种扩张主要表现为占地面积的扩大,是依靠投资和工业拉动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例如,2012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52.6%,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为35.3%,这相差的17.3个百分点,大约2.34亿人。他们只是“被城镇化”了,实际上并未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对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资源。可以看出,城镇化过程伴随着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人口城镇化大大落后于土地城镇化。进入新世纪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传统城镇化依靠投资和工业拉动的发展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规律,呈现出低效、粗放、不可持续的特点,必然引发新一轮改革。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向质量提升转变。这种提升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社会管理、人口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是依靠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化所推动,走的是集约式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避免了对于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生态的肆意破坏和低效率的开发改造。
1.2.3" 从“‘物’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对以物为核心传统城镇化的扬弃、发展与升级。以物为核心的城镇化往往强调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忽略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民生的保障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在目标定位上,实现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实体规模的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优化配置;在考核标准上,以城镇化率的高低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标准;在实践路径上,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极端依靠投资和传统工业拉动,甚至不惜人力资本,以损耗民力和民生获得发展。反观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强调城镇经济总量和城镇人口的快速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民生的保障和人自身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在目标定位上,实现人与城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的发展质量,促进农村人口的市民化,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考核标准上,有着多重评判标准和综合的衡量指标,主要体现在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基础设施覆盖率和资源环境发展水平4个方面;在实践路径上,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⑦。从“‘物’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体现着党的城镇化发展思路从“城”的主体到关注“人”的主体,从促进“城的发展”到促进“人与城和谐发展”的深刻转变。体现着党的执政思想的转变,是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是真正能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
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性
“协同”一词最初源于协同理论,其原意是指从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同一性等基本原则出发,协调好各要素和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使之在和谐、配合的前提下获得整体发展与统一⑧。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看似解决的是“工”和“农”、“城”和“乡”2个截然不同领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问题,但实际上两大战略均是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所提出,在发展目标、战略思维及实施路径上具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可以将两者统一、协调起来加以看待,用系统性思维对两大战略内部各要素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作以分析。
2.1" 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首先,表现在价值目标上,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乡村振兴,其主体建设者和受益者都凸显的是“人”的因素,体现的是“人民主体”的价值特征。传统的城镇化因为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利益,单纯崇拜和追求“物”的扩张,导致“城市病”问题凸显,尤其是2.3亿左右没有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未能享受到对等的社会福利,在心理上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往往会出现反社会的情绪,影响城市稳定发展。为此,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中明确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人口享受与城市人口对等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和就业服务等公共资源的过程,也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的生产生活权利,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造福人民,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最早在党的十九大提出,随后,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框架,文件中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论从短期的发展目标还是长期的远景规划,乡村振兴战略都以农民的富足作为自己的目标,而这里的“富”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是农民主体的高级文明形态。乡村振兴战略从“人”出发又回归到“人”,意味着农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设者,又是成果的享用者和检验者,既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红利中直接获得物质财富,又在物质劳作中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健全了人格。新型城镇化最首要解决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同样也关注城市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现实矛盾。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对象则集中在农村人口上,解决的是他们现阶段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和民生保障问题及未来的全面发展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这三大群体构成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对象,两大战略所要解决的便是各个群体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但各个群体和不同问题之间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需要统筹起来看待。
其次,表现在战略目标上,两大战略均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分别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单纯强调城镇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单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又不能把现代化强国建立在农村凋敝的荒野上,已然不顾乡村的发展与振兴,这两种观点不论哪一方都是错误的,都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此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均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放在一篇独立探讨。事实上,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本不应相互分割,区别看待。乡村是城镇发展的依托,而城镇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战略目标是推动各自区域的良性发展与振兴,其目标和手段就是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在整体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2.2" 战略思维上的互补性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不论在实践思维或学术思维上都具有互补性。过去,在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认知下,农村与城镇是2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一方的发展不但与另一方的发展毫无关系,反而要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以农补工”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离政策使得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差异日益扩大。此外,在学术界,城镇化问题与乡村发展问题经常被割裂讨论,城市偏向与农村偏向并存,研究未能有效打破学科界限,在思维上尚不能形成对二者的统一认识。党的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的重新定位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当前我们党工作的重点任务,统筹推动城乡全局发展是我党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由此改变了人们思维领域的偏向性,重塑了乡村与城镇,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互补性发展模式。
2.3" 实施路径上的互动性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领域是互成一体的,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策略又是关联互动的。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而这五大要求是对农村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直接体现,内在包含着对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客观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实际上也集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实践理念和实践路径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性,二者的内在要素相互关联,在实践路径上充分互动,统一协调发展。具体来看: 其一,在产业经济发展上,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⑨。一方面,乡村振兴主张通过提高农业装备、科技水平等手段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这必然需要工业力量和信息化要素的推动。另外,发展与壮大农村产业,要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为动力,投入更多的科技与人文元素,新型城镇化所主张的“四化同步”,将更好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为农村产业投入先进的技术、商业理念等要素,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主张发展现代化产业和新型工业化,而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掘的新模式新业态,所培育的新技能人才同样可以应用于工业,培育良性运转的现代化城镇产业体系。其二,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乡村振兴要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而新型城镇化想要加快可持续的绿色城镇化建设,不论是乡村农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或者是城镇中工业污染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理,都需要构建相关管控机制。此外,对于农村耕地和城镇的工业用地,以及两者共有的湖泊、湿地、森林等资源,必须划定保护红线,将其看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系统,在保护与建设过程中需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共同推进。其三,在先进文化培育上,乡村振兴战略主张通过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举办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方式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新型城镇化主张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构现代文化体系等方式推动人文城市建设,其两者分别需要攻克农村的封建思想、陈规陋习和城市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问题。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上,农村的农耕文化建设可以培育城市人的祖籍观念、提升其人文情怀,而城市的较强法治观念和先进政治道德理念可以有效进入农村群众之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虽说两大战略针对的是不同区域的文化建设,但均是要培育健康积极的、满足人民美好追求的、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先进文化。因此,二者通过在互动中实现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其四,在城乡结构布局上,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均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乡村振兴主张通过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县域的服务功能,就地实现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主张大型产业向中西部或者乡村地区转移,引发产业的集群和人口的集聚,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二者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传统城镇化所强调的异地城镇化,主张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是开发新的城市群或者就地实现城镇化,有效减轻了城镇中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及农村的“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在土地与人口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实现了空间布局的合理化及城乡的和谐发展。其五,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要推动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就得着眼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社保制度这四大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规划都在不同程度上制定了对于这四大方面制度改革的措施,新型城镇化主要对象集中于农业转移人口,乡村振兴则也关注这部分群体的生活,两者关注对象的重叠必然导致相关举措的互通,在统筹发展城乡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诚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加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能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助力。通过将城镇与乡村统一规划,能够重新构建城乡平等的空间结构和城乡产业互补链条,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注释:
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
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1).
③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737103.
④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983379.
⑤ 张红利.我国传统城镇化的反思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J].生态经济,2013(11):83-86.
⑥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15(1).
⑦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4.
⑧ 祝春敏,张衔春,单卓然,等.新时期我国协同规划的理论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3,29(12):5-11.
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5-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520/c1001-32108134.html.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4/09/content_5500696.htm.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06(01).
[6]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20-12-30(01).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01).
[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12-22(01).
[9] 韩长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N].人民日报,2018-08-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