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转专业现状及策略研究
2024-12-31卢猛朱冰清顾艳艳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1SJAI489);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QN2101)
第一作者简介:卢猛(1988-),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36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不断落实,我国转专业制度也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该文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析其转专业制度的演变,并以3年学生的转专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二级学院和专业2个维度对转入人数、转出人数、净增加人数等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转专业;政策;现状分析;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147-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sider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system of changing majors in our country is gradually becoming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 Taki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s an exempla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its major transfer system, and takes the data of students changing major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umber of transfer, transfer and net increase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secondary colleges and majo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arge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changing majors; policy;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strategic suggestion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首次将学生转专业的权利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提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各高校纷纷开始制定本校的转专业方案,转专业工作的常规化给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转专业制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保障转专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是各高校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议题。
1" 国家转专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转专业制度产生的时间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期间经历了4次修订,转专业制度不断完善,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1.1" 严格限制阶段
1960年,教育部在1958年颁布的《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草案)》试行2年后,公布了正式的《关于处理高等学校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问题的规定》,转专业制度第一次以政策制度的形式明确,其中学生转专业条件主要限定在身体原因、专业不适、家庭困难等情况,同时还指出:“高校应该经常教育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学校,如无特殊困难,一般不要转专业;学生转专业、转学要由学校审查批准,对于一般强调志趣不合等原因要求转专业、转学的,不应该同意。”这个时期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阶段,专业不是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设置,而更多的是为了学科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加上教育资源紧张,转专业行为会造成资源分配的浪费,所以在转专业制度形成初期呈现出限制严格的特征。这个时期学生想要转专业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那些能够证明在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或者因身体等生理因素不能继续在原专业学习的学生才有可能被批准。
1.2" 积极探索阶段
199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生确有专长,转系(专业)、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者;根据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必要时学校可以适当调整部分学生的专业、系。”这个时期开始允许有特长,转专业后更能发挥所长的学生转专业,第一次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考虑进去。但新增了诸多申请条件来限制学生的转专业,转专业成功仍十分困难。
1.3" 规范化、法制化阶段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这是首次将学生转专业的权利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学生转专业的权利变得有法可依。所有学生在专业上都有再次选择权,对学生转专业的条件不再设置过多“门槛”。这也是首次将学生能否申请转专业的规定权和批准权赋予其所在学校,充分赋予了高校转专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转专业政策。这个时期各高校纷纷出台了转专业的相关选拔和管理文件,转专业制度不断走向规范化。
1.4" 进一步健全阶段
2016年12月16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49次部长办公会议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中第二十一条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休学创业或退役后复学的学生,因自身情况需要转专业的,学校应当优先考虑。”修订后的规定更加灵活,进一步健全了转专业的条件和程序要求,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2"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转专业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学校2019—2020、2020—2021、2021—2022三个学年转专业数据,从二级学院和专业2个维度对我校转专业现状进行分析。
2.1"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转专业制度实施
国家对转专业政策的不断修订,将各个高校转专业管理工作推向更加公平、公开、合理的轨道。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国家方针政策,不断修订,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现行正式适用的是2018年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办法》(苏农院〔2018〕6号)及2019年发布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转专业实施细则(试行)》(苏农院〔2019〕10号)。为更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适应当前学生转专业的需求,以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3年学校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转专业实施细则》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
2.1.1" 转专业申请条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转专业实施细则(试行)》中对申请转专业的条件及不能转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学生入学后,一般应在被录取的专业完成学业。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经本人申请、家长同意后,可以向学院提出转专业申请:①有证据表明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确有兴趣和专长,转专业后更利于其专长的发挥;②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院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宜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院其他专业学习;③经学院认定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如果不转专业学生将无法继续学习。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申请转专业:①学生入学未满一学期的;②三年制学生入学已超过三个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已超过五个学期的;③招生时国家已有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④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不能转专业的;⑤在休学、保留学籍和保留入学资格期间或应予退学的;⑥有考试违纪或受过记过以上处分的;⑦已有一次转专业记录的;⑧其他有失公平、公正、公开的情况。”
2.1.2" 转专业工作程序
转专业由学生本人在每学期结束前2周内向教务处提出申请,需家长签字确认,转出、转入学院同意,教务处审核报分管院领导,经学院校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由教务处统一对获准转专业的学生进行学籍异动处理,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备案。
2.1.3" 转专业的管理
学生转专业申请获批后,学生按规定到转入学院办理注册手续,转出学院与转入学院办理好相关交接手续。相关部门完成转专业学生的学籍、成绩、住宿和缴费等事项的信息调整变更工作。转专业后,可根据各专业学分认定办法全部或部分承认已修学分。转专业前已修的未列入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学分,可按公共选修课学分计入成绩档案。学生必须按转入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学生转入前已修读过并取得学分的同类课程,课程学分差异2分及以上需补修,2分以下可免修。
2.2" 各二级学院转专业情况分析
从3个学年转专业情况统计表(表1)可以看出学校转专业人数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21—2022学年有大幅度增长,增长率约89%。由此可说明学校校转专业政策实施通道顺畅,情况良好。
从图1、图2展现出的各二级学院转专业学生转入数和转出数的分析发现:转出人数最多的前3个学院分别是园艺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转入人数最多的3个学院分别是国际教育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从中可以发现,国际教育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转入和转出人数均位列前三位,园艺科技学院的转出人数多和校区在东山,位置偏远有直接关系。园林工程学院和环境工程学院这2个学院3年来的转入人数均大于转出人数,由此可说明这2个学院相对来说比较受有转专业意向学生的青睐。
从图3展现出的各学院转专业净增加人数的分析发现:园林工程学院和环境工程学院一直处于正增长,且园林工程学院的增长速度最快,这和2019年园林工程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工程学院虽然一直处于正增长趋势,但是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
园艺科技学院一直处于负增长,且负增长率持续增长,这和学校2017年将园艺科技学院整体搬迁至相对比较偏远的东山校区有很大的关系。
国际教育学院和食品科技学院从负增长变化为正增长,国际教育学院主要是院内流转人数增加使得本学院从负增长变成了正增长,这说明国际教育学院对学生的挽留能力增强,食品科技学院主要是因为转出人数减少从负增长变化为正增长;智慧农业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从正增长变化为负增长。
图2" 各学院转入人数
图3" 各学院转专业净增加人数
2.3" 各专业转专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3个学年各专业转专业准入数和转出数的统计分析发现。
转出总人数超过15人的有园艺技术、空中乘务、旅游管理、食品加工技术4个专业,其中园艺技术专业34人居首位;转入总人数超过15人有法律文秘、园林技术、会计、商务英语、生态农业技术5个专业,其中法律文秘专业35人居首位,且转出人数仅有3人。转出数量为0的有计算机应用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建筑设计、环境监测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物流管理、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工程管理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10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在零转出的基础上,转入人数均在8人以上。
园艺技术、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空中乘务的转出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食品加工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的转出人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3" 策略
3.1" 加强转专业政策的宣传和专业指导
学校和二级学院方面要通过多方渠道开展转专业政策的宣传和专业指导,如开展专题讲座、举办转专业专场咨询会等,帮助学生有效地避免二次选专业时的盲目性。
3.2" 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入学和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
初次进入大学,加上部分学生志愿填报的从众性,很多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专业停留在浅层次了解的层面。如果学校的入学及专业认知教育只是做简单的介绍会使得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盲目性,不能真正发挥转专业政策的理想效果。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入学及专业认知教育,图文并茂地给新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学习的重难点、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就业前景等,还可以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返校交流,用其学习经历为学弟学妹解惑,帮助新生尽快构建起完整的专业认知框架、明确学习目标,制订长期的职业规划等。
3.3"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削弱专业间壁垒
农业类高职院校应适应新时代知识经济发展及学生的多元化价值需求的变化,积极组建专业群,对本校的专业进行整合,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削弱专业间的壁垒,弱化其界限。
3.4" 制定分类筛选标准,构建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转专业制度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兼顾学生多元化的价值需求,使得转专业更公平、公正、有效地开展,在进行转专业审核的时候,可以通过建立对象分类的转专业方案,对不同类型的转专业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方案,同时学校应该建立转专业工作反馈及调整机制,面对反馈的问题,协调各相应管理部门及时作出有效的回应。
3.5" 学生应客观分析自身的需求和发展,理性对待转专业行为
学生作为转专业的主体,应该客观冷静地多方面分析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学习能力、专业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理智对待转专业行为。
4" 结束语
学生转专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主体多元、情况复杂、因素多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共同推进。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方要积极关注并研究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的问题,倡导良性因素发展,遏制恶性因素蔓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大全1950—2006[M].上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EB/OL].(1990-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511/t20151119_220038.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2005-09-0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
108168.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2017-0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
[5] 邢瑞冬.我国“双一流”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6] 黄俊利.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及原因研究——以N校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7] 苏云,李庆宏,黄永青.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转专业现状及解决路径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2):119-121.
[8] 葛焱,朱志平,张梅.农业院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及适应性调查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9):54-55.
[9] 顾静君.上海市民办高校学生转专业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7.
[10] 万杏.普通高校在校生转专业情况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3):24-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