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涉农林专业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2024-12-31浦静吴晶博王家庆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高等院校大数据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该文分析大数据信息技术对涉农林专业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同时从人员培养、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3个方面对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科研管理模式创新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为涉农林专业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给出合理路径。

关键词:科研管理;大数据;农林专业;信息技术;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51-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novation path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big dat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three aspects: personnel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big data;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aj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农林专业属于传统专业,其科研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科研思维的限制,而随着国家的发展,亟待解决的农林类科技问题日益增多,高校承担的涉农林类科研项目也日益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信中提到: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高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肩负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当今大数据技术持续创新与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数据激增与数据安全、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与统筹等需求转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面对挑战与变革,不断提升组织协调、统筹规划能力,充分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林科技相关信息的传播广度及获取深度,从而推动高校科研管理的数据化和科学化发展,极大提升涉农林专业高校的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农林类科技项目的蓬勃发展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持续性、高质量产出[1]。

1 "大数据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推动与辅助

1.1 "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从“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服务”转变,已然成为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多类型的办公软件与信息平台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无纸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主流管理方式。科研项目的信息化使得其在流程管理、结项存档、成果查询和晋升评优等方面都更具优势,科研管理人员只需进行一轮的信息录入及日常的简单信息维护,科研管理的便利性以及科研信息的安全性都显著提高。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人员对前沿科技信息的了解和传递速度,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与辅助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2 "缩短科研管理周期

科学研究通常来说是以年度为单位的周期性工作,从流程上来看包括项目选题、项目申报、批准立项、项目实施、结题验收和材料归档等工作,同时还涉及项目合同管理、经费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管理等配套性工作,科研管理部门通常需要同时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大量项目开展管理工作,管理量大且要求各异,信息化技术的引入简化了科研管理流程,方便了管理人员对项目实施动态的把握及管理部门对项目信息与数据的全面掌握,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拓宽了科学研究对外展示的窗口,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工作得以在项目开展的同时同步进行,不仅对项目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缩短了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周期,提高了时效性[2]。

1.3 "优化科研资源利用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类科研信息资源快速增长。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以及保障科研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使得科研资源的共享利用更为便捷,一方面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信息共享利用的便捷途径,满足了不同职能部门对科研信息资源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有效推动了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在科研团队构建、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推动高校科技发展[3]。

1.4 "便捷科研情况统计

高校的科研工作数据具有量大而复杂的特点,往往难以通过数据直观地看出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多维度、分类别的对数据进行同比、类比的分析[4]。从学校层面来看,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折射出高校科技工作发展进程,从而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及目标定位调整科研发展方向;从科研专业层面来看,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出各学科研究发展步伐与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弱势学科的扶持与强势学科的支持;从科研人员层面来看,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校内外科研现状对比可以反映出科学研究进展,从而指导科研方向的调整与研究重点的规划;从科研管理层面来看,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各类科研项目情况综合分析可以直观体现科研管理的效率值,从而指导优化科研管理方式。

1.5 "健全学术监督机制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科研工作的知识获取范围,提升了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然而,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库的存在,使得科研人员的学术信息查找过多地依赖于现有算法,现阶段大量运用的搜索和检索过程不够透明,在不同算法加持的条件下,检索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向性,这也可能导致研究人员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研究的路径及结果。所以,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健全了对于学术的监督机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搜索引擎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与审查,确保检索的科学性及普适性。科研管理机构通过有效的学术监督机制将进一步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清晰和实用性的指导意见,辅助科研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2 "大数据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冲击与挑战

2.1 "大数据技术与科研管理理念转变发展不一致

高校科研信息化发展的快慢一定程度上受到科研管理理念的影响。科研工作信息化管理理念是指利用电脑计算机终端,借助相关科研管理平台、系统等媒介对科研项目、成果数据等开展科学高效的管理与调控。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部分科研管理人员由于长时间适应纸质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思维固化,对科研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优势认识不足,抗拒科研信息化管理理念转变,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缺乏科研项目信息化以及大数据的处理技能问题,大数据技术反而影响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大数据技术嵌入科研管理工作,而对于管理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与指导不能同步配套,使得管理人员在工作开展中产生很多突发的技术问题,导致对大数据技术的接受度与参与度大打折扣,最终影响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发展。

2.2 "大数据技术与科研管理体制构建步调不协同

完善健全科学的体制建设是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科研管理工作需要在制度框架的保障之下,多部门协同联动开展,同时科研管理体制的构建要与学术发展规律保持一致,尤其是对于涉农林类科研项目存在长期性、渐进性、公益性等特点,科研工作信息化管理要落到实处,从源头激发高校的科研活力,提高高校的科研竞争实力。当前高校普遍引入了大数据管理技术,搭建了科研管理平台,新的管理手段的使用必然会引起规则与流程的变化,但相关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没有及时跟进,管理机制的缺失往往会导致管理过程中责任与义务鉴定不清晰,导致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对接不通畅、科研管理工作透明度较差等问题,大大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5];考核与监督机制的缺失则有可能会产生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消极和拖沓现象,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低,最终导致科研工作不断走“下坡路”的结果;激励机制的缺失则有可能会消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新性,出现高层次人才流失、青年教师科研活动主观能动性低等现象,降低学校的科技竞争力,阻碍了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2.3 "大数据技术与科研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不协调

农林高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农业、林业科研的对象更加侧重于农林作物,且种类极为繁杂。针对农林作物的科研方向繁多,农林领域的信息资源近乎是所有生产领域中最多的,涵盖而不仅限于:林学、材料学、生物学、生态环境学、化学、植物学、气候学和动物学等方面。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相关信息资源呈现井喷上升的趋势。在农林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应促进各个二级单位之间的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减少各学科间的数据独立现象,打通内部的信息交流堵点,提升研究机构各部门的信息交流程度。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共享便捷性,将不同科研机构间的数据联网,形成共享机制,搭建共享平台,从而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与功效,进一步提升科研资源的利用率与贡献度。依托信息部门的支持,搭建大数据网络平台,逐步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数据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优化,科研管理部门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让平台建设有理可依,让数据共享与数据保护相互协调[6]。

2.4 "大数据技术与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衔接不紧密

新的发展形势对高校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抓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科研管理平台建设,对实现科研管理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高校现已构建了科研管理平台,但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不够深入。一方面科研管理平台存在兼容性不足等问题,不能与校内财务管理平台、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等联通对接,无法实现科研信息顺畅流传,科研管理平台仅仅实现了信息存储的功能,大数据技术未能对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起到支撑作用[7];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在平台建设中的服务功能还有所欠缺,目前科研管理平台大多聚焦内部常规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对外部科研信息抓取、数据挖掘、发展趋势分析等功能开发不够深入,不能够为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在选择研究方向、优化研究创新性等方面提供及时、科学的参考数据。

3 "大数据背景下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与实施路径

3.1 "强化科研管理人员培养,盘活科研资源

科研管理工作关键在人,科学的管理体系与专业的管理团队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及成效的重要前提。面对当前的科研发展现状,科研管理需要紧跟科技变革步伐,不断创新管理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管理技术手段,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组建一支能够掌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生技术且具有积极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研管理团队对科研管理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科研管理部门属于综合行政部门,其日常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自身部门,还需要与财务、学科、教务等多个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工作内容涉及人、物、经费等多方面资源的争取和优化配置,因此管理人员在具备专业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8]。尤其是对于农林类科研项目,因其专业的传统性与特殊性,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综合以上,可基于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强化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如参与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培训、加入农林业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等,熟练把握工作流程,优化科研管理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

加强科研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养。目前高校大多只注重科研人员的培训,忽略了对科研管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长此以往造成了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理念与思路上的单一与老旧,阻碍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将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高校人才培训体系对科研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制订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一方面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对最新科技政策与前沿科技动态的把握,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且有益的指导与服务;另一方面优化科研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实操能力,通过熟练的操作技术提高对科研资源的把握度,推动校内外科研资源的协同、互通、共享,以高效的科研管理促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的产出[9]。

3.2 "构建多用途科研管理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伴随“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校已经搭建了科研创新管理平台,但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涉农林专业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科研工作在数量和类别上也随之增长,与此同时科研管理平台的功能性也需要同步延伸完善。

以共建共享机制作为科研管理平台的内生动力,打通相关职能部门间的联接渠道,畅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促进管理平台持续发展。联接财务管理系统,完善科研项目经费全流程线上办理功能,提高工作时效性,增强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经费的把握度及节余经费的利用率;联接人事管理系统,完善科研人员科研项目、成果等综合管理功能,方便科研数据在考核、晋升等工作中的统计与审核,降低工作重复性;联接教学管理系统,完善科研信息与教学信息对接功能,促进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丰富教师教学内容,推动科研与教学协调共促发展。最终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研创新管理系统为核心,联接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系统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实现高等农林院校科研教学等资源合理分配、高效利用[10]。

以服务科技高质量发展作为科研管理平台的价值体现,按照科研工作需求分模块建立子系统,强化科研管理手段,提升科研管理专业性和高效性。构建科研项目评审子系统,推动科研项目评审全流程线上管理,节约时间、人力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评审工作效率,实现评审意见点对点返回至相关科研人员,提升科研项目创新性;构建科研专家库子系统,健全校内校外全专业领域的专家库,通过大数据信息抓取与匹配,搭建专家与科研人员的一对一指导与研讨的平台,促进科研人员的健康成长与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11]。科研创新管理平台最终服务的群体是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因此在系统功能构建时要充分听取这两类用户的意见与建议,从而推动科研管理与科研活动有机融合,最大化提升科研管理平台的服务能力。

3.3 "打通多方合作渠道,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共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科技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涉农林专业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全面探索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模式,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推动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等途径,提升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效率与质量。同步,加强涉农林专业科研人员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提高科研人员对行业及市场需求的把握度与灵敏度,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具有良好市场适配度的农林类科研项目,产出更具实用性及时效性的农林科技成果来服务行业发展。

以平台为抓手探索成果转化模式。随着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只有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科研组织形式才能够更好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联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强化高校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推介与农业企业科技需求的征集关注。一方面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横向协同,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实现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纵向协同,推动农业科技供需精准对接,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成果转化工作走实走深。

4 "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需紧密结合新兴信息技术,从而助力科技创新、科研强校。尤其是针对农林专业高校来说,打破传统专业科研管理思维的限制,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大数据技术与科研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建设专业管理团队,打造多用途管理平台,拓宽成果转化途径,以数据驱动为手段将管理与服务工作做精做细,才能够持续为科研管理的发展注入活力,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赛,孔言,王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成效的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传播,2023,15(20):40-42,78.

[2] 才丰.农业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途径探索[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4):60-61.

[3] 董玥,邹询,武明宇,等.浅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信息化建设[J].园艺与种苗,2022,42(3):90-91.

[4] 李秦.数字化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科技,2023(10):137-138,149.

[5] 朱守丽.从管理创新视角看大数据与高校科研管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281-282.

[6] 孙鸿鑫.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8):90-92.

[7] 韩启飞,鲍锦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创新发展思考[J].高教学刊,2022,8(32):22-25.

[8] 张丽英,张雅青,熊敏.浅谈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农业与技术,2019,39(11):178-179.

[9] 朱笑鹏.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18):136-138.

[10] 陈浩,谢为群,汪建.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以上海大学的实践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1(S1):41-44.

[11] 刘颖馨.智慧科研大数据信息优化管理[J].信息记录材料,2023,24(9):47-49.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高等院校大数据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金融风险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民办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创新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