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2024-12-31肖艳香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永新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革命老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革命老区的优势资源,其在助推产业振兴、提升乡风文明及促进治理有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文通过梳理永新红色文化资源,总结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永新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针对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开发同质化现象明显、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和“红绿古”三色协同发展不足等阻碍因素,提出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红色文旅服务设施,强化区域合作、凝聚湘赣边振兴发展合力,积极引进人才、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红绿古”三色协同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路径;永新县;革命老区

中图分类号:D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71-05

Abstract: Forall-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re the key areas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s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have important valu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mproving rural civilization and enhancing effective governa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Yongxin County based on it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view of the hindering factors such as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obvious homogenization of development,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red, green, and anci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t is proposed to broaden financing channels to improve red literature and 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consolidate the joint efforts of revitalizing development in the border areas of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actively introduce talents to dig deep into the time value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o promote the \"red, green and anci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s of prosperous rural industr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ffluent life.

Keyword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Yongxin County;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2021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优秀农业文化深厚内涵,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革命老区的永新,如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当地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近年来永新县充分挖掘县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究。

1 "永新县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1.1 "永新县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

土地革命时期,永新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南方三年游击战坚守地之一。毛泽东、朱德、陈毅、任弼时和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永新战斗和生活过。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永新县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据统计,永新县至今留存有400多处红色旧址、1万多件文物,其中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54处,有井冈山革命遗址、湘赣省委机关旧址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含三湾毛泽东旧居、中共湘赣省委机关旧址等9个点),有塘边毛泽东旧居、中共秋溪乡党支部旧址、牛田村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等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九陂会议旧址、贺子珍故居等48处县文物保护单位,有中国共产党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贺页朵的入党宣誓书等丰富的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

1.2 "永新县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

永新非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人物事迹、红军标语、红色歌曲和制度文化等,集中体现在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三湾,进行了伟大的“三湾改编”[1]。当时确立的“支部建在连上”制度沿用至今,士兵委员会等民主制度对当下民主制度建设仍有重大时代价值;永新籍41位开国将军等革命先辈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品格和精神。

2 "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永新实践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决定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在农村、山区等地区,是推进当地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近年来,永新县充分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禀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着力强堡垒、聚贤能、兴产业、重文化和优生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永新答卷。

2.1 "强堡垒,助推组织振兴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永新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是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结合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通过实施农村党建提升工程,多方整合资金1 100余万元,规范化提升158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科学设置“二室一牌一栏一园地”及便民服务站、综治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性服务室,基层组织阵地不断夯实完善。二是将乡村振兴工作实绩纳入干部考察重要内容,选优配强乡镇干部队伍,乡镇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6.4岁,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占比超98%。同时,选好育强村级组织带头人,扎实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和“前沿作战部”结构更优、功能更强了。三是把红色名村建设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党员群众的重要抓手,精心打造了三湾村、牛田村、龙源口村、黄竹岭村和草市垇村等一批红色文化名村,成立“红色名村党建联盟”,每年召开全县“红色名村党建联盟”联席会,推动红色名村党建联建、产业联合、服务联享和治理联动,以期达到“连点成线、连线带面、辐射全局”的良好效果。

2.2 "聚贤能,强化人才振兴

“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为了破解乡村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凸显的问题,永新县一方面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党性教育课程并纳入党校各类培训班,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弘扬革命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勇于担当、敢于奋斗,不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通过开展红色宣讲进学校、进基层等方式宣传革命先烈开拓创新、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更多有志青年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激发广大农民内生动力,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锚定“人才强县”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乡土人才培育工程,以创建“人才飞地”“研发飞地”等方式,破解引才困局。2022年以来,永新县刚性引进、柔性引进各类优秀人才710余名,鼓励引导26名永新籍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通过“双培双带”模式,发展农村青年党员14名。通过搭建人才平台引才聚才,围绕建强用好乡村振兴学院、青年人才党支部、名师工作室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培育载体,整合提升蚕桑专家工作站、肉牛养殖博士工作站等平台,做大乡村人才增量、提升质量。目前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黄培龙和“江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文亮来等“土专家”“新农人”360余人,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3 "兴产业,推进产业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推进当地乡村振兴的基础。永新县充分挖掘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一是通过整合资源,发展红色培训、研学拓展、生态康养、特色民宿和体验消费等农文旅业态,积极探索“红绿古”融合发展之路。近年来,全国各地到永新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革命老区溯源之旅、红色研学之旅和红色旅游等活动日益增多。仅2022年,全县文旅产业旅游总人次达715.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1.53亿元,同比增长20.5%和31.22%。红色文旅产业成为了拉动永新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行业不断发展的催化剂。二是大力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把支部建在产业项目上,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通过推行“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产业党支部109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民合作社603个、家庭农场553家,大力发展“果蔬茶桑油”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年均增收5 000元以上,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15万元,实现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三方得利”,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产业振兴成效日显。

2.4 "重文化,引领文化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更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传播,突出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将红色文化上升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永新县委、县政府立足永新县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特性,一是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制定下发《井冈山革命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永新卷》,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资源普查等机制,成立红色文化资源修缮保护专项资金,先后建成了三湾改编纪念馆、贺子珍纪念馆、永新湘赣革命纪念馆、才丰乡北田村誓词广场和永新县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保护了重要革命历史遗迹和纪念设施,使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得到有效传承。二是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永新县还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收集整理红色标语、红色歌曲编印成册,将已开发的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红六军团西征史、毛泽东秋溪建党、张国华将军的党性与血性和一份誓词 代代坚守——贺页朵的入党宣誓书等一系列红色课程,以及《永新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丛书》等融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文明实践等各个领域。三是围绕永新红色文化资源,相继拍摄建党百年献礼电影《三湾改编》、微电影《铿锵杜鹃——贺子珍》、微视频《秋溪乡党支部》等文艺作品,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有效保护、传承、弘扬了永新红色文化。

2.5 "优生态,促进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通过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投资、留住人才、发展绿色产业可以让农村发挥出巨大的振兴潜力[2]。早在1928 年毛泽东就在永新塘边倡导百姓植树造林,因此永新人民一直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永新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全县环境质量持续变好,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明显改善。三湾乡石口村废矿改造过程中通过引进市场化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山体恢复成自生长生态功能系统,依托“三湾改编”红色品牌,探索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政府主导+市场投入+系统治理+文旅融合”的“永新模式”,真正实现“废弃矿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变,是省内首个真正实现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商业模式闭环的项目,为永新全县矿山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永新全域51个治理点已规划统筹、分批部署,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废弃矿山修复后,每年可实现固碳约6 500 t,释放氧气约4 700 t,产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约6.5亿元。还原绿水青山,再造金山银山,焕然一新的矿山正逐步由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生态振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3 "红色文化资源助推永新振兴发展的困境

3.1 "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永新县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和湘赣苏区时期一直是全红县,红军在境内活动范围大,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遍布永新各个乡村和山区。因此,各个红色景点较为分散,这些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利,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导致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如三湾改编景区早些年主要是依靠一些小规模农家乐在支撑,2021年永新县三湾枫树坪大酒店一期建成投入使用,缓解了三湾改编景区住宿紧张、就餐紧张等问题,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3.2 "开发同质化现象明显

永新县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宣传、开发利用工作起步较晚。县内涉及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文化旅游工作的机构众多,包括文旅、党史、民政、统战和党校等多个部门,部门间相互配合不够,尚未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开发的整体合力。开发进程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且出现了开发同质化现象。周边各县竞争性需求大于协同合作性意愿,红色文化教育和红色旅游则出现井冈山一枝独秀和“山上热、山下冷”的情况。2021年,秋收起义沿线各县成立了秋收起义党性教育培训联盟,打造了“重走秋收路·追寻初心源”党性教育精品教学路线[3],但沿线各县就如何融入湘赣边区域合作不紧密。

3.3 "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

永新县红色文化自身特色挖掘不充分,红色文化产业尚未成型。主要原因在于永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革命纪念场所的管理人才、红色文化作品的创作人才、红色文艺活动的表演人才及红色培训和红色旅游的讲解人才[4]等专业化人才紧缺,对当地红色文化研究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永新红色文化发声不足、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对标福建古田,以及周边井冈山、遂川、安源和莲花等地,永新在红色文化深度挖掘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永新对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多停留在对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的物品展陈和图文展示上,对永新红色人物及其精神挖掘不深。

3.4 "“红绿古”三色协同发展不足

永新县不仅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也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县内除了江西三湾国家森林公园、碧波崖、阿育塔和高士山等景点,还有南门老街、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千年制酱技术和书法文化等传统民俗文化。近年来,永新也在积极探索“红绿古”三色协同发展,但是三色协同发展融合度不高。红色、绿色、古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引导,尽管三湾改编旧址群附近有江西三湾国家森林公园、九陇山风景名胜区,红六军团始发地牛田村有千年名山高士山,但统筹打造“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融合的红色文旅产业还未形成。红色资源与绿色资源、古色资源依然是“单线发展”居多,协同发展的偏少。

4 "推进永新县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永新特有的优质资源,在推动永新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目前面临一些发展困境,但可以从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内外合作、积极引进人才和加强资源整合等方面精准施策,从而不断增强永新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助推永新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4.1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红色文旅服务设施

缺乏资金的投入是永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困难。现阶段,永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资金的来源主要以中央和省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为主,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应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使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和企业多方联合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通过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遗址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红色文化景区的接待能力。此外,还需引进现代科技手段,改变永新红色文化场馆单一的布陈文物、图文展示等现状,探索借助AR、VR等新技术,提升红色文化景区整体形象。

4.2 "强化内外合作,凝聚湘赣边振兴发展合力

第一,永新县党委政府应加强统一领导,成立以地方领导为组长的文旅史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联系制度和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负责对县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调度推动,改变多龙治水、各自为营的状态。将县内现有培训基地、培训机构进行资源整合,规范基地建设和管理,对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进行系统整合,严格认真考察,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第二,要树立大历史观,站在革命老区发展的战略全局,跳出永新区域,主动融入湘赣边区域、井冈山片区、原中央苏区片区和湘赣片区的发展大势,落实好《吉安市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行动计划》《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联合周边市县文旅、党校等部门共同打造寻访红色足迹、重走秋收起义之路、重走长征路等红色文旅路线并进行实施和推广,探索党员干部、大中院校师生跨区域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通过互送生源或者联合办班等方式来加强区域合作。

4.3 "积极引进人才,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

人才的紧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永新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弥补人才的空缺,壮大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要围绕红色培训、课程开发、景区运营管理等环节,通过人才引进、选拔、交流等方式,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不断壮大红色培训、讲解、运营管理等红色文旅产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人才队伍精准定位开发策略,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正所谓,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找准定位才能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充分突显出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优势。如于都定位为“长征集结出发地”,瑞金主打“共和国摇篮”,莲花打造甘祖昌干部学院,安源主推“红色安源、工运摇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永新经济发展落后,可投入资金有限,更应该找准定位,集中有限的资源、资金开发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逐步做到由点成线、有序开发。基于三湾改编的历史地位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永新可定位打造“军魂圣地”三湾为红色文旅品牌,高标准打造三湾改编景区,策应建军100周年纪念活动。

4.4 "加强资源整合,推动“红绿古”三色协同发展

永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禀赋独特、社会知名度高,同时,境内绿色资源、古色资源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要加强资源整合,将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相结合,明确突出“红色文化”的主题,建设和打造一批精品现场教学点。将红色文化作为重要产业列入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结合乡村振兴,突出地域优势,努力打造“红色、绿色、古色”三色协同发展的红色文化发展产业,打造红色名村、红色小镇,发展红色研学旅行、红色文化旅游,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培育当地绿色康养、有机农业,着力打造“三色”品牌吸引力。将红色文化遗址及其附近的绿色资源、古村落、古遗址等统一纳入保护规划建设方案,积极整合县内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资源等各类资源,制定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心规划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红色文旅路线。努力将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古色资源串点成链,打造“红绿古”文旅发展新业态,促进永新振兴发展。

5 "结束语

永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又有良好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古色文化资源。虽然永新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党和国家对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永新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永新红色文化资源对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会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参考文献:

[1] 走进红色江西·永新篇[J].党史文苑(纪实版),2015(8):42-43.

[2] 孙星,陈毅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20(5):248-249.

[3] 吴陈舒,李平.湘赣边秋收起义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当代旅游,2022,20(15):108-112.

[4] 肖全良.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

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4):81-85.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永新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
永新县初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永新县晚稻新品种展示试验初报
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SWOT理论视域下商洛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战略研究
江西省永新县蚕桑产业成为农民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