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4-12-31李想骆志远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青年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治理作为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基础也是最有难度的一个环节,当前还面临着相关制度有待完善、设施环境有待提高等多种短板。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应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关青年如何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并实现有效参与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研究发现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青年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青年群体外部组织存在的问题、社会整体环境层面的问题。对此提出培育公共精神,提升参与能力水平;增进组织认同,提高参与组织化程度;优化激励举措,激发生机活力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时代;青年;乡村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090-04

Abstract: As the most basic governance unit,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most basic and difficult means to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t present, it is still faced with a variety of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relevant rural systems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facilities and environment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his process, youth is a very important force and should play a greater role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How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achieve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or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including the problems of youth groups themselves, the problems of external organizations of youth group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society as a whole.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cultivate the public spirit, enhance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ability, enhanc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mprove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ation, and optimize incentive measures to stimulate vitalit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era; youth; rural governance; path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被列为10个青年发展领域之一,提出包括“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在内的8条具体发展措施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明确要“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青年代表着社会先进力量,其社会治理的参与程度,影响着未来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青年因活力和创造性特质参与其中,逐步成长为新时代“乡土精英”,成为乡村建设的源动力、乡村社会治理的生力军。我们迫切需要新兴青年群体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采取最优举措为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提供最优环境,助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本文旨在发现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和不足,为推动乡村治理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1 "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方式

青年群体不管是在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上,还是在组织动员能力、自身发展活力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可见,青年群体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蓄水池”的关键作用[1]。乡村干部的敏锐性,乡村创业青年的激情,青年志愿者的热情,加上青年社工的精细和理性,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作出贡献。

1.1 "作为政府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基层工作机会众多,能够磨练意志和勇气,成为克服困难、承担责任的理想舞台。农村地区正面临年轻管理人才的短缺,这一问题长期制约着乡村的有效治理[2]。当前,参与乡村振兴计划的基层青年干部成为了推动农村治理的关键力量。他们包括通过各种项目,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和乡村振兴驻村等方式选拔的杰出人才,以及本地培养的干部。这些人才在政策的制定、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和管理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他们也激励其他青年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反映其需求,提升政策的效果和民主化水平。

1.2 "作为市场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一批年轻创业者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创新性的商业活动。这些从各行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的年轻人,通过成立各类商业实体,如私营企业、合伙制公司和个体户,带来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他们的创业重点包括扩大经营规模、产业升级与一体化,以及将商业运作和农村社会治理相结合。这些行为不仅推动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和村民收入增长,也在教育与公益、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和非农产业开发等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的企业精神和创新努力为国家的工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1.3 "作为社会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在乡村振兴的青年群体中,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和发展中扮演专业协调和推动的角色[3]。不少社会组织纷纷进驻农村地区,招募青年社会工作人员来承担专业任务。这为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和成长的平台,并有机会在社会服务领域内挖掘和实践。除此之外,一些志愿者不以个人利益为主,而是依托服务机构或作为个体贡献力量,动用社会资源来支持本地的公益活动。这些年轻人涉及的服务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扶贫、助残、老年人服务、教育培训、法律援助、公共文化、紧急救援、环境保护以及社区安全等领域。

2 "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青年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2.1.1 "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随意性较高

虽然许多青年愿意加入基层治理,但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持续性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经济条件较好、社会网络较广的青年,如创业者、地方官员、社区工作者等,更有意愿参与。然而,这类青年只占少数。大多数青年因业务繁忙或其他原因,对基层治理的投入和理解有限,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如何有效激发青年大众参与基层治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动呈现出偶发性和不持续的特点,常态化、稳定、长期的参与尚需加强。提高青年广泛、系列和稳定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2.1.2 "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功利性凸显

当代青年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专注于个人利益,并对职业成长和待遇持有高期望,追求低风险高回报的途径实现个人价值[4]。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时过分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使得他们的参与变得片面和功利性。一些青年加入基层治理,尤其是村委会成员,希望借此作为一个途径进入政府体系工作。另一些以商业为导向的青年,参与村镇治理是为了拓展政治联系和促进自身商业利益。还有一些青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其中,主要出于获取工作机会或完成职业目标。简而言之,要平衡青年在追求个人价值与承担公共责任之间的关系,确保基层治理工作的全面性与非功利性。

2.2 "青年群体外部组织存在的问题

2.2.1 "政策制度有所缺失

目前,许多乡村“两委”班子的干部年纪普遍偏大。尽管这些年长者因熟悉村务且拥有相对较高的信望而具有其优势,但他们在知识水平、创新思维等方面上存在不足。由于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等多重因素,多数乡村干部和居民在推动农业和乡村经济发展上缺乏有效策略,往往选择维持现状。同时,随着农村青年毕业后多数在大城市或市中心地区定居,缺少回村参与村务的经历,导致潜在的年轻有为的人才入选村委干部或书记的机会有限。尽管青年对新事物的适应力和办事的活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因年龄小、阅历浅及政策支持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赢得村民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从而难以通过选举加入村“两委”班子。此外,一些乡村在委任村干部时也存在靠关系、论资排辈的情况。所以,乡村治理目前面临年龄悬殊、青年参政门槛高和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2.2.2 "青年人才吸引和配套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1)城乡收入、公共配套差距较大。受限于农业收益较低和乡村工业发展水平有限,乡村地区的年轻人的工资水平通常较低,相比之下,城市青年的收入较高。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尽管2022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居民,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依旧显著,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4倍。这一经济悬殊导致大量乡村青年涌向城市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那里为相同学历的青年提供了更高的薪资。此外,城乡在生活质量、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及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差异明显,青年寻求大城市的更优生活条件。

2)乡村社会治理青年人才的晋升路径较窄。无论青年“村官”、志愿者还是社会工作者,他们在乡村的职业晋升空间相对狭窄[5]。对于服务农村的青年来说,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支持保障,使他们难以长期致力于乡村事务。目前,村级干部的常见晋升途径包括在村委会工作后可能入选村“两委”成员,或通过面向乡村干部的特定公务员考试。然而,这些渠道晋升名额有限,难以激发年轻人的乡村治理热情。此外,乡村条件落后也导致他们多作为干部培训地,一旦有机会,许多培养出的人才会选择跳槽至城市单位。这种人才流失导致干部队伍不稳定,影响工作的持续性。

2.3 "社会整体环境层面的问题

2.3.1 "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文化差异

青年对农村发展和生活持有偏见,误将留守等同于无能,影响了他们对农村发展潜力的理性评估。城市就业的趋势形成了模仿效应,使得青年更倾向于寻求城市稳定和高收入工作来维持生活。尽管男性青年更愿意参与乡村社会治理,但性别对整体参与意愿的影响有限,因为就业压力和对乡村治理多样性的认识减少了性别在职业选择上的顾虑。社会保障、信任和公平对青年参与农村治理的意愿有积极影响,而高等教育的优势则有助于增强这种意愿。然而,社会偏见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可能削弱他们投身农村治理的动力。

2.3.2 "对青年发展机遇的宣传与引导不够

当前社会对农村重塑和战略发展的宣传不充分,使许多青年持有关于农村机会匮乏和回乡无前途的过时观念[6]。因为缺少对乡村生态、文化和情感价值的深入展示,青年难以意识到他们在农村可以实现个人梦想和社会贡献。即使很多大学、青少年社会组织、共青团等组织定期举办宣传研讨会,向青年传达参与农村治理的重要性,增进他们对农村的理解和认同,也利用社交媒体、新闻等多种方式,宣传农村治理的实际需求,同时通过展示榜样人物的故事来鼓励青年投身于紧缺的乡村治理岗位,以促成他们的有效参与。但总体而言,目前社会各类组织对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宣传和引导力度还是不够,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3 "青年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路径

3.1 "培育公共精神,提升参与能力水平

3.1.1 "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新时代多元化青年群体需分层实施策略,提升其乡村社会治理参与感和责任心[7]。应重视政治教育,用创新方式普及社会、国际知识,通过行业培训、会议与社区座谈开发在线学习项目,如网络课程提升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在青年活跃区建立学习点,突出可见性和功能性。强化关键青年政治培养,激励他们的参与精神。同时促进青年与各界人员的常态交流,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等,开展国际交流,拓宽视野,动员他们主动投身基层治理。

3.1.2 "线上线下加大宣传力度

需在现有传统宣传工具上融合互联网手段,提升新兴青年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通过利用青年偏好的网络平台如QQ、微博、B站等,以及创新数字内容形式包括图像、音乐、动漫、微电影和短视频,旨在建立吸引青年的交流桥梁,并采用立体、多维的宣传战略,促进他们对积极价值的认同。同时,还应密切跟踪公众关注的话题和社会焦点,利用关键时刻推广宣传,以此唤起青年对乡村基层治理重要性的感知,并提高其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这种多层次的引导,不仅增强青年对基层治理的共鸣,还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3.1.3 "结合实践强化责任担当

实际体验是最佳的学习渠道。可以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关键时刻和大事,使用好红色教育基地、共同富裕典范区这样的平台。激励青年一代发挥他们的天赋和专长,参与到各种主题性的实践活动和才艺展示中,让他们通过参与创作、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同时,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高标准发展需求,鼓励青年深入到生产前线、工程项目等地,通过直接的经历和发现,他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进而更全面地充实和拓宽基层治理工作。这样,青年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框架和主动行动的意识。

3.2 "增进组织认同,提高参与组织化程度

3.2.1 "坚持党建引领,扩大各类组织覆盖

强化党和团的共同建设,不断提高党、群团和社会组织对新兴青年的覆盖范围和工作成效。确保党组织所在地都有团组织活动,特别是为新经济体和新型社会组织中的年轻人设立团组织,通过在大企业、一级项目和科研机构中组建团建联盟等方式扩大覆盖面,促进区域化团建。自由职业者青年团组织尚未成熟时,鼓励创造联盟或协会等多样性组织形式。同时,与社区服务中心和各类青年中心协同建设共享空间,建立特色青年之家和接力站,提高组织的能见度。通过这样的组织配置和支持,实现组织赋能和政治参与,加强党和政府与新兴青年之间的联系,更准确地把握年轻人的需求,增强基层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8]。

3.2.2 "拓宽参与渠道,提供多元内容形式

政府需创新方式,积极为新兴青年群体提供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更多机会、内容和平台。尽管新青年可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等方面,其参与程度不一,特别是政治参与受限。但可以通过建立议事会、圆桌论坛等打破传统名额限制,增加议题导向的参与。同时要明确社区权力划分,提高透明度与监督力度,鼓励青年就惠民政策实施等事务提出建议。并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倾斜资源于社会组织特别是在城市社区服务、公益慈善等领域,利用其资源优势吸引新青年参与。激励青年发挥特长,如安全监管等,组建专项团队深化基层治理工作。此外,整合青年资源,支持他们参与旅游、文化活动,助力经济发展,丰富治理的领域。

3.2.3 "紧密联系服务,增强组织吸引力

掌握新青年的基本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如调查访问和组织活动等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精确的服务。共青团需发挥其与新青年紧密联系的组织优势,准确定位自己作为党的辅助力量和预备力量,执行好针对新青年的各种制度和工作计划,对他们在参与基层管理时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引入精确的项目和标志性的活动,提供基于需求的服务。在与他们互动的同时提供服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保持互动,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归属感、满足感和认同感。举办面向新青年的主题作品征集、竞赛和巡回展览,尽力为他们提供技能提升、发展空间拓展和资源获取的机会,构建平台和通道,向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协助。

3.3 "优化激励举措,激发生机活力

3.3.1 "培育领袖人才,发挥带动作用

重视发掘和培育具有领导潜质的新兴青年,通过完善人才发展规划,增加针对他们的培养内容。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库,专注于培养政治觉悟高、能力强的青年,通过评价系统来识别和激励有潜力的个体。表现优异者可以获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机会,或者在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国企等获得挂职机会。另外,推动具备专长和责任感的个体成为社会组织领导者或监督员,以此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在奖励机制方面,应均衡物质激励与精神鼓舞,关照个人和集体荣誉,适度提高新兴青年的奖励比例和荣誉头衔机会。通过诸如“时代新人”“好青年”等评选活动,发掘并宣扬青年在地方治理中的典范事例,树立其良好形象,从而激励更多青年积极投身到乡村社会治理中去[9]。

3.3.2 "加强权利保障,激励全面参与

必须密切关注新兴青年的利益,高效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增强他们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意愿的基础。要提升权利保障,整合各类资源,包括信息和社会资源,从而平衡个体和社会利益的共同发展,尤其在社会保障、新市民积分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资源及专业指导,确保新兴青年群体的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确保新兴青年对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信息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特别是增强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政策目的、适用对象及相关的时间安排、流程、条件和资金问题,这对激励他们参与乡村治理至关重要,并且在实施时不能被忽视[10]。

3.3.3 "渲染文化氛围,实现持续参与

新兴青年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多涉及自治领域,共识是实现自治的关键[11]。那些直接影响新兴青年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实例,最能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采取公约形式设定规范,适用于新兴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形成大家都遵循的行为规则,这有助于在发生争议时,自觉遵守已定的规则。这样的氛围不仅提升了新兴青年的归属感,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主动行动意识。基于此,多样的活动和有效的互动将进一步强化他们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责任感。为形成强烈的自治文化,这些努力需持续并深入推进。同时,也要持续教育和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意识到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作为公民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石金群.乡村振兴背景下引导青年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路径分析[J].中州学刊,2023(11):69-76.

[2] 袁明宝.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女性参与基层治理实践研究——以川西平原农村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3(6):70-77,23.

[3] 吴莹.基层智库:青年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探索——基于成都市S镇“柑橘部落”的案例研究[J].青年探索,2023(2):17-27.

[4] 孟庆渡.农村社区治理中“积极青年”何以形成?[J].当代青年研究,2022(6):30-38.

[5] 崔占峰,崔宏瑜,王泽光.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有效参与:青年参与的动力系统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22(1):34-41.

[6] 王玉玲.驻村青年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21(33):89-91.

[7] 黄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青年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以后备干部制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21(5):71-76,102.

[8] 王猛.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困境与改进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70-77.

[9] 邓雅丹,葛道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探索——以Z社区青年汇为例[J].长白学刊,2019(3):127-133.

[10] 王道勋,陈延斌.社会治理中青年参与能力提升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1):70-74.

[11] 谢小菲,卢春天.青年精英与乡村新内源式发展——基于湖南M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田野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23(12):68-75,94.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青年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乡村治理思维的精准扶贫思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乡村治理与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