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扶贫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探究

2024-12-31张坤磊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新乡贤乡村

摘 "要:乡村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主战场,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浓厚的乡土情怀、广泛的社会资本及较高的社会威望,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后扶贫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持续动力不足、身份合法性存疑、软约束作用下降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支持、平台构建、身份支撑和体系约束等路径,进一步化解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困境,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中的作用,实现乡村善治的发展。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新乡贤;乡村;相对贫困;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077-05

Abstract: Relative rural poverty is the main problem concern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New rural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rural governance, have a good ability and quality, as well as strong feelings about hometowns, extensive social sources and high social prestige, thereby hav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process of relative rural poverty management.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new rural talents participating in rural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still have practical dilemmas such as imperfect system, insufficient sustained motivation, doubtful identity legitimacy, and declining soft constrai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resolve the dilemma of new rural talents participating in rural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through path such as party building leadership, policy support, platform construction, identity support, and system constraint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ew rural talents in rural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so as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rural governance.

Keywords: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new rural talent; village; relative poverty; governanc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绝对贫困问题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的终结,随着脱贫攻坚这一阶段性任务的胜利,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重心也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后扶贫时代,由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周期较长、治理对象更加多元、存在形式更加多样,导致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尤为艰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这就为后扶贫时代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工作进行明确安排和部署。新乡贤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群体,其产生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新乡贤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具有较高的威望和较好的口碑,发挥了沟通农民和政府、协助政府治理的重要职能,是实现新时代乡村社会善治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迫切难题,解决乡村相对贫困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下的城市虹吸效应的增强,农村社会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缺乏精英和人才。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新兴力量,不仅能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有效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效果,促进乡村善治的发展。因此,在后扶贫时代要高度重视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 "后扶贫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显著优势

后扶贫时代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具有新的特征和任务,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解决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新乡贤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浓厚的乡土情怀 、广泛的社会资本以及较高的威望,因此能够承担起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任务。

1.1 "新乡贤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能够充当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发展智库

新乡贤作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乡村治理人才,与普通村民相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充当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发展的智库角色。一方面,新乡贤具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能够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乡贤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思想更加先进,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往往具有丰富的发展经验和前瞻的发展思维,能够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带来新的智慧和方案。另一方面,新乡贤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弥补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资源整合能力弱等短板。新乡贤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不仅能够带动更多的有贤之士加入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队伍,还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流通整合,促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新乡贤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能够增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情感认同

新乡贤作为最具情怀的农村人才,深谙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对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一是新乡贤植根于乡土,对乡村社会具有天然的情感。中国乡土社会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3],是新乡贤乡土情怀的重要来源,乡村相对贫困的现状能够最大程度激起新乡贤回报乡梓的情感共鸣与建设家乡的责任认同。二是新乡贤作为乡村社会的天然熟人,能够将对乡村社会的情感认同转化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情感动力。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障碍,相对贫困治理的成效不仅关系着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广大农民幸福感的提升。新乡贤作为“以乡愁和乡情为纽带塑造的具有乡村认同感的群体”[4],能够依托自身掌握的优势助力乡村社会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带来良好发展的机遇。

1.3 "新乡贤具有广泛的社会资本,能够提供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资金支持

资金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后扶贫时代正确引导新乡贤对乡村事业的资金投入更是重中之重。新乡贤群体中不乏经商成功人士,在资金方面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人脉资源,能够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强劲的经济支持。一方面,新乡贤可以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资金保障。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造血”和“输血”,不断的资金支持可以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带来充实的物质保障,促进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新乡贤可以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带来内驱动力。新乡贤可以利用已有的人脉资源为乡村带来更多的资金投入,通过直接投资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促进乡村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的解决。

1.4 "新乡贤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能够凝聚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思想共识

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有贤之士,因为其成长于乡土,与乡村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能够普遍获得村民的认可与信任,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5]。新乡贤大多是一些素质良好、事业有成、眼光长远的才能突出人士,在后扶贫时代乡村相对贫困治理面临严峻挑战之际,新乡贤的参与能够为村民起到普及政策等作用,帮助村民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消除村民关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疑虑,营造乡村相对贫困善治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因为新乡贤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威望,往往也能够充当村民利益调节者,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新乡贤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往往愿意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做出贡献,能够为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起到一定的典范作用,凝聚村民对于改变乡村相对贫困现状的共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事业中。

2 "后扶贫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困境

2.1 "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制度不健全

新乡贤作为新兴的乡村社会治理群体,由于出场时间较晚,导致其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参与机制不完善。新乡贤在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引导参与机制,导致参与目标和治理效果不佳。且多数新乡贤主要是通过乡贤理事会等组织来参与乡村治理的全过程,但是部分乡贤理事会缺乏一定的章程,根本不能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的引导作用,从而影响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积极性的提高。二是保障机制欠缺。在相对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的农村,由于新乡贤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一些基础保障落实不到位,往往也会导致新乡贤返乡创业热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最初的动力源于深厚的乡土情怀,但以乡土情怀连接起来的回报乡梓的热情往往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相关部门不重视从精神上激励新乡贤,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导致新乡贤一些基本权益不能得到及时维护,使得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热情消减,影响后扶贫时代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成效。

2.2 "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持续动力不足

由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长远的任务。后扶贫时代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任务艰巨,往往需要持续的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从人才资源来看,新乡贤作为一种乡村新型人才,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我国农村精英人才纷纷走向城市,不愿意再次回到农村地区,导致新乡贤人才储备能力不足。另外,由于新乡贤群体具有自发性的特点,群体之间往往存在排斥新人的现象,导致一些新出现的乡贤人才不能及时融入当地的新乡贤人才队伍。从资金投入来看,部分新乡贤自身财力有限,不可能将全部资金都用来解决家乡相对贫困问题,而且在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资金消除的,必然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运转,才能为乡村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资金保障。从政策支持来看,一些地方往往打着“引贤”的口号来招纳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认识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巨大潜力,往往只是盲目地进行招商引资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目光和政策。

2.3 "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身份合法性存疑

新乡贤是出于个人情感和意愿来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其身份地位尚未得到制度上的肯定和说明,因此其身份合法性存在一定的质疑。一方面,新乡贤因为长时间离开家乡,使得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联系较少,当新乡贤再次回到家乡参与家乡治理,往往会使本土村民对新乡贤返乡的动机表示怀疑和误解。同时由于部分村民综合素养相对较低,认为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就应该大量出资出力,再加上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长远工程,短期内得不到彻底解决,因此会使得新乡贤的付出得不到村民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村民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认可度较高,且部分村民受到传统认知的影响,致使其对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还处于观望的状态,对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身份和能力表示质疑。事实上,后扶贫时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治理与之前绝对贫困问题治理相比更加复杂,难免会干涉到部分村民的利益,而且乡村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治理成效不会在短期内得到彰显,很容易降低村民对于新乡贤的认可度。

2.4 "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软约束作用下降

当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乡村社会利己主义不断蔓延,逐渐冲击着乡村传统道德观念,影响乡村社会的正常发展。新乡贤在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村规民约的软约束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如果过度强调新乡贤的个人魅力和权威,容易出现专断的个人意志和决策,弱化村民自治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降低村规民约的软约束作用。另外,新乡贤虽然是出于个人乡土情结和意愿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但是缺乏相关的规则约束和监督,容易导致新乡贤在乡村社会中出现资源垄断等现象,弱化乡村贫困治理的正义性。同时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部分新乡贤可能会受到市场逻辑的影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采取非理性的方式和不规范的途径与外部势力合作侵占村民利益,挑战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

3 "后扶贫时代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路径

3.1 "党建引领——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

新乡贤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在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党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乡贤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持党管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原则,成为党的乡村建设事业的忠实追随者。其次,要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的原则。通过高质量党建促进乡村善治,将高质量党建贯穿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全过程,确保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再次,要坚持“五级书记”抓落实责任制。要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乡村相对贫困治理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同时要以党建赋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新乡贤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最后,要充分发挥新乡贤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鼓励动员新乡贤群体中的党员同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点促面带动更多的新乡贤党员建设家乡,积极投身反贫困实践,自觉参与到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中来。

3.2 "政策支持——健全配套机制,引导人才回归

乡村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新乡贤的流入与回归,而健全的配套机制和完善的政策支持,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建设家乡。首先,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基层政府和村“两委”要双向发力,制定新乡贤返乡激励机制,打造吸引新乡贤返乡干事创业的福利政策,同时也要以乡愁为纽带,唤醒新乡贤的乡土情怀,激发新乡贤立志改变家乡相对贫困面貌的情感认同,吸引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6]。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返乡新乡贤的住房、饮食、教育、医疗等条件,给予其充分的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支持。为返乡新乡贤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调动新乡贤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留住新乡贤参与家乡的相对贫困治理。最后,要完善新乡贤培育机制,以“老贤培育新贤”的方式,注重发挥先返乡参与家乡相对贫困治理且取得良好成效的新乡贤作用,通过分享经验等途径带动后返乡的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同时打造一批带领村民富裕起来的新乡贤榜样,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新乡贤积极投身家乡相对贫困治理。

3.3 "平台构建——搭建治理平台,打造共治格局

平台构建对新乡贤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至关重要,良好的治理平台有利于新乡贤充分发挥其才能,推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后扶贫时代,要充分重视新乡贤参与家乡相对贫困治理的平台构建,打造乡村共治格局,实现乡村善治。一是要重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7]。基层政府作为乡村治理主体之一,要正确认识其身份定位,根据地区发展情况适时搭建新乡贤返乡就业和创业平台,鼓励新乡贤返乡参与建设。二是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主动联系在外乡贤,向在外乡贤介绍家乡发展现状,邀请新乡贤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同时也要定期联系返乡新乡贤,询问返乡新乡贤参与家乡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帮助其有效解决。三是要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的作用。乡贤理事会作为新乡贤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联谊等活动,引导产业资本回归家乡,还要广泛联系在外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尖端技术人才,鼓励其发挥建言献策和牵线搭桥的积极作用,将智力、技术和课题引回家乡,助力家乡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

3.4 "身份支撑——完善认定程序,强化身份认同

后扶贫时代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乡贤作为其中重要的参与力量,应当给予新乡贤相应的身份支撑,强化村民对于新乡贤的身份认同。首先,要完善新乡贤认定标准。乡村基层组织要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对于愿意投身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且具有较高威望和良好口碑的社会贤达,要给予其身份认定,纳入到新乡贤群体中来。其次,对新乡贤群体进行公示。对于选出来的新乡贤要及时通过张贴公告等手段让社会群众知晓,同时设置一定的公示期限听取群众意见,对于公示无异议的新乡贤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注册备案,对于公示有异议的新乡贤上级部门要再次对其进行考察并广泛听取民意,进一步强化新乡贤的合法地位,增强新乡贤的社会认可度。最后,要给予新乡贤相应的身份地位。对于那些对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作出重大贡献的新乡贤,政府可以给予其相应的身份地位,例如乡村发展顾问、村名誉主任等,同时也积极鼓励符合一定条件的新乡贤参与乡村干部的竞选,明确新乡贤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的身份地位,调动新乡贤的参与积极性,动员更多的新乡贤参与到乡村的相对贫困治理中来,为乡村治理做出贡献。

3.5 "体系制约——规范约束制度,加强责任监督

新乡贤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参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但也要防止新乡贤利用个人影响力谋取私利,损害村集体利益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体系制约等途径加强新乡贤的行为规范。一是要建立定期反馈体系。后扶贫时代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较为复杂,新乡贤在参与的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新乡贤要定期向上级组织汇报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与上级部门之间的反馈联系,使得上级部门能够及时掌握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动态,有效应对乡村相对贫困治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二是要建立考核监督体系。考核监督是强化新乡贤责任意识的有效形式,乡村基层组织要建立统一的考核监督体系,加强对新乡贤的责任考核,明确考核和监督的范围,防止新乡贤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发生徇私舞弊等不法行为。三是要建立约束评价体系。要坚持硬约束与软约束的有机统一,切实发挥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作用和村规民约的软约束作用,同时对于取得良好治理成效的新乡贤要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鼓励其主动分享治理经验,对于治理成效不好的新乡贤要及时谈话整改,正视其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4 "结束语

后扶贫时代的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新乡贤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与农村社会有着天然的情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新时代共同富裕建设的不断发展,新乡贤在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乡村相对贫困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乡贤在参与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影响新乡贤治理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根据新乡贤面临的不同困境而适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才能促进乡村善治的发展,解决后扶贫时代乡村面临的相对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7.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1.

[4] 刘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21(11):75-80.

[5] 梁爱强.乡村治理视域下新乡贤文化的培育[J].经济研究导刊,2021(11):20-22.

[6] 孔新峰,齐高龙.推进新乡贤融入农村基层治理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1):40-46.

[7] 陈燕翔,廖益.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J].韶关学院学报,2023,44(10):27-30.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新乡贤乡村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德润永川“新乡贤”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