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12-31戈予翡冯美茹马杰徐梓嘉吴敏艳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无编号)
*通信作者:吴敏艳(1975-),女,硕士,副教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理论。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31
摘" 要: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从治理的角度来看,达到乡村振兴的最佳方式,是通过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当中,在合作和互动中整合资源,共同建设农村,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基于乡村建设及社会资本等理论视角,在对社会资本概念及其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计划从信任、规范、网络3个维度层面,重点围绕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功能、困境、原因与对策等内容,对“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进行深层次和系统化的阐述,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培育社会资本,以为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做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社会资本;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33-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neral layout of China's socialist ca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rough multiple subjec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public affairs, integrate resources in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jointly build rural areas, and promote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apital, and on the basis of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lan is planne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rust, standardization and network.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s, difficulties,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capital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n the theme of \"social capital aidingrural revitalization\". Furthermore, as regards how to better cultivate social capital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further realiz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e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new ideas, measures and practic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ocial capital; financial support; policy research
农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农业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城乡发展逐渐出现差距,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这对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改善这一状况,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乡村发展,并将农村建设与发展放在了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1982年,我国就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当时农村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具体部署。从2004年到2023年,连续20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地位。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它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备历史前瞻性,成为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二十大更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双向互通的协同发展。这充分表明,我国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追求更高水平的城乡发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和新时期的城镇化,从而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2022年以来,苏州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聚焦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全市“三农”工作势头向好、成效明显。2022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苏州获得佳绩,苏州市连续3年位列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和吴江区位列县(市、涉农区)综合排名2022年度第一等次。相城区,位列县级进位2022年度第一等次。
社会资本的支持和助力帮助了乡村振兴战略所要求的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社会资本对于乡村发展和建设的作用变得非常必要。因此,本研究基于乡村建设和社会资本等理论视角,深入理解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性,重点探讨社会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困境、原因和对策等内容,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阐述,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指导和行动方针。
1.2" 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这对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乡村建设者面临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社会资本的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障碍。因此,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研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将社会资本作为整体框架和视角来研究农村建设和发展,为当前研究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在分析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境时,将规范维度中的制度因素从帕特南社会资本概念中分离出来,为使社会资本理论更适应我国农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社会资本助力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选择多样化的乡村振兴方式。有助于促使农村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2"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的困境及原因
2.1"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的困境
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农业农村相关发展缓慢,造成部分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参与模式单一、效果不佳等。
2.1.1" 社会信任程度薄弱
社会信任是农村治理的基础,为农村开展集体行动提供了基础条件。然而,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大批量流动,新的社会结构中人口重组的速度小于旧的社会秩序中个体脱离联系的速度。因为在城镇化初期,社会处在一种激烈变化的时代之中,新的社会组织结构中个体之间很难在很短时间内进入一个高信任度的稳定状态。而同时,原来在农村乡土形成的稳定信任社会状态被打乱,农村人口因为大批量的流动而造成信任度出现下降的态势,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稳定的社会信任,城镇和农村的建设都面临着信任危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参与度降低。
2.1.2" 农业农村收益率较低领域的社会投资难以进行
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难以支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不仅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而且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收益较低,很难保证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一些大的社会资本并不愿意对这类的农业生产进行投资。
2.2"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困境的成因
2.2.1" 信息不对称
合作双方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对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若合作双方未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会导致双方掌握的信息难以相通,致使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无法及时详细了解参与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对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发展及发展需求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地区不了解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擅长领域,导致双方不能精准地找到对接企业和对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讲,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政府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基层社会,特别是与农村居民的沟通渠道还未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不够,也缺乏一定的宣传力度,使得村民不能够充分掌握相关信息,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个体对于政府制度的信任度,同时也降低了个体对于政府机构政策执行的公平程度的信任度,致使公民对于集体行动参与意愿降低。所以目前双方沟通的平台和途径,以及对接机制都有待加强。
2.2.2" 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社会流动性的加大,导致城镇与农村的异质性程度较高,传统的基于地缘而形成的信任程度大打折扣。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受到市场化和工业发展的影响,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观的改变就是由最初的熟人社会转为了半熟人社会,从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村共同体转变成了包容式、半开放式的低信任度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为农村人口获得先进的教育和优质的资源所提供的机会大大增加,为其获得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这种几乎是单向的迁移行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走向了“空心化”的状态。而那些原本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人口不断流失,使得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因地理条件、生存环境等因素而大大减少,同时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合作、交易的机会大大降低,甚至会因此而变得陌生,传统农村建立起来的信任体系逐步消解,农村治理也随之失去了信任基础。
2.2.3" 社会资本和农民参与具有一定盲目性
村民的了解程度较低,在参与农村集体行动时出现一定程度的延迟与滞后性,大多时候是被动参与大于主动参与的,甚至有可能出现没有主动参与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参与的效果。
而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有些非农业领域人员进入农业领域。跨界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本很多盲目进入农业农村领域,但却低估了农业农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农业投资的复杂性、长期性、风险性缺乏深入认识,缺乏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人才。部分社会资本经营较为困难,一旦发生风险,亏损和跑路概率会大增。因为这种盲目性,导致信任程度下降。
2.2.4" 相关制度体系不甚完善
制度是保障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交往中的规则和机制。城镇化的提出与推进亦是根据顶层宏观的制度设计,进行政策执行的过程。因而,制度环境对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城镇化初期我国的制度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是由当时的社会基本条件决定的。由于制度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路径依赖的现象,不能随社会结构的变化及时修改,对于传统社会资本的流失就爱莫能助。受当时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的限制,城镇化初期的制度主要关注如何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通过对各种经济和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实现其影响。
城镇化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式”转移,其中形成主要矛盾点的最大症结就是当时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长久以来的土地制度,在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恋土情节。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土地成为农民唯一的生活来源和生活保障基础。在这样的双重羁绊下,加之在城市与农村都没有形成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导致能够看到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的社会结构的断层。这种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断层,一边是陌生的城市,另一边是回不去的乡村,使得农民切切实实成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有生命的夹层。与此同时,逆城镇化现象伴随着乡村振兴及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而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着制度的迭代更新。逆城镇化犹如城镇化一般迅速推行,而制度的路径依赖依然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断裂,与城镇化相比,逆城镇化所形成的社会断带,是大批人口回流到农村所造成的,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社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社会资本也随之重组。伴随着原有共同体被逐渐打破,现代新型的社会资本所依存的平台也逐渐消失,加之现有制度不能有效降低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就造成新型社会资本重组遇到阻碍。
2.2.5" 资源配置方面缺陷
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能力不足,投资力度不够,受有关政策和农村实际情况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依靠上级政府,农村自主建设积极性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资源错配、技术投入不足、可利用的企业家资源仍然相对缺乏等问题影响实现社会资本参与的短期静态配置效率和中长期动态效率。资源配置仍然无法满足需求,收益率较低。
2.2.6" 农村产业发展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较差的村由于自然因素制约,耕地不足,交通不便,无法合理发展二、三产业来促进农村发展,也无法调整农作物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热带高效农业,基本都是基础种植、低效种植为主,整个产业发展较为单一。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目前也面临产业链较短,整体发展规划不够等问题。总体来说,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高,各产业无法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nbsp;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路径
3.1" 加强沟通平台与途径
为了解决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透明度和公平性。首先,政府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政府可以发布相关政策和规定,明确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条件、标准、流程等。这种明确性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使社会资本更容易了解投资机会和政府期望。其次,建立信息平台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的平台可以提供政策解读、项目评估、投资风险评估等服务,帮助社会资本更好地了解乡村振兴的情况。通过这些信息平台,社会资本可以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此外,建立信任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举办投资推介会、项目路演等活动,向社会资本介绍乡村振兴的情况和投资机会。这样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互信,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最后,加强监管是确保信息公开和合规性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社会资本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监管措施,可以提高投资的透明度和合规性,进一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3.2" 政府提供激励措施
社会资本要想进入乡村,当地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激励措施来提高合作、交易的机会,加固农村治理的信任基础。例如承包土地的费用优惠,政府牵头加长土地流转时间,统一集中流转,保证流转的稳定性。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大政策、大方针,保证社会资本在乡村敢投资、大投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后,要做到对当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可以安排村民负责其擅长的业务,弹性安排其工作时间,让村民和企业同时获取利益。要鼓励提倡粮食种植,减少果林经济和养殖经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于一些承包大户可以进行相关的考核机制,可以按照考核机制给予一定的奖励,若发生土地用途被改变,也要及时纠正与惩罚。
3.3" 确保专业性
针对社会资本参与的盲目性,要确保专人做专事,如农业生产部分仍可以承包给当地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农民,对于农副产品的电商直播销售及与文旅路线的相结合也需要安排相关专业人员来负责。企业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农业情况,做好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准备,预留好相关的风险准备金,同时当地政府也要加强农业保险力度,加大粮食种植的补贴,避免企业发生重大亏损等情况。
3.4" 持续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三是选派优秀技术骨干到基层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3.5" 制度改善
一是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健全的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提供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民能够更灵活地利用和流转土地资源。二是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包容性的城市居民权益保障机制,消除户籍限制,实现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权利,促进他们在城市中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此外,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基本权益,降低他们迁徙和流动的风险与成本。
3.6" 加快补齐基础短板
政府要不断完善当地的相关配套设施,如道路建设和相关排水渠的建设,加大配套设施投入以吸引并配合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可以加强高标准农田投入,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引入相关的技术人才和先进技术,对社会资本长时间参与和大规模发展进行充分的保障,让农民和企业长期来看都有钱可赚,乡村振兴可以长期持续。
3.7" 农业生产与其他产业相结合
一是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和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当地特色农作物、农村休闲旅游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县农民脱贫奔小康。
4" 结束语
社会资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有效激发社会资本的动力与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是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因此,缩小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将社会资本嵌入乡村治理中,引导农村经济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加快农村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劳动力与技术创新,有助于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产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秋明.珠海地区乡村振兴中红树林生态修复及带动乡村旅游的路径探讨[J].现代园艺,2023,46(22):179-181.
[2] 柏琳洁.打造一个可持续的乡村发展生态[J].当代贵州,2023(47):64-65.
[3] 葛宇宁,孔雨晴.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功用与限度[J].乡村论丛,2023(5):30-36.
[4] 夏慧芳.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9):68-71.
[5] 赵艳霞,刘佳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路径优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8):15-17.
[6] 王慧月.社会资本、知识存量对种植户肥药减施采纳度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3.
[7] 李姝佳.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3.
[8] 徐双.乡村振兴背景下南岩村发展工程研究[D].福州:福建工程学院,2023.
[9] 王晓林.社会资本对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D].烟台:烟台大学,2023.
[10] 陈诗.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能人培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11] 祝善平.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