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研究
2024-12-31张如敏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课题(KT2023321);宁波市教育规划重点课题(2023YZD022);宁波数字化与传播研究基地课题(SC6-202301)
作者简介:张如敏(1978-),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乡村振兴。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17
摘" 要:开放教育作为成人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在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在当地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的农村本土治理人才,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以浙江宁波为例,探索和实践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政合作全链协同育人、创新双历融通混合式教学教育供给模式、以及打造“四课堂、四队伍”智慧学习新生态,为破解全国性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难题先行探路,让农村干部的学习成果真正应用于农村基层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开放教育;成果导向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073-04
Abstract: Open education, as a significant model for adult continuing educ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nurtured a group of rural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culture, and skills in Ningbo, Zhejiang, ye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Taking Ningbo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explores and implements reforms i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based on th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philosophy. These reforms include constructing a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chieving a full-cha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with school-government cooperation, innovating a dual-curriculum integrated blended teaching model, and creating a new smart learning ecosystem of \"four classrooms, four teams.\" These efforts aim to pioneer solutions to the nationwide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ensuring that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rural cadres are genuinely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open education; Outcome-basedEducation (OBE); talent training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三农”工作的主力军,战斗在一线,他们本身具有农民和公职的双重角色,是最了解基层需求的一批人,是乡村振兴主战场上的“领头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的提出,把人才培养和人才振兴放在了战略层面,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更需要具备农业生产技术、领导管理能力和涉及乡村振兴多领域专业的复合型人才[1]。因此,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教育,把系统化专业知识教育作为农村干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扎实推进农村干部专业素质提升,已成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
1" 相关理论视角
1.1" 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中央自2004年起连续21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2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路线图[4]。
1.2" 成果导向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又称能力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1981年由美国学者斯派迪(William G.Spady)提出后,迅速获得广泛重视和应用,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一种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5]。OBE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认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6],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历程之后真正拥有的应用和实践能力。OBE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评价,并将学生所掌握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置于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上。在这一框架下,教育的重点从传统的“内容传授”转向“成果导向”,更加关注学生“学到什么”以及“能做什么”,而非仅仅关注“如何学习”和“何时学习”。例如,在农村干部学历提升的实践教学中,如何扣准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时代特征和学习需求,完成教与学的充分匹配,是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7]。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需明确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果,探究其获取过程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2"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实践与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宁波作为经济强市和教育强市,对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学历和素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创新,近年来各县市区委组织部陆续选送近4 000名农村基层干部报读国家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相关专业,与宁波开放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干部学历提升项目。其中宁波市委组织部按“市级示范、县级为主”原则,聚焦村社党组织书记、“两委”班子成员、主职后备干部等村干部,分层分批选送接受学历提升教育;海曙区委组织部与宁波开放大学等合作成立“共富头雁研学院”,建立起“选、育、管、爱”全链条管理机制;宁波开放大学宁海、慈溪、奉化等县级学院则主动与乡镇成人学校合作,试点推行“一镇一班”模式,学历与非学历融合送教入乡。当地把培育基层骨干作为战略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计划,形成了市县(区)乡三级联动基层带头人培养链。宁波开放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成人高校,把培养地方乡土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充分利用覆盖全市的系统办学优势,因地制宜地在本土培养了一批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拓进取的乡村振兴领跑人。
2.2" 现状与问题
为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历提升项目社会效益最大化,本研究通过与当地组织部门及开放大学系统的合作,针对农村干部人群开展关于紧缺能力和履职教育需求侧的调研,调研方法包括基层实地调查、问卷发放、关键人物访谈和个案分析等方式,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学习需求及能力素质的不足。调研结果揭示了以下3个主要问题领域。
首先,干部队伍的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地村支书的年龄层普遍偏大、学历水平偏低、女性干部占比低。某区166位村书记中50岁及以上的村书记占比70%以上,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村书记占比近50%,超过90%的村书记为男性。干部队伍年轻化有待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会造成对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认识不足,女性干部占比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建议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结构,不断拓宽村后备干部来源,重点从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优秀返乡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留学归国人员中选拔优秀人员,纳入重点培养对象,充实后备干部力量。适当提高女性干部的比例,或增加村社“两委”班子中女性比重,充分发挥女性基层干部的比较优势,如团结协作和知人善任。
其次,学习需求问题可具体归纳为村干部们的“三忧三盼”。一忧工学矛盾,盼提质增效。农村干部是基层治理事务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当前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三农”优先发展,巩固共同富裕成效的关键时期,基层干部尽管认识到自身学历急需提升,但往往因难以解决工学矛盾而放弃。某村党总支书记平时忙于当地主干道拓宽拆迁征地工作,连续4周每天值班,错过多次授课无奈休学。某县调研发现,约有51%的村书记身兼多职,这些“能人型”书记在处理村务的同时,办企业、开民宿,在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传统教学中无法坚持就读,希望课程的学习和考核方式更具弹性。二忧课程单一,盼因需施教。面向某县369个村社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80%以上村干部都提到希望增设现代农业、村镇规划、农产品电商、创新创业和共富实践等各类实操实用类课程。传统的学历提升班在课程设置、考核形式等方面都相对单一。不少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教材的地域性、科学性有待提升。学习成果转换不够顺畅,通过学历提升获取的新知识难以有效转化为乡村振兴工作实效,期盼学校对课程安排能更因需施教,适当增加有地域特色、实用有用易用的选修课程。三忧学难致用,盼激励争先。部分村干部第一学历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偏弱,表示如课程能适当融入当地渔业养殖、乡村文旅等属地优势产业学科知识,建立特色实践实训基地,在农间田头现场教学,着力提升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创富、带动共富能力,则会进一步提升学习主动性。某镇几位村支书反映目前学历与职务待遇并不挂钩,当地面向优秀村干部的岗位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建议相关部门在同等条件下能够优先推荐优秀学员评优评先、担任“两代表一委员”等,并结合“书记加油”“书记向前冲”“书记+”系列比拼争先活动,进行学分奖励,浓厚比学赶超氛围。
最后,农村干部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短板。调查结果显示,村干部们在信息化相关知识和公文写作知识上的得分最低,其次是基层治理知识、乡村振兴理论和政策法规知识。特别是,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村书记在信息化相关知识和公文写作知识方面明显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农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革的推进。另外,村干部们普遍对自我带动经济发展能力评分较低,较难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吃透用好国家惠企、惠村、惠民各项政策上的能力不足。思维逻辑能力有待加强,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经验丰富的村支书,40岁以下年轻基层干部的学历虽然不低,能力短板问题却更突出,在经济发展能力、领导控制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建议针对干部紧缺知识能力清单,探索灵活多元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基层干部学历提升项目的质量和实效。
3"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多年来,宁波开放大学农村干部学历提升项目培养的村干部在推动当地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其他类型院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显著力量。但同时项目也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学模式方法需创新以及交互学习环境待优化等一系列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破题发展,重点探索以下4项改革举措。
3.1"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学生由知识积累向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关键环节,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目标定位不准,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联性脱节,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积极性,以及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缺乏持续改进机制等问题。成果导向教育对农村干部学历提升项目的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引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确立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三农”服务意识、党性修养及履职能力,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和农村干部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建构实践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获得原因及获得途径,反向设计实践教学目标、正向实施教学,渐进式培养学生对于基层治理的理解、体验与感悟,虚实结合培养学生数字化、创新性和跨界的复合能力,以推动实践环节教学的高质量提升。强调以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估、同行评审和专家指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同时促进学生的持续改进和成长。
3.2" “入口”到“出口”全链协同育人的校政合作
校政协同育人,从学员入学资格筛选到专业培养目标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效果评价,“入口”到“出口”全链共同协作,打破传统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单一教育模式,精准对接当地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形成独特的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培育模式,使农村干部的学习成果有效地运用于农村基层建设实践。校政合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合作意愿,而互利共赢则是激发和维持这种合作意愿的关键。尽管高校与政府部门在组织目标和文化氛围上存在差异,但双方对于校政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有着共同的愿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需保持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建协同管理、评价反馈以及毕业生跟踪等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定期对多维度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促进校政合作模式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3" “双历融通”混合式教学的教育供给模式改革
鉴于农村基层干部学员普遍年龄较大,学习动力欠缺,且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上存在一定局限,加之他们肩负着繁重的基层管理和行政职责,工学矛盾尤为显著。因此脱产学习和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显然不适宜此类群体。而传统的开放教育模式虽然侧重于远程在线教育,强调线上资源的质量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但在线下实体教学和实践实训方面存在不足。在线教育虽能有效解决学员地域分布广泛的问题,突破了空间、时间和层次的限制,但仍面临学习者在线参与度、认知负荷控制、高阶思维培养以及体验性、实践性、合作性任务实施等多方面挑战[8]。线下实体教学中的体验参与和具身感知则是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因此,从教育供给的形态和内容出发,以在线教学为主、辅以短周期线下集中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载体,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双历融通”,围绕五大振兴,增设乡村振兴主题订单式课程模块,以大咖讲坛、基地现场教学、共富导师研讨沙龙等多形态教学形式,让更多的高校学者、机关干部、乡土专家走进课堂,共同破解在乡村振兴推进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补齐薄弱短板,是针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教学供给模式改革方向。
3.4" “四课堂、四队伍”模式智慧学习新生态打造
以“四课堂、四队伍”模式,改造物理空间、拓展资源空间、构建社交空间,共同打造时空与教学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虚实结合的智慧学习新生态。“四课堂”模式整合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宁波开放大学直播课堂等线上课堂,以及校内集中面授课堂、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等线下课堂,形成一个多维度的立体学习空间。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学员个性化自主学习,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宁波开放大学直播课堂通过师生间的实时交互,克服了地域空间分布的限制;校内集中面授课堂强化了教学的现场感,促进了师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则通过场景式、体验式教学,为学员提供观摩、感知、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线上课堂可利用教育大数据和智能分析工具,提高教学服务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通过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推荐,优化教学服务质量和效率,线下课堂则侧重于提供实践操作和临场体验感,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四队伍”模式由三支教师队伍和一支学生队伍组成。组建三支由任课教师、校外实践导师、班导师构成的专业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线上导学、线下领学、全方位助学服务。培育一支灵活的学生学习共同体队伍,通过鼓励学员间的互助合作,积极营造“学习+”校园文化氛围,最终形成以学生、体验、服务和数据为核心的智慧学习新生态。
4" 结束语
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需要破解地域差异性、成效不确定性、学习者学难致用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案例、经验积累,在推进过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交互性提升;同时还需实现对人才培养状况的常态化监控,持续改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开放大学而言,只有科学定位,才能按照这类典型人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指向,找准此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性支点,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在乡村振兴中凸显的价值[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5):15-19.
[2] 高云才,郁静娴.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N].人民日报,2017-12-30(002).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700.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5] 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6] 李志义.对接需求准确定位全力打造特色本科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7):22-25.
[7] 沈雪峰,冯乃杰,赵黎明,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教师,2021(26):124-126.
[8] 吴南中,周蜜,张容.服务乡村振兴的非学历教育体系:构建逻辑与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21,37(1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