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及效益提升研究

2024-12-31卢梦凡孙晓强冯思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潮汕地区乡村振兴实践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pdjh2023b1067)

第一作者简介:卢梦凡(199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16

摘" 要:为助推新时代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采用文献查阅、走访调研的方式,研究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及效益提升对策。研究表明,政府统一规划、高校引导动员及大学生自发选择促成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实践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大学生认识和经验不足、获得支持和指导欠缺及存在文化不适应等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大学生、政府、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多维主体互动,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推进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效益提升;潮汕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06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aoshan area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e and benefit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aoshan are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visit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unified planning of the government, the guidance and mobil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pontaneous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rich and colorful service practice. These practices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such as short-term and unsustainable practic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support and guidance, cultural inadaptability and so on. Overall plan to promote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forces,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erv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practical benefits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e; benefit improvement; Chaoshan area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储备库,他们具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等优势,是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学生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如何有效地引导这部分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效用,成为高校及农村工作的热点问题。

广东省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其乡村振兴工作具有代表性,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走访调研,了解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现状,分析其实践成效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发展出更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本土化经验,助推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助力大学生人生价值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双赢。

1" 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现状

调研团队通过文献查阅、走访调研的方式来探究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现状。通过对21位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学生、10位村“两委”干部进行深度访谈,发现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趋多样化,主要包括毕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政府统一规划、高校引导动员及大学生自发选择促成了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1]。

1.1" 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实践

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实践在呼吁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时配套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大学生的加入。依托于省的统一规划,潮汕地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主要有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等。

自2003年起,广东省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以制度的形式拉开了大学生服务乡村的序幕,每年招募高校毕业生到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乡村从事基层工作,服务期为1~2年。2006年起,广东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每年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一线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为2年。2008年,《广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发布,广东省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期限一般为2年。2021年,广东省扩大“山区计划”规模,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招募选派志愿者到乡村开展服务,岗位分布于驻镇帮扶工作队服务岗和乡镇综合服务岗、乡村产业园区间服务岗、乡村教育服务岗和乡村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岗,服务期为2~3年。这些政策在高校毕业生与农村地区间架起一座桥梁,是连接二者的有益尝试,也是人才振兴的源头活水,为潮汕乡村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为响应上级号召,各地纷纷付诸行动。当前,揭阳市为推进人才回乡,组织开展了“展翅计划”大学生实习见习,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岗位,搭建学子与企业家在实习实践、就业推荐、创业创投3个层面的深度链接。汕头市制定了《万名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汕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以服务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落实就业创业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人才回归、资源回乡、项目回流。

受访的大学生中,有依托于政策回乡的驻村干部、社工、医生和教师,他们表示回乡一方面是基于国家号召、政策支持及对乡村的热爱,希望能够服务乡村、回馈社会;另一方面认为回乡有家人朋友陪伴,生活成本低、生活节奏慢、压力小,且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1.2" 高校引导动员下的实践

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加强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联动各方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大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课外时间投身乡村振兴,如成立“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当前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尽管服务乡村振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体可分为理论宣讲、科技助农、教育关爱、爱心医疗、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几大类。一是宣讲乡村振兴政策。如广东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队深入揭阳市农村特色农业、海洋经济产业、特色制造业和文旅产业,通过调研报告、宣传片、宣讲科普等形式传递国家政策,助推政策落实。二是依托科技赋能产业。如在潮州凤凰镇,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带领学生团队长期进行蹲点实验,形成多项新技术系统科学解决单丛茶古树资源保护难题。三是振兴乡村教育和医疗。如在揭阳榕城区塘埔村,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开展义教活动,为当地孩子带来了手工制作、英语口语、物理实验和非遗体验等丰富的课程。在汕头市潮阳区古帅社区,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为当地孩子开展中医特色教学活动,为老年人开展中医基础医疗健康服务。四是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如在揭阳榕城,广东财经大学学生聚焦梅云街道竹林村,把革命历史与当地自然生态、古村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竹林样本”。在揭阳惠来,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大学生到小学开展环保科普,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践行低碳环保活动。

受访对象中,有支教、义诊、文化宣传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为充裕的个人时间,有的计划在农村开展服务一个月,有的计划开展1~2个星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3" 大学生自发的实践

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看到乡村的发展潜力,选择回乡创业,为乡村带来新活力。当前,潮汕地区大学生创业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领域,而是涉及农村电商、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自媒体营销等多样化领域。

受访的大学生中,有潮汕非遗文化体验馆老板、咖啡厅老板、衣服加工厂老板、直播卖农特产的电商人、养鹅及种青梅的新农人,他们表示政府针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创业培训、金融支持和场地支持等,这为他们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他们的创业行动是十分有意义的实践,一方面是施展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希望推动乡村产业机构升级,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

2" 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和不足

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深入基层,勇于实践,厚植爱家乡、爱农村的情怀,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人际关系,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对于乡村来说,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的参与也提高了乡村的关注度,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投入,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如此,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改进。

2.1" 短期性和不可持续性

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吸引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返乡就业,但这些政策的任期较短,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仅以此当做职业跳板,最终目的倾向于城市就业。同样的,在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志愿项目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是为了完成任务的阶段性行为,缺乏长远规划,随着大学生的离开服务终止,可能出现资源和支持断裂,导致当地无法持续受益。也有创业者表示潮汕多地打造“电商村”,电子商务创业盛行,但新进创业者规模普遍较小,容易没有水花,一旦资金耗尽就宣告失败。他们的创业生命周期短,创业失败后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或创业时机。

2.2" 认识和经验不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的知识结构有限,对农业、农村、政策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部分大学生对农村的接纳意识薄弱,具体到村实践之前缺少细致的调研了解,缺乏实际操作中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创意执行等方面的经验和处理农村事务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动力不足,容易出现认识误区,实践活动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在短时间内陷入僵局,所能解决的问题和带来的改变相对有限。

2.3" 支持和指导欠缺

大学生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中缺乏各方有效的支持和指导,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一是政策宣传和落实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宣传和落实环节存在不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片面,获取资源繁琐,难以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切实优惠。二是培训和指导脱节。大学生在校学习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经验传授,降低了实践效果。三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潮汕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部分受访者只缴纳了“二险”“三险”或者没有购买社保,保障面不足,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四是基础设施落后。潮汕地区部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受访者表示通勤不便;教育、医疗、生活娱乐是发展短板,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多差距。五是社会支持认可度低。一些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在农村工作是“大材小用”,相对于城市地区,在农村工作薪资待遇偏低、职业发展受限、社交圈子较小等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心理预期。

2.4" 存在文化不适应

乡村是一个人情社会,在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到农村面临着文化上的不适应。首先是在语言沟通上,潮汕地区方言有潮汕话、客家话,同一种方言在各个地方也演变成了不同音调,非本区域大学生到了农村工作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当地方言以进行沟通,不会讲当地方言的大学生村官更是面临沟通障碍。其次是在文化习俗上,潮汕地区重视宗亲关系,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容易面临与自身思想观念的冲突,需要适应和融入当地文化,以便更好地推进实践。还有在人际关系的运用上,在农村开展工作需要尽可能地获得村干部的支持、社区骨干的配合、村民的参与,大学生容易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3" 提升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效益的对策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效益的最大化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全方位支持。提升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效益,必须统筹推进大学生、政府、高校与社会力量的多维主体互动,通过多要素的充分融合完善引导与支持机制[2],克服存在的困境,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

3.1" 大学生是第一主体,强化服务认识与能力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是将自己的热情、知识与技能注入乡村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与能力。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线下培训的方式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农村经济、科技、管理和乡村振兴政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认识、尊重、接受不同的乡村文化,提升专业素养和文化敏感;持续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农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农村,实地体验农村生活,探索农村实际需求和解决方案,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毕业大学生通过积累工作经验、行业知识和社会资本,寻找机会到乡村创新创业[3],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服务意识。新时代赋予了新青年振兴乡村的重任,部分把乡村经历当作一个跳板、对乡村接纳意识不强、服务意识薄弱的大学生需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主动融入乡村,增强关爱乡村、服务乡村的情感和责任感,激发内生动力,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3.2" 政府是统筹主体,提升施策的效度和力度

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需要主动担起职责,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保驾护航。首先,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制度,做到政策宣传和落实及时有效,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政策透明度,通过建立乡村人才振兴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信息服务,打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信息、政策壁垒[4]。其次,针对部分岗位任期时间短、磨合期长、保障不到位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提前做好调查研究,根据实际需求统筹安排,优化就业环境,提高岗位质量,强化身份认同。再次,各地要把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作为乡村培养、吸引和引进人才的重要渠道,因地制宜制定本地个性化、具体性的扶持政策,提供优厚条件,合理简化流程,将大学生基层就业服务、创新创业等政策前置到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和吸引大学生通过实践深入基层,了解和服务基层,最终实现就业基层[5]。此外,各级政府要以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为契机,深化改革,统筹资源,深入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引入社会资金搭建实践平台,推广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乡村管理服务上的应用,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物流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提供生活娱乐等配套服务,打造现代宜居新农村,提高乡村工作吸引力。

3.3" 高校是引导主体,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高校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资源,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在引导大学生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提升思想认同。高校要将乡村振兴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强化责任教育,培育“三农”情怀和乡土意识。二是丰富教学内容。开设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等方向的课程,增加乡村考察、田野调查等实践类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创业达人开展讲座,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开展研究和实践,激发学生热情。三是指导专业化实践。选好配强指导老师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全过程指导,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选取服务对象,明确服务内容,针对性选择服务方式,招募专业互补、结构合理的实践队员,做好服务评估,提升服务效果。四是加强内外联通。高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业、乡村加强合作,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及校友资源筹集资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和见习就业基地,拓宽大学生参与振兴的领域,提升服务的持久性。

3.4" 社会是支持主体,发挥资源整合的效用

社会力量有较多的服务资源,也有较强的服务能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能够助力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效益。一方面是发挥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为大学生输送对口资源。企业、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项目资助等方式为有意向参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为开展科技创新的大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为大学生学习实践创建交流平台、实践基地;与大学生合作,共同开发科技下乡、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项目。另一方面是发挥网络媒体平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利用大众传媒、主旋律影视作品等途径广泛宣传新农村新面貌,大力弘扬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强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的社会表彰,肯定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贡献,改变社会大众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刻板印象,为推动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4" 结束语

当前关于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地域性研究较少,调研团队受成长环境启发,对当下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有较大感悟。新时代潮汕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探讨潮汕地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效益提升的对策,为大学生搭建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的舞台,能够助力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助推潮汕地区乡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为相关政策落实和出台提供思路,这是本文的创新和贡献所在。但由于调研团队受环境、时间和精力限制,调查的地区和人数样本有限,得出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孙颖.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及其效益提升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D镇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1(4):33-38.

[2] 王小龙.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引导机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6):164-170.

[3] 王庭,余佳华.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六安乡村振兴的现实价值、制约因素与实践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23,39(4):33-38.

[4] 田雨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15):28-30.

[5] 陈瑜,李茂平,潘宇峰.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逻辑审视、现实考察与发展建议[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3):104-109.

猜你喜欢

潮汕地区乡村振兴实践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