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作文“知足与快乐”导写

2024-12-31苏冯睿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4年7期
关键词:寡欲知足者论据

文" 题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

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600字。

思路点拨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离不开论证。论证,就是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论述、阐释某一观点。那么,如何使“论证合理”呢?

其一,观点必须统一,逻辑必须严密。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观点必须一致,即“甲就是甲”,也就是说在论证过程中,观点要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譬如,上面的文题材料是二元关系型给出了“知足”与“常乐”的两种关系:一种是知足常乐,出自《道德经》“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的前半句,意思是知道满足就经常快乐;另一种是知道满足未必会常常快乐。从材料所给信息可知,“知足”与“常乐”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写作时,中心论点必须始终是“知足常乐”或“知足未必常乐”。构思时,可在开头引用《知足》的歌词,引入话题,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知足常乐(知足未必常乐)。然后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保证这种观点的一致和逻辑的严密。要让观点统一,必须杜绝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等毛病。譬如,有些同学写“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时,或偷换论题,将“快乐”替换为“进步”“成功”“幸福”等;或增加概念,如“知足未必常乐,追求创造激情”;或将“知足常乐”“知足未必常乐”当作一个元素来写,如“知足不常乐是致远的基础”。这些都是论证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同学们应引以为戒。

其二,选用具有“向心力”的论据,使论证合理。论据一般分为事实和道理两种,用它们证明论点时,必须确保它们具有“向心力”。譬如,论证“知足常乐”时,若引用陶渊明的事例则可充分论证观点,若引用三国时刘备的事例则脱离了论点。另外,论据是由论证包裹起来的,它的前后都是论述。选用时,要深入分析论据,建立起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千万不可“孤军作战”。譬如,写“知足常乐”时,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知足常乐”的意义。若选用历史上的名人论据,可以在他们在取得成功后并没有继续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名利,而是选择了“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然后,多角度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足常乐”的好处: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或从现实生活角度分析,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不能保持知足的心态,很容易被压力和挑战压垮,强调在物质生活中要懂得知足,追求心灵的满足和宁静。相反,如果材料和观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则会出现论证不合理的问题。

其三,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合理。初学议论文,常常简单地采用观点加例子的论证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实际上,论证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譬如,若论点为“知足常乐”,这样的文章体现的是对物质世界、享乐主义的知止,可以采用对比论证法强调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如列举大汉开国功臣张子房,于恰当的时机弃爵归田,逃过了与韩信等人一样的悲剧命运;卫鞅官拜大良造,坐拥15都,却不从赵良之谏,终落得被车裂的下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知足的人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和拥有积极的心态,而不知足的人往往因为追求过多东西而感到疲惫和失落,从而证明知足常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若论点为“不知足常乐”,这样的文章体现的是对精神世界的不断刷新,可以采用例证法,列举北京冬奥会的例子,譬如,带领全队摘下了混合团体接力金牌的武大靖,还有“我是第一,我在家门口赢了”的31岁老将徐梦桃等进行论证,分析“不知足”的内涵,从而指出“不知足”与“快乐”的关系。当然,一篇文章可以某种论证方法为主,辅之其他论证方法;也可几种论证方法交替使用,不分主次。这样,就能防止进入论证简单化、孤立化的误区,使论证更加合理。

其四,安排好结构顺序,使论证合理。安排好结构顺序,就是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是常见的论证结构,这种结构层层深入,适用广。譬如,论证“知足常乐”时,开篇可引用歌词,引入话题,直接点明中心论点。然后列举雷锋生活中知足的事例,具体阐述对“知足”的认识。接着连续列举三组反面事例,引用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反面论述“不知足”的危害,突出对“知足”的理解。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这样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也可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譬如,若上题的中心论点为“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则可设置三个分论点:一是减少欲望,方能常乐(渔夫、狐狸);二是保持平常心看世事,方能常乐(李嘉诚);三是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方能常乐(晏殊《浣溪沙》);最后,得出结论:知足,心中便如有明灯,就不会迷路,便可远离贪婪、自私,拥有明朗的心情,坦荡的胸怀。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离不开论证。论证,就是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论述、阐释某一观点。那么,如何使“论证合理”呢?

其一,观点必须统一,逻辑必须严密。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观点必须一致,即“甲就是甲”,也就是说在论证过程中,观点要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譬如,上面的文题材料是二元关系型给出了“知足”与“常乐”的两种关系:一种是知足常乐,出自《道德经》“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的前半句,意思是知道满足就经常快乐;另一种是知道满足未必会常常快乐。从材料所给信息可知,“知足”与“常乐”是前提与结果的关系。写作时,中心论点必须始终是“知足常乐”或“知足未必常乐”。构思时,可在开头引用《知足》的歌词,引入话题,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知足常乐(知足未必常乐)。然后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保证这种观点的一致和逻辑的严密。要让观点统一,必须杜绝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等毛病。譬如,有些同学写“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时,或偷换论题,将“快乐”替换为“进步”“成功”“幸福”等;或增加概念,如“知足未必常乐,追求创造激情”;或将“知足常乐”“知足未必常乐”当作一个元素来写,如“知足不常乐是致远的基础”。这些都是论证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同学们应引以为戒。

其二,选用具有“向心力”的论据,使论证合理。论据一般分为事实和道理两种,用它们证明论点时,必须确保它们具有“向心力”。譬如,论证“知足常乐”时,若引用陶渊明的事例则可充分论证观点,若引用三国时刘备的事例则脱离了论点。另外,论据是由论证包裹起来的,它的前后都是论述。选用时,要深入分析论据,建立起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千万不可“孤军作战”。譬如,写“知足常乐”时,应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知足常乐”的意义。若选用历史上的名人论据,可以在他们在取得成功后并没有继续追求更多的财富和名利,而是选择了“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然后,多角度阐明材料与观点的关联,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足常乐”的好处:可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或从现实生活角度分析,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不能保持知足的心态,很容易被压力和挑战压垮,强调在物质生活中要懂得知足,追求心灵的满足和宁静。相反,如果材料和观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则会出现论证不合理的问题。

其三,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合理。初学议论文,常常简单地采用观点加例子的论证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实际上,论证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论证方法,能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譬如,若论点为“知足常乐”,这样的文章体现的是对物质世界、享乐主义的知止,可以采用对比论证法强调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如列举大汉开国功臣张子房,于恰当的时机弃爵归田,逃过了与韩信等人一样的悲剧命运;卫鞅官拜大良造,坐拥15都,却不从赵良之谏,终落得被车裂的下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知足的人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和拥有积极的心态,而不知足的人往往因为追求过多东西而感到疲惫和失落,从而证明知足常乐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若论点为“不知足常乐”,这样的文章体现的是对精神世界的不断刷新,可以采用例证法,列举北京冬奥会的例子,譬如,带领全队摘下了混合团体接力金牌的武大靖,还有“我是第一,我在家门口赢了”的31岁老将徐梦桃等进行论证,分析“不知足”的内涵,从而指出“不知足”与“快乐”的关系。当然,一篇文章可以某种论证方法为主,辅之其他论证方法;也可几种论证方法交替使用,不分主次。这样,就能防止进入论证简单化、孤立化的误区,使论证更加合理。

其四,安排好结构顺序,使论证合理。安排好结构顺序,就是对议论文的全文进行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是常见的论证结构,这种结构层层深入,适用广。譬如,论证“知足常乐”时,开篇可引用歌词,引入话题,直接点明中心论点。然后列举雷锋生活中知足的事例,具体阐述对“知足”的认识。接着连续列举三组反面事例,引用谚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反面论述“不知足”的危害,突出对“知足”的理解。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这样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也可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譬如,若上题的中心论点为“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则可设置三个分论点:一是减少欲望,方能常乐(渔夫、狐狸);二是保持平常心看世事,方能常乐(李嘉诚);三是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方能常乐(晏殊《浣溪沙》);最后,得出结论:知足,心中便如有明灯,就不会迷路,便可远离贪婪、自私,拥有明朗的心情,坦荡的胸怀。

“知足常乐”之我见

王 湘

“知足常乐”这句话常常受到一些人非议,现在我就要为它昭雪。

有人认为,知足者并不常乐。他们说:“不少人整天喊‘知足常乐’,但并不见他们愉快啊!”是的,这种情况很多,但实际上这些人没一个真正知足的。古时常有失意的迁客骚人一气之下隐居山林,自谓“知足”矣,可他们心中并不满足。“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以总写些名不副实的山水田园诗,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之情。有人失败后,以“知足常乐”安慰自己,其实并不甘心。这种不“乐”的“知足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知足,因此这种情况并不能驳倒“知足常乐”,却恰恰证明了不知足者常不乐。

又有人认为,只有不知足方能常乐。他们说:“不知足才能有欲望,才会成功,成功是最快乐的了,知足算什么乐呢?”诚然,所谓成功,就是人们的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某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可见,成功之时会感到一种快乐。但请注意:这种快乐并非永恒的“常乐”,只是一时喜悦。世上的成功多种多样,物质上的成功不一定让人愉快,因为物质的丰厚虽能使人生活富足,却也会给人带来许多烦恼。那精神上的成功怎样呢?《围城》中有这样的警句——在城里的想冲出去,城外的想拥进来。这个比喻正说明人们成功之后往往感到成功远没有自己渴望的那么好,甚至觉得一文不值。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足,追求时不满足,得到了仍不满足,成功那一刻的快乐很快就被新的不满足冲掉了,可见“不知足”虽可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绝不能“常乐”。

不知足不能常乐,知足又怎样?知足就是对自己已得到的感到满足而不再有其他欲望。成功的欢欣是一种满足,而知足者总满足,满足感总伴随着他,他总能享受到别人成功时才有的快乐,这难道不是“常乐”吗?财富、名誉、地位等各种各样人们所企盼的东西,对知足者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无须为之费心。“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小人寡欲则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寡欲都能减少这么多烦心事儿,更何况知足而无欲?那简直毫无烦恼,自然常乐,可见真正的“知足”定能常乐。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所说的知足寡欲不是要人们无所追求吗?不思进取的人终将成为失败者,到那时恐怕就‘乐’不出来了吧。”其实,寡欲与有所追求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知足者已对自己所得到的感到满足,他们“无需”向社会索取什么了。相反,他们会把自己的力量献给社会,而且决不要求任何报偿。这种“大公无私”的知足者是决不会成为失败者的。雷锋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雷锋甘做革命的螺丝钉,他对党和人民给他的一切都深感满足,因为他寡欲——摒弃私欲,所以《雷锋日记》字里行间时刻洋溢着幸福和快乐。而雷锋的志向又何等宏大,何等深远。他把自己年轻的“有限的生命”融入点点滴滴而又“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由此可见,真正的知足应当是摒弃私欲的知足,真正的知足定能常乐,我觉得这正是一种美好而难得的品质。

虽然能做到“知足常乐”的人并不多,但“知足常乐”的确是不容置疑的至理名言。

“知足常乐”之我见

王 湘

“知足常乐”这句话常常受到一些人非议,现在我就要为它昭雪。

有人认为,知足者并不常乐。他们说:“不少人整天喊‘知足常乐’,但并不见他们愉快啊!”是的,这种情况很多,但实际上这些人没一个真正知足的。古时常有失意的迁客骚人一气之下隐居山林,自谓“知足”矣,可他们心中并不满足。“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所以总写些名不副实的山水田园诗,以寄托自己的悲愤之情。有人失败后,以“知足常乐”安慰自己,其实并不甘心。这种不“乐”的“知足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知足,因此这种情况并不能驳倒“知足常乐”,却恰恰证明了不知足者常不乐。

又有人认为,只有不知足方能常乐。他们说:“不知足才能有欲望,才会成功,成功是最快乐的了,知足算什么乐呢?”诚然,所谓成功,就是人们的某种目标得以实现,某种欲望得到了满足。可见,成功之时会感到一种快乐。但请注意:这种快乐并非永恒的“常乐”,只是一时喜悦。世上的成功多种多样,物质上的成功不一定让人愉快,因为物质的丰厚虽能使人生活富足,却也会给人带来许多烦恼。那精神上的成功怎样呢?《围城》中有这样的警句——在城里的想冲出去,城外的想拥进来。这个比喻正说明人们成功之后往往感到成功远没有自己渴望的那么好,甚至觉得一文不值。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足,追求时不满足,得到了仍不满足,成功那一刻的快乐很快就被新的不满足冲掉了,可见“不知足”虽可能带来一时的快乐,但绝不能“常乐”。

不知足不能常乐,知足又怎样?知足就是对自己已得到的感到满足而不再有其他欲望。成功的欢欣是一种满足,而知足者总满足,满足感总伴随着他,他总能享受到别人成功时才有的快乐,这难道不是“常乐”吗?财富、名誉、地位等各种各样人们所企盼的东西,对知足者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无须为之费心。“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小人寡欲则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寡欲都能减少这么多烦心事儿,更何况知足而无欲?那简直毫无烦恼,自然常乐,可见真正的“知足”定能常乐。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所说的知足寡欲不是要人们无所追求吗?不思进取的人终将成为失败者,到那时恐怕就‘乐’不出来了吧。”其实,寡欲与有所追求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知足者已对自己所得到的感到满足,他们“无需”向社会索取什么了。相反,他们会把自己的力量献给社会,而且决不要求任何报偿。这种“大公无私”的知足者是决不会成为失败者的。雷锋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雷锋甘做革命的螺丝钉,他对党和人民给他的一切都深感满足,因为他寡欲——摒弃私欲,所以《雷锋日记》字里行间时刻洋溢着幸福和快乐。而雷锋的志向又何等宏大,何等深远。他把自己年轻的“有限的生命”融入点点滴滴而又“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由此可见,真正的知足应当是摒弃私欲的知足,真正的知足定能常乐,我觉得这正是一种美好而难得的品质。

虽然能做到“知足常乐”的人并不多,但“知足常乐”的确是不容置疑的至理名言。

点" 评

这是一篇成功的驳论文。作者运用反证法,先反驳“知足者并不常乐”,确立“不知足者常不乐”的观点;再驳“不知足方能常乐”,指出“不知足”者在物质、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时之乐而非“常乐”。最后总结,提出并论证“知足者定能常乐”的观点,且辨析“无所追求”者与“大公无私”者的差别非常有说服力。全文破立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合理,说理透彻。

猜你喜欢

寡欲知足者论据
广征博引,论据充实
知足者的歌
知足者的歌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足”与“乐”间没有等号
期待美好
期待美好
简单悟语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