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4-12-31常牛山田双双刘继华李晋超沈保国张一淦
摘 要:发展森林旅游是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洛阳市为例,分析其森林旅游业发展现状,发现洛阳市森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当前问题,提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森林旅游产品、优化改善融资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森林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S78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1-52-4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1.011
0 引言
森林旅游是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融林业、医疗、旅游、教育、养老等多领域为一体,在康复养生、疾病预防、教育研学、娱乐休闲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受到不同群体的广泛青睐,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呈现出区域发展的态势,整体经济效益并不显著。笔者深入分析洛阳市森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以助推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
1 洛阳市森林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总面积为15 230 km2,其中黄河流域面积为12 446.1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1.8%),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40%,南部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0%。洛阳市拥有龙峪湾、天池山、白云山、神灵寨、花果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嵩县陆浑湖、伊川伊河等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伏牛山、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 森林资源丰富
洛阳市林地总面积为8 544.67 km2,占全市面积的56%,森林面积为6 892.53 km2,森林蓄积量在4 590万m3以上[1]。近年来,洛阳市持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大力推进科学绿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等一批林业重大项目,促使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生态功能不断增强[1]。
1.2 动植物种类繁多
据统计,洛阳市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565种,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65.2%,占河南省野生路栖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1.87%。洛阳市拥有高等植物3 01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2种。
1.3 森林旅游地数量庞大
2011年,洛阳市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城市。截至目前,洛阳市已拥有栾川县、洛宁县、新安县、嵩县4个省级森林城市,建成27个沿黄干流森林特色小镇、150个森林乡村示范村[1]。洛阳市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14个、地质公园6个、风景名胜区5个。近3年,洛阳市完成造林面积为653.13 km2[1],全市绿化量逐年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逐年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提升,为洛阳市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
2 洛阳市发展森林旅游的优势
森林旅游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依托,以人文景物为点缀[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疗养、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旅游活动的总称[3]。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过后,更多人开始追求绿色无污染、自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旅游形式也有所变化,森林休闲旅游、森林康养旅游、森林研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
2.1 政策保障有力
2021年12月27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优质林果、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2022年4月,河南省林业局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林业保护发展规划》,进一步为洛阳市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2022年5月20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洛阳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洛阳建设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森林观光、康养、文化、度假、自然教育及其他功能,构建以森林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相结合的森林旅游体系。这些政策文件为洛阳市森林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经济效益显著
据粗略计算,2022年洛阳市森林旅游人数将近700万人次,收入达8亿元。森林旅游为洛阳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推动森林洛阳建设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3 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洛阳市充分利用森林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及带动社会民间组织资本投入等方式,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林业产业。洛阳市将经济林果采摘、乡村民俗文化等与森林旅游相结合,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户参与森林旅游活动,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农户持续增收。
2.4 森林旅游产品丰富
目前,洛阳市森林旅游已发展出户外拓展、森林康养、生态研学、科普教育等多种业态,目标群体从青年人逐步实现了不同年龄段全覆盖,沉浸式体验、互动性参与类森林旅游产品成为新的潮流趋势。洛阳市开发出各类森林旅游产品,如森林瑜伽、山地自行车比赛、温泉疗养、森林氧吧、农耕体验、森林食疗等。
2.5 人文历史深远悠长
洛阳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非常深厚。2021年,洛阳市委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也提出要充分挖掘利用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突出、以人为本、效益多元的文旅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4]。
3 洛阳市森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壮大森林旅游产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理想路径。洛阳市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取得了较大收益,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3.1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森林旅游产业对森林资源有较大的依赖性。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森林景观是中国森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5]。良好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独特优势,但也是制约森林旅游发展的关键。
洛阳市森林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南部4县,但当地经济发展起步晚、相对滞后。在洛阳市,森林资源多在偏远的林区、山区及生态脆弱地区,景区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高铁、高速公路等与主要景区交通连通性不高,个别景区道路级别低,影响可进入性和通达性。这些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如水、电、通信、住宿餐饮、公共卫生、娱乐服务等)建设滞后,各方面服务水平与市区存在差距,品牌产品供给不足,导致游客满意度较低,停留时间短,对景区旅游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发展现代旅游业所需要的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已成为洛阳市森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森林资源安全风险大
森林是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森林旅游景区生存着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旅游活动会对这些动植物造成干扰,甚至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此外,森林火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而旅游活动会增加森林火灾风险。
3.3 森林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洛阳市各大旅游景区存在旅游产品同质、旅游主题单一等问题。从旅游产品来讲,全宝山推出“山果”“山菜”“山药”“山野茶”等养生饮食,神灵寨景区推出无污染的土鸡、土鸡蛋、土蜂蜜等产品,虽然宣传名称上有所差异,但实际两者都是以原生态林产品为主,主打健康养生、无污染。从旅游主题来讲,康养、运动等主题几乎贯穿整个洛阳市的森林旅游产品,在宣传上也多出现“有氧生活”“健康养生”等字眼,森林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国内其他地区森林旅游产品主题相似,呈现同质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者缺乏独特吸引力。
究其原因,一是受森林旅游目的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开发主体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等因素影响,洛阳市森林旅游的产品和服务项目相对单一、特色不够突出、体验感不强,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森林旅游项目无法满足人们对沉浸式旅游体验的需求,对游客吸引力不够;二是洛阳市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
3.4 资金投入不足
与传统旅游业相比,森林旅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森林旅游项目开发时间长、建设规模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需要建设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更多,加上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管护、火灾防护、宣传推广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一方面,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多集中在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投资不足等问题,难以负担森林旅游项目大量的资金投入,更倾向于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投入。
3.5 文旅资源优势利用不足
洛阳市森林资源异常丰富,各类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得到游客青睐。例如,2018年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荣获全国“森林健康养生50佳”“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地”等称号,2019年洛阳白云山景区森林康养基地荣获全国森林康养最佳目的地、最佳口碑森林康养酒店2项荣誉,2022年老君山景区内的云海景观入选中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名单。然而,洛阳市的森林资源与文化资源在融合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两者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3.6 森林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随着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洛阳市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和要求也有所增加。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没有专门的森林旅游专业,仅有部分农林类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安排有森林旅游课程或设置森林旅游方向,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较少,且毕业生多从事酒店管理、旅行社运营、会展服务等工作,较少从事森林旅游业工作。森林旅游景区又多集中在乡村,远离市区,对人才吸引力不够。面对庞大的森林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森林旅游人才数量、培养力度与森林旅游发展不匹配,严重阻碍森林旅游产业发展。
4 洛阳市森林旅游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森林旅游环境
洛阳市森林旅游景区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提高森林景区可进入性,增加相关服务产品供给,不断优化森林旅游基础设施。一方面,森林旅游目的地要优化提升基础配套设施,在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方面下大力气,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与承载能力,促进景区接待服务设施和配套体系的提档升级。例如,景区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和5G技术,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景区信息化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另一方面,森林旅游景区要科学开展森林抚育、林相改造和景观提升,丰富植被种类、色彩等,全面优化森林景观,持续打造标志性旅游吸引物。
4.2 创新森林旅游产品,打造森林旅游品牌
洛阳市应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推出不同的森林旅游产品。针对喜欢森林探险的游客,可以打造森林野营、漂流冲浪、野外生存等特色项目;针对喜欢家庭出行的游客,可以设置森林生态科普、森林动植物展览、树木认领等促进互动、增长阅历的旅游产品;针对老年群体,可以打造森林疗愈、森林瑜伽、森林药浴等提升机体健康水平、舒缓身心的旅游产品;针对热衷于分享、从众心理强烈的年轻游客,可以打造一些网红景点、人气景点等,利用年轻人社交广、传播能力强的特点扩大影响范围。
目前,森林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根据体验经济理论,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十分必要。洛阳市可以利用丰富的森林和文化资源,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洛阳市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乡土民情的保护和挖掘,根据不同文化内容开发森林文化旅游产品,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森林旅游产品,丰富森林旅游产品类型。
4.3 降低森林资源安全风险
洛阳市应大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宣传,建立旅游区护林员巡护制度,树立野生动物警示牌;对于进入景区的游客,要签订防火责任合同,做到无烟旅游、无火旅游。
4.4 优化融资模式,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森林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是一项建设规模大、投资金额多、回收周期长的经济活动,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5]。洛阳市要想森林旅游业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立足林业发展实际,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依法合规参与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森林旅游产业社会化水平。二是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将森林旅游项目纳入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范围,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等方式,支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三是鼓励各级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充分发挥专业和系统优势,积极主动与各级发展改革委和林业主管部门对接,通过有效方式为森林旅游产业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加快贷款投放速度。
4.5 探索产业融合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与一产的融合。将森林旅游与种植、养殖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式的林下经济,向游客提供参与式旅游产品,使游客得到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二是与二产的融合。把森林旅游与加工业结合起来,让游客走进森林旅游商品的生产车间,近距离、全方位了解旅游商品的生产过程,以丰富游客体验感。三是与三产的融合。洛阳市应做好“森林+”文章,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河洛文化、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膳食文化、民俗文化及乡土文化等资源,将森林旅游与体育、文化、教育、医疗等结合,发展山地运动、生态康养、自然教育、林业科普等项目,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差异化森林旅游产品,加大品牌建设,满足游客多样化、高档次的旅游需求。
4.6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洛阳市应秉持科技旅游导向,开展森林旅游人才培养,引进高学历专业人才,并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家属随迁、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
5 结束语
森林旅游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洛阳市地处中原地区,地理位置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笔者在对洛阳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森林旅游产品、优化改善融资模式、探索产业融合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促进洛阳市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洛阳市人民政府.洛阳:一座森林簇拥的城市![EB/OL].(2023-08-15)[2024-03-05].https://www.henan.gov.cn/2023/08-15/2797157.html.
[2]梁吉义.浅谈森林旅游[J].科学种养,2021(5):60-62.
[3]李湘玲,和红晓,周天云子.湘西自治州森林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2,42(14):136-138.
[4]李东慧,白云飞.中国共产党洛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N].洛阳日报,2021-09-28(1).
[5]王庆,林卿. 新时代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10):137-14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