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诊断和防控

2024-12-31刘辉

乡村科技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诊断仔猪防控

摘 要:仔猪渗出性皮炎又称猪油皮病或仔猪葡萄球菌性皮炎,是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感染仔猪渗出性皮炎后,仔猪全身会出现油脂样渗出、皮炎、皮肤结痂等症状,不仅会导致仔猪的生长受阻和饲料转化率降低,还会因继发感染而导致仔猪的死亡率增加,从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4周龄的哺乳仔猪及刚断奶的仔猪易感染仔猪渗出性皮炎,且难以被彻底治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控该病的难度,并对养猪场的生物安全和猪群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对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菌、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结合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仔猪;渗出性皮炎;发生;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110-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28

0 引言

仔猪渗出性皮炎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皮肤病,会在猪群中迅速传播,并导致大量仔猪染病,直接影响猪群的生长速度和整体健康状况,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导致饲料的转化率下降,从而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当仔猪渗出性皮炎发病严重时,仔猪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发病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会造成整窝仔猪死亡,从而给养猪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加强卫生消毒、合理饲养密度等措施来提高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从而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菌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菌是表皮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常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以及动物体表等)。该病菌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能在多种环境中存活并繁殖。表皮葡萄球菌的致病机制复杂且多样,还能产生表皮脱落毒素。该毒素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直接作用于仔猪的皮肤细胞,从而导致仔猪的皮肤细胞间的黏附力减弱,使皮肤细胞大面积脱落[1]。此外,毒素还会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并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皮肤的损伤。表皮葡萄球菌除了会产生表皮脱落毒素外,还存在其他致病机制。例如,其会通过直接侵入皮肤组织,引起局部感染,或与其他病原体协同作用,共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流行病学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传播途径较多,且以接触感染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健康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或与被病原体污染的饲养工具、饲料、水源等的间接接触,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此外,母体的皮肤传染也是较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母猪感染仔猪渗出性皮炎后,会通过哺乳、舔舐等方式将病原体传递给仔猪。仔猪渗出性皮炎多发生于1~4周龄的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病率非常高。这一阶段的仔猪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原菌的抵抗力较弱,很容易受到感染。

3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原因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复杂且多样,但从实际发病情况来看,主要由病原体感染、环境因素、饲养管理不当及仔猪自身免疫力不足等引起。首先,病原体感染是该病发病的直接原因。表皮葡萄球菌作为主要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且难以被完全根除,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大量繁殖,并引发疾病。其次,环境因素在该病发病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高温、高湿环境不仅有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还易导致仔猪皮肤受损,为病原体的入侵提供有利条件;饲养密度过大或卫生条件较差时,也会加剧该病的流行。即在夏季或雨季等高温、高湿季节,或饲养管理不善的养猪场,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率较高。最后,仔猪自身免疫力不足也是该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仔猪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较弱,因此也易受到并发感染。

4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初期症状较为隐蔽,但仔细观察患病仔猪,会在其嘴角、眼眶周围等皮肤薄嫩处发现红斑或微小丘疹,这是病原菌开始侵袭皮肤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逐渐明显,从而进入典型症状阶段,即仔猪全身皮肤会出现油脂样渗出,并形成湿润、油腻的皮炎区域,随后病变区域逐渐结痂,并覆盖一层厚厚的黄褐色或黑色痂皮。此时,病猪的体味难闻,且猪舍周围环境也会受到污染。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将会进一步恶化。在发病后期,仔猪会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即会出现皮肤干燥、眼窝深陷、尿量减少等症状[2]。同时,由于皮肤屏障被破坏和病菌的深入侵袭,还会引发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导致病猪的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精神沉郁,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病猪死亡。

5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

5.1 临床诊断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诊断是通过对病猪进行观察,从而进行初步判断。在发病初期,仔猪的嘴角、眼眶周围等区域会出现红斑和丘疹,变化虽不明显,但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全身皮肤会出现油脂样渗出,并形成结痂,且伴随着难闻气味。通过综合判断,可基本确定为仔猪渗出性皮炎。此外,病猪还会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等症状。

在进行临床诊断时,要对仔猪渗出性皮炎与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皮肤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从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例如,猪痘是由猪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后,病猪皮肤会出现痘疹,但一般不会出现油脂样渗出和结痂;疥螨病是由疥螨虫寄生在猪皮肤内而引起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剧痒、结痂和脱毛,但与渗出性皮炎的油脂样渗出有所不同;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性反应,包括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等,但一般不会形成大面积结痂,也不会产生难闻气味。因此,在对仔猪渗出性皮炎进行临床诊断时,要综合考虑病猪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可能的接触史和流行病学资料,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确诊,从而排除其他相似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3]。

5.2 实验室诊断

在对仔猪渗出性皮炎确诊过程中,实验室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室诊断(包括细菌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5.2.1 细菌学检查

首先,从病猪的皮肤结痂处采集病料,尽量在无菌环境中操作,避免污染。其次,将采集到的病料送到实验室后进行涂片染色(革兰氏染色),并观察病原体的形态和染色特性。最后,将病料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并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在肉汤培养基中,于37 ℃下经24 h孵育后,表皮葡萄球菌会均匀混浊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上,表皮葡萄球菌会形成凸起、光滑不透明的圆形菌落,直径为1~2 mm。通过培养鉴定可明确是否存在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5.2.2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目标病原体。PCR技术不仅能实现快速准确诊断,还能检测出浓度极低的病原体,对早期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6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控措施

6.1 治疗方法

在生猪感染仔猪渗出性皮炎后,应立即将其转移至远离健康猪群的隔离区域,防止疾病的传播。同时,启动全场消毒程序,选用高效的消毒剂(如2%氢氧化钠溶液、0.5%过氧乙酸溶液)对猪舍内外、饲养工具、运输车辆等进行全面喷洒或浸泡消毒,每日消毒1次,持续7 d左右,要确保能彻底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

用生理盐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对病猪的皮肤患病处进行彻底清洗,去除表面油脂、结痂和细菌。待皮肤稍干后,涂抹适量的磺胺嘧啶银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均具有强效的抗菌消炎作用,能促进伤口愈合),每日涂抹2~3次,直至患病处完全康复。涂抹时,应尽量让药物覆盖患病处,并轻轻按摩片刻,可促进药物吸收。也可肌内注射青霉素、头孢噻呋钠等药物,从而对病猪进行全身治疗,具体用量由病猪的体重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肌内注射2万~4万单位青霉素,每日2次,连用3~5 d。同时,为增强病猪的体质和抵抗力,可肌内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5~10 mL,每日1次。此外,针对病猪可能出现的脱水症状,应及时补充糖盐水以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紊乱,按体重每公斤腹腔注射或静脉输液20~4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与0.9%生理盐水(二者的质量比为1∶1)的混合液,也可将口服补液盐溶液混入饮用水中让病猪自由饮用。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病猪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等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此外,通过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或微量稀释法等)来确定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并根据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仔猪渗出性皮炎时,应综合考虑隔离、消毒、局部治疗、全身性治疗和对症治疗等,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治愈率。

6.2 预防措施

为了确保猪群的健康与稳定,应从多个方面出发,营造安全、卫生的养殖环境。首先,要加强卫生和消毒管理。养殖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定期对猪舍内外环境、饲养工具、运输车辆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并尽量选择广谱杀菌性和环境友好型消毒剂(如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为保持猪舍内干燥与清洁,应及时清理粪便、尿液等污物,从而减少病原体的滋生与传播;定期冲洗猪舍,利用自然光照和通风系统使猪舍内空气保持流通,从而进一步降低病菌的存活率。其次,要改善饲养管理。从而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而导致的应激反应和疾病传播;通过优化猪舍内布局来确保每头仔猪都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舒适的休息环境;加强通风换气,使猪舍内的空气保持清新,有助于降低湿度和有害气体的浓度,为仔猪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夏季遇到高温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安装喷淋系统、使用遮阳网等),减轻热应激对仔猪生长的不利影响。再次,通过接种葡萄球菌疫苗或类毒素制剂,可激发仔猪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在病原体入侵时能迅速作出反应,能有效阻止疾病的发生;在接种疫苗时,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在确保接种效果的同时,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最后,在母猪产前、产后注射敏感抗生素,可杀灭或抑制母体内及环境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降低仔猪感染的风险。但要谨慎使用药物,避免因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预防仔猪渗出性皮炎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加强卫生和消毒管理、改善饲养管理、实施免疫预防、合理进行药物预防等。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能降低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率,保障猪群的健康与稳定。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会对养猪业产生严重影响,但通过科学的诊断与全面防控策略,能有效控制病菌的传播速度。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应正确认识到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舍环境、提高兽医人员技能及实施严格的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的重要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病率,还能提高整个猪群的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加强对养殖户的科普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其自我防控能力,是实现疾病长期有效防控的重要途径。此外,将预防工作做到位,提高治疗工作的准确性,才能确保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

参考文献:

[1]刘洪兵.仔猪渗出性皮炎病的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24(5):60.

[2]魏忠辉.仔猪渗出性皮炎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2):47-49.

[3]刘海英.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当代畜牧,2023(12):111-112.

[4]田乐.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12):19-20.

(栏目编辑:于瑞涛)

猜你喜欢

诊断仔猪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浅谈猪喘气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在当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